01
楔子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名叫做沈琦博的買家,通過司法拍賣公開競得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329弄30號別墅,成交價2.7億,折合地上建筑面積單價超過50萬/㎡,折合土地單價近2億/畝。
雖然上海的豪宅確實是天價,但就算翠湖天地的新房大平層也就20萬/㎡,這個新華路的別墅到底是什么來頭啊,要50萬/㎡啊?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讓我師姐去查了一些資料,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一個成果展示,也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吧。
02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
這個別墅為什么這么貴,一定是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或者歷史文化背景。所以我們去溯源了一下,發現了一堆耳熟能詳的名詞,比如說“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哥倫比亞”、“鄔達克”、“外國弄堂”。
而這些帶有濃重異域色彩的名詞一旦和某個房子發生關聯,那這個房子一定不簡單,而別墅天價的原點,來自于“哥倫比亞鄉村總會”這個地方。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僑居上海的美國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一處供僑民社交、集會和活動的場所。所以在1920年代初購地延安西路(舊稱大西路)南側地塊,籌建了這個會所。(而之前的老會所叫“美國鄉村總會”,在法租界杜美路(今東湖路)50號。
建筑由美國建筑師埃利奧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設計,采用美國南加州流行的西班牙傳教風格。
1942年被日軍占領,改為“滬西第四集中營”,關押盟國僑民,設計師哈沙德本人1943年病逝于此。
1953年劃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生所),泳池改為員工內部設施,主樓作實驗室與辦公室,封閉使用達六十余年。
2017年萬科啟動更新改造,才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紅打開點——”上生·新所“。關于上生·新所的報道太多了,我就不展開了。(如上圖)
但上生·新所的范圍比哥倫比亞鄉村總會大,但是比哥倫比亞圈要小很多,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哥倫比亞圈“是什么概念!
03
哥倫比亞圈
上海“哥倫比亞圈”(Columbia Circle)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商普益地產公司開發的高檔外僑住宅區及休閑社區,位于今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舊稱安和寺路)與番禺路(舊稱哥倫比亞路)周邊,是上海近代城市發展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化社區。(如上圖)
01.名字由來?
當時為了紀念哥倫布(Columbus)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哥倫比亞”命名道路及社區,象征美國僑民的文化認同,該社區緊鄰1925年建成的美國鄉村總會(Columbia Country Club)。
02.為什么是圈?
可能是以住宅+會所的形式,形成了休閑與居住一體化的“生活圈”的意思吧。
03.主導人物
在這個項目的開發中,有兩個關鍵性人物。一個叫雷文法蘭,另一個叫鄔達克。前者可以理解為開發商的老板,后者則是總設計師。
雷文( Frank. J. Raven )
1904年,美國人雷文(Frank. J. Raven)從芝加哥來到上海。起初,雷文被公共租界招募為工頭,由于熱心公共事業,逐漸小有名氣。后來又加入中國營業公司,以4000元資本從事地產生意,通過多年的磨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開始走上淘金的發跡之路。
而雷文的真正發跡,靠的是“金表會”,一種賭博性的彩票生意——中獎者可以獲得一只金表。雷文的私彩生意越做越大,又大登廣告, 賺了不少錢,加上他管理教會地產的便利,交際廣泛,便設法集資開設了美豐銀行。
1914年,作為中國營業公司常務董事的雷文審時度勢,在深入研究了上海的特點和需要后,便與《大陸報》編輯荷墨(C. H. Homer)、禮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弗萊明(William S. Fleming)等發起創辦普益信托公司(Raven Trust Co., Ltd.),雷文任董事長。
不久后,雷文想進軍上海的房地產業。于是在1922年,他把普益銀公司的房地產部獨立出來,單獨成立普益房地產公司(Asia Realty Co.,Fed. Inc.,U. S. A.),在上海投資建設辦公樓、公寓住宅、花園洋房等,這也使他成為了一個上海灘的真正開發者。
1924年至192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趁江浙戰爭爆發,地方政府無暇顧及之時,在法華鎮的南側和東側筑成安和寺路(今新華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越界筑路」是工部局為了擴大租界地盤而采取的慣用手段。
拉斯洛 · 鄔達克 ( Laszlo.Hudec)
原名拉斯洛·埃德·胡杰茨 ,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設計師、考古學家。
從1918年到1947年,鄔達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項目不下50個(單體建筑超過100幢),其中25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在上海,第一座以建筑師名字命名的紀念館已在番禺路129號的鄔達克自宅啟幕。
鄔達克1925年在上海建立了建筑事務所,從1925年到1938年間他設計了諸如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等諸多老上海建筑。鄔達克逐漸成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躍的建筑師,幾乎壟斷了當時上海的經典建筑設計。
04. 普益模范村
而哥倫比亞圈的開發核心是別墅開發,因為是由美商普益地產公司開發,所以這些別墅還有個名字叫做普益模范村。(如上圖)
項目從總體規劃到建筑設計,都參照了當年美國西海岸最流行的別墅樣式。總建筑師鄔達克把別墅分為了十種不同的風格:英式、意式、西班牙式、薩克拉門托式、加利福尼亞式、殖民地式、佛羅里達式、圣地亞哥、好萊塢式以及英國鄉村式。各種不同的風格喚起了來自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僑民們的鄉愁和想象。
作為英國式及英國鄉村式風格的別墅的數量,在哥倫比亞住宅圈中占了最大的比例,這次拍賣的30號別墅也是這種風格。
開發商還推出了套餐的形式,可以為買家量身定制。買家對于別墅內裝外觀的選擇具有極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繪制成草圖,由建筑師鄔達克親自實現具體方案。因此,每一棟別墅建成之后都與眾不同,顯示了房主的趣味以及建筑師的精巧構思。
別墅在1929年至1932年間陸續建成,截止到1930年有21棟別墅以及一棟車庫建筑落成。其中最富話題性的建筑可能是番禺路192號的鄔達克舊居,后來叫做孫科別墅。
因為1932年,鄔達克在沐恩堂工程中遇到困難,孫中山先生獨子孫科幫助他度過難關,鄔達克后將自己的別墅轉讓給了孫科。1932年-1948年,孫科回上海時就住在這棟別墅,即來后來的孫科別墅。
04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
總面積約34公頃(核心保護區16.1公頃,建設控制區17.9公頃),是上海中心城區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中面積最小、但風貌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其前身就是1920年代美僑開發的“哥倫比亞生活圈”(Columbia Circle)。
從上面這張圖來看,新華路風貌保護區的范圍和普益模范村的大小類似,但是比“哥倫比亞生活圈”輻射的范圍要小。
這里之所以會被化為歷史風貌保護區,除了這些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國風情別墅之外,還保留了城市肌理, 新華路是上海64條永不拓寬馬路之一,維持20米原始寬度。
徜徉在這個片區里,你能同時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城市的摩登。
05
外國弄堂
在“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這個大的概念之下,還有一個“外國弄堂”的概念,我也大致展開一下。
外國弄堂
位于新華路211弄與329弄,是由29棟獨立花園洋房組成的馬蹄形封閉社區。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弄居住的許多外僑而得名,解放后改為新華別墅。
不管是新華別墅,還是外國弄堂,二者本質上是同一區域的不同稱謂。共同指向由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設計的高端僑民住宅群落。
而外國弄堂比較著名的建筑為蛋糕房子(新華路329弄36號)、呼嘯山莊(新華路211弄2號)和羅馬花園(新華路231號)。
新華路329弄36號
整座建筑新穎奇特,是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這幢房子的外形是滬上少有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也被稱為“蛋糕房子”。
新華路211弄2號
英國鄉村式花園住宅,陡峭的坡屋頂,灰蒙蒙的外觀,猶如一座充滿謎團的荒涼山莊,也被人稱為“呼嘯山莊”。
新華路231號
雖不在新華別墅內,但也屬于“外國弄堂”的范圍。這棟由實業家榮氏購地建造的二層磚木英國鄉村別墅,因為帶有明顯的意大利風格,又被人稱為“新華路上的羅馬花園”。
具體點位大家在下面地圖中找吧。其實整個弄堂里,除了歷史文化保護建筑,還有一些新建建筑。
06
329弄30號
前面介紹了這么多,大家對于這次拍出50萬/㎡的329弄30號別墅應該有些了解了吧。329 弄 30 號獨立花園別墅,還是上海市的優秀歷史建筑哦。(如下圖)
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91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35平方米。修建時間:1925年,由鄔達克親自設計。
建筑風格為典型的英式多鐸復興風格,整體為主副樓結構的花園住宅,主樓三層+副樓兩層+戶外草坪+陽光房組成。
1F:含多功能會客廳、休息室、接待室等多個房間構成;2F:含會客廳、休息室等多個房間構成;3F:含會議室和露臺等戶外空間組成。
拍賣前,該別墅是作為公司辦公狀態存在,后期是可以重新布局的。
里面是異國特色的建筑、幽靜的花園,外面是城市繁華,就通過一扇高聳的黑色大鐵門,將兩者隔離開了,這就是“鬧中取靜”的好處吧,也是其能賣50萬/㎡的原因之一吧。
07
結束語
上生新所的走紅,讓“哥倫比亞圈”第一次進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但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
而隨著新華路別墅拍出天價,讓“新華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也進入了我們普通人的視野。
可能大多數普通人只是被別墅的天價所吸引,但我更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更多人對新華別墅天價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著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