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一,燕王朱棣親率大軍準備從浦子口(今江蘇南京市浦口區)一帶渡江,遭到南軍名將盛庸的阻截。燕軍節節敗退,朱棣一度心灰意冷意欲先議和北返,再作打算。恰在此時高陽郡王朱高煦引兵來援,燕王非常高興,拄鉞拍其后背道:“好好努力吧!世子動不動就生病。”無疑是在暗示二兒子儲君之位在向他招手。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眾殊死戰,最終擊敗盛庸,迫使他退守高資港(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高資街道),為燕軍渡江打開了局面。
“六月癸丑朔,燕王命都指揮吳庸集高郵、通、泰船于瓜州,命內官狗兒領都指揮華聚為前哨。兵至浦子口,盛庸諸將逆戰,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會高煦引北騎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鉞撫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戰,燕王率精騎直沖庸陣,庸軍小卻。朝廷大臣多遣使來燕軍獻渡江及入京城策者。”(《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朱高煦劇照
可見朱高煦武力極其豐沛,連燕王都對他有所仰仗。然而《明實錄》中,關于他在靖難之役中的記載極其稀少,且多以丑角形式現身,這是怎么回事呢?
《明實錄》中靖難時期的二郡王
朱高煦(音xù),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二月初四,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孫,燕王朱棣嫡次子,生母燕王妃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受封高陽王。
《明實錄》對他的評價只有短短四個字:“狡黠狠愎”。意即他為人狡猾詭詐,好勇斗狠,又剛愎自用。為此還舉例說,明太祖為更好的教導子孫,曾將太子系、秦王系、晉王系、燕王系和周王系的孫輩都接到京師,一同就學。期間朱高煦與晉王三子朱濟熿(音huáng)、周王次子朱有爋(音xūn)臭味相投,結成“壞蛋三人組”,各種搗蛋,不為祖父所喜。
“高煦,太宗皇帝第二子,母仁孝皇后。高煦為人狡黠狠愎。初,太祖皇帝召秦、晉、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長者就學京師,高煦與焉。而與晉恭王第三子濟熿、周定王第二子有爋相好,言動皆輕佻,素不為太祖所愛。”(《明宣宗實錄》)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隨即朱高煦的同窗、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他上臺后極力削藩,先后有五位在藩叔父或廢或死,最終逼反四叔燕王朱棣。
起兵靖難之前,朱棣曾向大侄子做過一系列妥協與示好。比如父皇辭世,按《皇明祖訓》之規定,三年之內藩王不得進京,為此他委派世子朱高煦、高陽郡王朱高煦以及三郡王朱高燧赴京奔喪。這是他僅有的三子打包送往京師,算是向建文帝納質,而且交的非常徹底。
也正因此,臨行前朱棣特地告誡朱高煦,要求他謹言慎行、遵紀守法,不可輕啟事端。同時交代朱高熾,讓他看好二弟,途中多加訓勉,以免其在外期間恣意妄行。
魏國公徐輝祖劇照
然而朱高煦一路上對大哥告誡視若罔聞,抵京后因惹禍招來大舅魏國公徐輝祖的訓斥。不成想他非但不改,反而懷恨在心,找機會搶了舅舅最心愛的那匹馬,直接不告而別返回北平。徐祖輝察覺后,立即縱馬追趕,然而其早已渡江,追之不及。
北返途中,朱高煦依然不安分,動輒殺害沿途百姓與官員,及至涿州又因一點小事毆打驛丞,差點致其死亡。
當時朝廷正四處尋找理由對燕藩進行削藩,朱高煦的行為正好撞在槍口上,成為建文帝君臣削藩的一大借口,靖難之役因此而起。
“太祖崩,建文君嗣位。時仁宗皇帝為世子,太宗皇帝命偕高煦奔訃京師,特戒高煦曰:‘宜謹言動循禮法,毋肆不率,以招禍釁。’又諭仁宗皇帝曰:‘道中勤訓勵汝弟,毋為非法。’既至京,任情恣縱。仁宗屢戒之,不悛。舅氏魏國公徐輝祖亦以為言,不納。一日入輝祖廄中,奪其善馬,不告亦不辭徑歸。輝祖追之,已渡江矣。高煦還至涿州,因小忿擊驛丞,幾斃。州以聞于朝,兵部尚書齊泰等遂以其事并緣飾他事為兵端。太宗皇帝舉兵靖內難。”(《明宣宗實錄》)
建文元年(1399年)底,燕軍與曹國公李景隆所率的南軍主力在北平近郊的鄭村壩爆發會戰。燕軍左右沖擊,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退守德州。
次年二月,李景隆給朱棣這位表叔去信,請求暫時停戰。燕王回信斥責朝中奸臣當道,擅改祖制,開出索要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條件。回信中同樣提及朝廷以朱高煦毆打驛吏為借口,指責他們父子圖謀不軌,進行削藩之事。
“癸亥,李景隆遣人赍書來請息兵而書詞驕蹇不遜。上以示諸將諸將皆怒,上曰:‘九江,人奴耳,何足怒!’賜書答之曰:‘覽書知無恙甚善,但書詞何其虛誕矯餙而矜高夸大也。夫言,貴以誠,貴論理。誠斯無往不孚,理斯無往不服。予,太祖高皇帝之子。汝,太祖高皇帝之甥。至親也。吾所為是非曲直,上有天地、有宗廟神明昭鑒之;下有群臣、有一國軍民共見之。而至親乃不見,不知可乎?大抵今日之事,為權奸之勢所脅……權奸所指予罪凡八,其六事皆予遵承祖訓而行,于皇考之世者何圖,今日反以為罪乎?其一,謂第二子高煦擅笞驛吏,固是過矣,而遂指為父子不軌,其亦可以服人乎?’”(《明太宗實錄》)
燕王朱棣劇照
朱高煦乃引發朝廷與燕藩沖突的導火索算是坐實了。關鍵在實錄的記載中,他還是一個只知個人小利,而不顧本派系大義的無恥小人。
靖難之役期間,燕王朱棣親自領兵出征,世子朱高煦留守北平,護衛自家老巢兼且做好大軍的后勤保障工作。父子倆一攻一守配合無間,堪稱最佳搭檔,令南軍無機可乘。
眼瞅著,征戰兩年有余,非但沒能剿滅燕逆,反而令其愈發壯大,而朝廷則師老無功,戰略要地德州危在旦夕,建文帝君臣便動起了其他念頭。
建文三年(1401年)七月,方孝孺向建文帝提出用離間計,離間朱棣與朱高熾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燕世子為人孝謹仁厚,深得國人之心,最受燕王寵愛,幼子朱高燧為人狡譎,素來對大哥心存嫉妒,多次在父王面前進讒?,F如今朝廷完全利用這一點,給燕世子去信,告訴他只要愿意棄暗投明,歸順朝廷,則許以燕王之位,到時候朱高燧必然會進讒,以燕逆的心性定會因此北返,防備兒子在背后捅刀子。
建文帝深以為然,命方孝孺親自執筆招降朱高熾,并派錦衣衛千戶張安秘密前往送信。果然與朱高熾不睦,又素與朱高燧交好的內官黃儼竟神通廣大的搶先一步知曉,朝廷意圖招降世子,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地向朱棣報信。
朱棣初聞此訊并不相信,關鍵時刻朱高煦也跳出來為黃儼作證,表示其所言非虛。好在燕王頭腦清醒,隨著世子將信件原封不動的送至軍前,所有懷疑煙消云散。
“……遂令孝孺草書貽世子,令背父歸朝,許以燕王之位。而令錦衣衛千戶張安赍詣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并安遣人送軍前。時中官黃儼奸險,素為世子所惡,而高燧深結之為己地。及安持書至,儼已先遣人馳報上曰:‘朝廷與世子已通密謀。’上不信。高煦時侍上,亦替儼言非謬。上亦不信。語竟世子所遣人以書及張安皆至。上覽書嘆曰:‘甚矣!奸人之險詐。吾父子至親愛,猶見離間,況君臣哉!’”(《明太宗實錄》)
朱高煦劇照
實錄中,靖難期間朱高煦唯一一次不那么蠢的記載,為建文二年二月,奉父命與三弟朱高燧祭奠鄭村壩之戰中陣亡將士。
《明史》等史籍中靖難時期的高陽郡王
通過《明實錄》的記載,朱高煦一個暴躁、奸詐、毫無大局觀的愚蠢形象躍然而出。果真如此嗎?《明史》等史籍中,靖難之役時期的高陽郡王形象與之有著云壤之別。
《明史》評價朱高煦的性格,及其在奔喪期間的表現完全基于《明實錄》,但對其在靖難期間的表現則與實錄截然相反。其稱靖難期間朱高煦長期隨父征戰,屢屢充當軍鋒,身先士卒的率軍沖鋒挫敵,并在白河溝、東昌、浦口等戰中,多次力挽狂瀾,救乃父于危難之中。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明史·諸王傳三》)
《明史》的這一記載當本于明末清初史學家谷應泰所撰的《明史紀事本末》,該書對靖難期間朱高煦功勛的描述更為清晰,甚至連朱高煦為何要盜馬不辭而別都有詳述。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即將小祥(即周年祭),為緩和與朝廷的矛盾,燕王朱棣打著祭祀的旗號,將膝下的三個兒子統統派往京師,充當質子。
然而此時建文帝君臣早已將燕藩定為下一個削藩目標。故三兄弟抵京后,建文帝親信圍繞如何處置他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兵部尚書齊泰建議借此機會將三人一并拿下,以絕后患。太常寺卿黃子澄不同意,他認為朝廷還沒有做好準備,還是放他們平安歸去,以麻痹燕王。朱高煦的“好舅舅”徐輝祖則表示,三個外甥中老二朱高煦好勇斗狠、心懷異志,他日必成后患,不如借機將其拿下。
建文帝猶豫不決,招來中山武寧王的另一子、徐輝祖之弟徐增壽,及姑父懷慶公主駙馬王寧,征詢他們的意見。哪成想這兩位與朱棣關系莫逆,與朱高煦私交也不錯,言語間對他們兄弟多有庇護。
建文帝因此下令讓朱高煦兄弟歸國。
奔馳的駿馬
事情緊急,情況隨時有變。朱高煦不得不偷了大舅的馬,帶著兩個兄弟偷偷出逃,最終躲過了徐輝祖的阻截,順利回到北平。燕王為之大喜。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蛟唬骸灰速赏??!踉唬骸畛⑽鹨梢?。’及至京,齊泰請并留之。黃子澄曰:‘不可。疑而備之,殆也,不若遣還。’世子兄弟,皆魏國公徐輝祖甥。輝祖察高煦有異志,密奏曰:‘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帝以問輝祖弟增壽及駙馬王寧,皆庇之,乃悉遣歸國。高煦陰入輝祖廄,取其馬以行,輝祖使人追之,不及。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憂悔,暨歸,喜曰:‘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贊我也?!讯啾?,高煦戮力為多。帝曰:‘吾悔不用輝祖之言!’”(《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曹國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杰等統率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定興一帶),謀攻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10萬人迎戰。
二十四日,燕軍自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循河而進,遭到南軍先鋒平安所部萬余人伏擊。開戰之初,朱棣并未將名不見經傳的平安放在眼里,以“豎子”相稱,結果卻被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教做人。燕軍死傷慘重,只得引軍而退。
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潰其后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重傷而逃。不得已,朱棣只得親率數千精銳冒矢突入陣中,朱高煦也率軍與其齊頭并進,南軍死傷甚重。關鍵時刻李景隆率軍從燕軍后方殺到,與平安所部前后夾擊燕軍。戰局一度對燕軍不利,連朱棣都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
朱高煦眼見父王危急,率領本部數千精銳奮不顧身的向朱棣所在靠攏,在他的拼死沖擊下朱棣得以轉危為安。其后雙方陷入僵持。及至傍晚,朱高煦與朱棣父子打了個漂亮的配合,陣斬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亦為朱能所敗。于是乎南軍潰敗,李景隆率余眾逃往濟南。
“高煦見事急,帥精騎數千,前與王合。高煦接戰,彼此相持,而王亦疲矣。日薄午,瞿能復引眾躍而前,大呼滅燕,斬其騎百余人。越巂侯俞通淵、陸涼衛指揮滕聚復引眾赴之。會旋風起,折大將┸,南軍相視而動。王乃以勁騎繞出其后,突入馳擊,與高煦騎兵合,殺瞿能父子于陣。平安與朱能戰,亦敗。于是列陣大崩,奔走之聲如雷,通淵與聚等皆死。”(《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朱高煦戎裝劇照
建文二年八月濟南之戰后,建文帝撤換主帥,南軍主帥由曹國公李景隆換為新晉歷城侯盛庸。盛庸上任后,很快扭轉局勢占據優勢,遂主動北上討伐燕軍。
朱棣聞訊立即主動南下迎擊,在德州對盛庸勸降未果后,繞過德州南進,一路攻掠臨清、東阿、東平等運河沿線城池,襲擾南軍糧道。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運河重鎮東昌府(今山東聊城)與燕軍展開決戰。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抵達東昌,盛庸率部出城迎擊,東昌之戰就此展開。對自己極其自信的朱棣依然沿襲此前的戰術,親自率軍沖擊南軍左翼。對其三板斧早已心知肚明的盛庸,在左翼部署了大量精銳步兵,致使燕軍沒能建功。
朱棣遂轉而攻打中軍,結果落入盛庸的圈套,將其引誘入陣,而后四下合圍,利用早已部署的火槍和毒弩給予燕軍巨大殺傷,燕王本人也差點沒于陣中。燕軍大將張玉、朱能見主君陷入重圍分別引兵來救,朱高煦也率指揮華聚等拼命突進。朱棣這才得免,但燕軍將士死傷慘重,張玉也因此戰死。
“是役也,燕王數危甚,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燕王亦知之,故挺身出,輒短兵接戰。王騎射尤精,追者每為所殺。至是奔北,獨以一騎殿后,追者數百人,不敢迫。適高煦領指揮華聚等至,擊退庸兵,獲部將數人而去。燕王喜,以煦肖已,慰勞之。薛祿亦數擊退南兵。燕王聞張玉敗歿,乃痛哭曰:‘勝負常事,不足慮。艱難之際,失此良輔,殊可悲恨!’師還,與諸將語,每及東昌事,曰:‘自失張玉,吾至今寢食不安。’遂涕下不已,諸將皆泣。后舉報功之典,謂侍臣曰:‘論靖難功,當以張玉為第一?!贩鈽s國公、河間王。”(《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聊城東昌湖
東昌之戰對朱棣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那句朱高煦“類己”也出自于此。其后朱高煦的精彩亮相,便是本文開頭的浦子口之戰。
阿越說
《明實錄》與《明史》等史料關于朱高煦在靖難之戰中的表現,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我們當信誰的記載呢?
阿越認為當以《明史》等為準。
朱高煦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初一,學老爹對大侄子明宣宗發起靖難,史稱漢王之亂。而《明太宗實錄》成書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實錄》更是成書于正統三年(1438年)。傳言朱高煦兵敗之后,又因為腿賤,拌了大侄子一跤,導致全家被做成“烤鴨”。將祖父手段學了個十成十的“小太宗”,又豈會讓二叔的光輝一面流傳于世。
即便如此《明實錄》的相關記載,也避免不了在不經意間露出雞腳。比如《明太宗實錄》在敘述朝廷決定對燕藩削藩時的種種措施,如何處置在京的朱高煦三兄弟亦在討論之中。
“元年三月,建文君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各衛馬步官軍三萬屯開平,燕府護衛精壯官軍悉選隸忠麾下……時世子、二郡王高煦、三郡王高燧皆在京。齊泰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黃子澄曰:‘不可,事覺則彼先發有名,且得為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烨矚w。尋悔,遣人追之不及。”(《明太宗實錄》)
如此朱高煦偷盜舅舅之馬就說得過去了,要知道徐輝祖雖是朱棣的大舅子,可卻是建文帝的鐵桿支持者。朱高煦能完好無損的把大哥、三弟帶回北平,特別是對堪稱累贅的朱胖胖不離不棄,已極講兄弟情義。建文帝一方以此宣揚燕藩悖逆,也在情理之中。結果他的好侄子在實錄中卻對二叔倒打一耙,殊為可笑。
此外《明實錄》在宣揚朱高煦的罪行時,也無法完全回避朱高煦在靖難期間的功勛,明白開載其有扈從功勞,并且當明成祖議定立儲時,獲得淇國公丘福,駙馬都尉王寧等支持。要知道丘福號稱“靖難功臣第一”,朱高煦能入他眼,定然也功勛卓著。
“太宗皇帝舉兵靖內難,留仁宗皇帝居守,以高煦從行。及太宗皇帝正大統,高煦自謂有扈從勞,窺覬儲位。藩府從征諸將丘福等及駙馬王寧皆與高煦善,屢言于太宗曰:‘二郡王有扈從功,宜為儲貳?!谠唬骸摴t居守當先扈從,論帝王大經則建儲必在嫡長,況長子仁賢,可為社稷主?!5饶瞬桓覐脱浴?/strong>”(《明宣宗實錄》)
“靖難功臣第一”淇國公丘福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命朱高煦領兵返回北平,協助其兄燕世子朱高熾鎮守。次年二月,聽聞北元有趁勢南下的企圖,又命他領兵前往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備邊,并命世子朱高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能讓明成祖放心他獨自領兵北上對付北元,可見對其軍事才能極為信任。
總而言之,朱高煦即便不是靖難首功,也是靖難元勛,卻因為參與奪嫡,繼而起兵謀反,所有功勛被朝廷統統抹除。終明一朝成為忌諱,連《國朝獻徵錄》、《弇山堂別集》、《萬歷野獲篇》等都對此諱莫如深。直至明清鼎革,這一歷史包袱才得以放下,《明史》等史籍因此給予了相關公正的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