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粽子的軟糯香甜承載著團圓與祝福, 一口咬下去是滿滿的節日幸福感。然而,甜蜜的背后也暗藏風險——棗核誤吞事件頻發,輕則劃傷食道,重則危及生命,為了大家的安全,這份“吃粽安全指南”請收好!
棗核的“殺傷力”從何而來?
1. 形態致命
棗核長約2-3厘米,兩端尖銳如針,表面有棱角,這種結構在吞咽時易橫向卡頓,刺穿消化道黏膜。
2. 人體消化系統“脆弱”
- 食管:棗核易卡在食管中段(鄰近主動脈,危險極高)。
- 腸道:小腸壁薄,棗核可能刺穿腸壁引發腹膜炎,死亡率達5%-15%。
為什么棗核這么危險?
棗核兩頭尖銳,質地堅硬,極易卡在喉嚨、食道或腸道中。
?? 對兒童:咀嚼不充分、吞咽急促,棗核可能直接刺傷消化道。
?? 對老人:吞咽反射弱,棗核一旦卡住可能引發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科學預防“三步法”
1. 源頭防控——選粽技巧
- 購買時:選擇標注“去核棗”的品牌,或直接購買豆沙、八寶等無核粽。
- 自制時:用去核工具剔除棗核(如紅棗去核器),或改用棗泥、蜜棗丁。
2. 食用規范——細嚼慢咽別心急
- 每一口咀嚼≥20次,尤其食用蜜棗粽時“先壓扁再咬”(分散棗核暴露風險)。
- 避免邊吃粽子邊說話、大笑,防止誤吸。
3. 特殊人群監護
- 3歲以下兒童建議禁食含棗粽,可用南瓜泥粽、紫薯粽替代。
- 老人食用時,家屬可用筷子提前撥開粽子,檢查有無殘留硬物
誤吞棗核怎么辦?
??禁止操作:吞飯團、喝醋、用手摳——這些“土方法”只會讓棗核扎得更深!
正確做法:
1. 立即停止進食,保持冷靜;
2. 若卡在咽喉,嘗試輕咳排出;
3. 若出現胸痛、嘔吐、便血,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誤吞時間及癥狀。
- 棗核卡住后可能不會立刻疼痛,但24-48小時內可能引發內出血,切勿拖延!
- 吃粽后若出現持續腹痛,及時就醫排查。
粽葉飄香傳千里,安全知識記心底
一顆小小的棗核,可能毀掉節日的團圓喜樂。
轉發給家人朋友,提醒身邊人:
品粽莫忘去核,平安才是“粽”中之重!
祝大家端午安康,闔家幸福!
供稿 | 消化內科 李海龍
編輯&責編 | 業務拓展部 張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