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老是心慌、頭暈,渾身沒勁兒,是不是年紀大了,心臟跟不上了?”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心外科門診,68歲的王阿姨(化名)一臉愁容地向醫生訴說著自己的煩惱。最近一個月,這些癥狀像影子一樣纏著她,讓她寢食難安。
家人起初也以為是老年人常見的毛病,沒太當回事。但看著王阿姨的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心跳快得像要蹦出嗓子眼,才趕緊陪她來到醫院。
誰也沒想到,這看似普通的“心慌”,背后竟然隱藏著一個極其罕見且兇險的“不速之客”——一個長在心臟里的惡性腫瘤。
一、心慌背后,竟是心臟里長了個“大疙瘩”
接診的醫生不敢怠慢,立刻為王阿姨安排了詳細的檢查。心電圖顯示心房內有快速、不規則的電活動,這是心動過速的表現。而心臟彩超的結果,則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超聲探頭下,王阿姨的心臟里,一個大小約 4.9x3.1 厘米的“疙瘩”清晰可見。它盤踞在右心房,緊挨著上腔靜脈的入口。上腔靜脈,是負責將上半身的血液輸送回心臟的“主干道”。這個腫瘤就像一個霸道的“攔路虎”,堵在了交通要道上,隨時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為了看得更清楚,醫生又為王阿姨安排了胸主動脈CT檢查。影像結果證實了心臟彩超的發現,但幸運的是,暫時沒有發現腫瘤向身體其他部位轉移的跡象。
這個“不速之客”到底是什么?良性還是惡性?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醫院迅速組織了心外科、腫瘤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經過嚴謹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手術切除腫瘤,解除“警報”,同時明確其病理性質,為后續治療指明方向。
二、罕見中的罕見:心臟也會得“淋巴瘤”?
很多人聽過淋巴瘤,但長在心臟上的淋巴瘤,恐怕是聞所未聞。
確實,原發性心臟腫瘤本身就非常罕見,發病率在十萬分之1.38到30之間。而原發性心臟淋巴瘤(PCL),更是罕見中的“大熊貓”,在所有心臟原發腫瘤中占比不到2%,在所有結外淋巴瘤(長在淋巴結以外的淋巴瘤)中,更是只占0.5%。
淋巴瘤,通俗地說,就是淋巴系統的細胞發生了癌變。淋巴細胞是我們身體里的“警察”,負責抵御外敵。但當這些“警察”變壞,開始無節制地瘋狂增殖,就形成了淋巴瘤。
王阿姨得的,正是原發性心臟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這是PCL中最常見的一種亞型。更糟糕的是,根據免疫組化分析,它還屬于非生發中心B細胞樣(non-GCB)亞型。
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把淋巴瘤細胞比作“罪犯”。“生發中心B細胞樣(GCB)”的罪犯,相對“單純”一些,對化療(化學藥物治療)比較敏感,治療效果和預后相對較好。而“非生發中心B細胞樣(non-GCB)”的罪犯,則更加“狡猾”和“頑固”,對常規化療方案不敏感,預后也更差。
雪上加霜的是,病理報告顯示,王阿姨的腫瘤細胞同時表達兩種“危險分子”——BCL2和MYC蛋白。這種情況被稱為“雙表達淋巴瘤”。這意味著腫瘤的侵襲性更強,生長速度更快,復發的風險也更高。文獻報道,這類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通常不足兩年。
可以說,王阿姨面對的,是一個集“罕見”、“兇險”、“難治”于一體的強大敵人。
三、“粽子”剝離法:一場精妙的心臟“拆彈”行動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手術成了唯一的希望。
手術的目標很明確:盡可能完整地切除腫瘤,解除對心臟和大血管的壓迫,同時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和機會。
然而,在跳動的心臟上動刀,無異于“刀尖上跳舞”。腫瘤不僅體積大,而且根基很廣,緊貼著薄如蟬翼的心房壁和上腔靜脈。切多了,可能導致心房破裂,大出血;切少了,腫瘤殘留,很快就會卷土重來。
為了確保手術萬無一失,心外科團隊的專家們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手術在全身麻醉和體外循環下進行。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了王阿姨的心肺功能,為醫生創造了一個相對靜止的手術環境。
當主刀醫生切開右心房,腫瘤的全貌暴露出來時,在場的醫護人員還是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這個大約5厘米大的腫瘤,像一個肉球,幾乎完全堵死了上腔靜脈的入口。
如何才能在完整剝離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脆弱的心房壁呢?
這時,一個充滿智慧的創新技術派上了用場。醫生們將一塊普通的腹腔鏡紗布,通過精巧的折疊,變成了一個緊實、立體、類似粽子形狀的三角形紗布塊。
為什么要把它疊成“粽子”?
主刀醫生解釋說,這種“粽子”紗布,相比于普通的紗布團或者手術器械,有幾個獨特的優勢:
形態穩定:三角形的結構更穩定,便于醫生用持針器夾取和操控。
接觸面更柔和:紗布的質地柔軟,可以溫和地刮擦和剝離腫瘤組織,避免了金屬器械可能造成的二次損傷。
吸附力強:在刮除腫瘤的同時,能有效吸附和帶出細小的腫瘤碎屑,防止它們脫落到血液循環中,造成“二次轉移”(即栓塞)。
就這樣,醫生手持“粽子”紗布,在食道超聲的實時引導下,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家,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將腫瘤從心房壁上刮除、剝離。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準的力道控制。最終,盤踞在王阿姨心臟里的“攔路虎”被成功、完整地切除。
術后,王阿姨被送往重癥監護室,恢復得非常順利。13天后,她康復出院,心慌、頭暈的癥狀也消失了。
四、陰影再現:與“癌王”的賽跑還未結束
出院后的王阿姨,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軌。然而,醫生和她自己心里都清楚,手術只是打贏了第一場戰役,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由于經濟原因,王阿姨和家人在糾結再三后,婉拒了醫生提出的術后化療和放療建議。他們抱著一絲僥幸,希望手術已經將腫瘤“根除”。
然而,那個被稱為“雙表達”的兇險敵人,并沒有善罷甘休。
術后六個月的復查,PET-CT影像給出了一個令人沉重的答案:在原來手術的位置,一個新的、大小約 6.0x4.4 厘米的病灶再次出現,并且表現出極高的代謝活性,這意味著腫瘤復發了,而且生長得非常迅速。
這個結果再次印證了這類腫瘤的極端侵襲性。對于像王阿姨這樣的高危患者來說,單純的手術切除往往是不夠的。手術解決了“堵路”的燃眉之急,但無法消滅血液和淋巴系統中可能潛藏的“癌細胞種子”。后續的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才是系統性清除這些“種子”,降低復發風險的關鍵。
五、面對心臟腫瘤,我們能做什么?
王阿姨的故事令人扼腕,但它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警惕身體的“異常信號”:不明原因的心慌、胸悶、氣短、頭暈、乏力,甚至暈厥,都可能是心臟在“求救”。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出現這些癥狀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老毛病”,及時就醫,進行心臟彩超等檢查,是早期發現心臟病變的關鍵。
相信科學,規范治療:心臟腫瘤,尤其是像原發性心臟淋巴瘤這樣的惡性腫瘤,診斷和治療都極其復雜。它需要一個包括心外科、腫瘤科、影像科、病理科在內的多學科團隊(MDT)共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手段的“組合拳”,才是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的希望所在。
醫學的進步永無止境:從“粽子”剝離法這樣精妙的手術技巧,到不斷更新的化療方案和靶向藥物,醫學的每一次進步,都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雖然原發性心臟淋巴瘤目前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出現。
生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對于每一位患者而言,積極的心態、對科學的信任以及家人的支持,是跑贏這場比賽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對于醫生和科學家來說,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則是我們對生命最崇高的敬畏。
參考資料:Ying C, Li W, Zou Y, Dai B, Chen X. 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ient: clinical, histologic, immunophenotypic feature and a novel surgical technology: a case report. J Cardiothorac Surg. 2025 Jul 16;20(1):304. doi: 10.1186/s13019-025-03532-5. PMID: 4067108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