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迎來財報季,各大巨頭們紛紛發布第一季度戰績,從電商巨頭到本地生活巨頭,再到各種手機、家電巨頭那是賺的盆滿缽滿。
尤其那些電商、本地生活平臺,隨便拉一個出來,不說營收隨便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單看利潤,一個季度搞上百億的凈利潤,也就是日凈賺一個多小目標成了新的常態。
小柴不是說誰,柴油們隨便翻下那些耳熟能詳的電商平臺、本地生活平臺,及家電數碼品牌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看看他們的營收、利潤及相關增速,再簡單對比下同期,相信會有答案的。
然而,在另一面,他們各種宣傳中,不是個個都在打價格戰、動不動就是百億補貼、以及幾十億百億扶持商家嗎?然而神奇的是怎么越補,利潤越高了呢?尤其一些平臺,凈利潤的增速竟然是營銷的兩三倍……
難道平臺、品牌的降本增效就這么神奇的變成了真金白銀的利潤?
小柴是一臉懵接著一臉懵!前面還在恍惚,百億讓利讓出了凈利潤增長超過營收增速的神奇邏輯……
后面又恍惚不是說那么多人失業找不著工作,沒錢消費的沒錢消費、消費降級的消費降級嗎?小柴這是進了楚門的世界啊!原來你們都在偷偷的富、瘋狂的消費……
那么顯然,巨頭們業績各種大漲背后,必然發消費券、國補等等提振、刺激消費的策略見效了。
見效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各種消費數據,真的起來了,你看,平臺的營收、GMV都在瘋狂的漲;其次是,瘋狂的消費券、國補,竟然讓平臺、商家的錢包越來越鼓了。
當然,各地瘋狂的消費券、國補,助力業績瘋漲的,不止這些巨頭,比如,最近小柴刷到這么一個案例,真是讓小柴大開眼界。
該案例大概是,一德克士店長用消費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套現了13.7萬,相關話題也是快速沖上熱搜。
為什么這個話題會沖上熱搜,大概是和小柴這樣的打工人「眼紅」了吧!畢竟,咱們苦哈哈當牛做馬干一年,能賺到13萬的有多少人呢?可人家,不到一個月就把納稅人的十幾萬,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那么這位店長,到底是怎么套現的呢?據該店長表示,去年有顧客到店時,稱要核銷上海發布的餐飲消費券,因為自己不知道這個活動,當時就拒絕了,最后被顧客投訴了。
于是自己研究了一番,官方為了提振消費發了消費券,隨后發現,這些消費券除了用戶搶到的,還有大量用戶將搶到的消費券,掛在閑魚上出售。
題外話,難怪小柴每次搶消費券都搶不到,原來,這消費券,有黃牛產業加入隊伍了啊!而小柴后來研究發現,倒賣消費券的黃牛們,用上了各種修改IP、批量操作的高科技。
黃牛把消費券掛網上,商家就去網上下單,比如這位點贊他從閑魚上購買這樣的消費券,然后在自己的店里核銷,試了一次果然成功了。也就是在沒出餐的情況下,消費券的補貼,就能成功打到自己店鋪的賬戶。
于是,其在閑魚上大量購買這些消費券,比如用760元的價格購買「滿1000減300」,賣家轉賬700元用于偽造流水,并發來二維碼,然后在店里生成一張超過1000元的訂單后,核銷該二維碼,就能收到300元政府補貼。扣除實際購券成本,每張能獲利240元左右。
從去年11月9日到11月28日,也就是不到20天,他就通過這種方式,核銷了核銷了459張類似餐飲消費券,騙取政府補貼13.7萬余元。
然而,這樣沒有門檻的套現、騙補行為,大家可以大膽的想,這會是個例嗎?尤其這個案例中,誰會在德克士一吃就吃1000塊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絕非個例,早在去年,廣東就發布過類似的案例,有三個「大聰明」組織大量人員通過非法軟件更改IP地址,大量領取官方發的消費券,并在其自己的店鋪以虛構真實商品交易的方式進行核銷并結算,短時間內,就套現了145760元。
而小柴在社交媒體上檢索發現,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且在網絡上,還有大量的消費券倒賣、套現教程。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消費券套現算啥,水最深的就是補貼力度更大的國補,參與騙補的,不止是這些黃牛、小作坊,平臺、那些濃眉大眼的大品牌,屁股都不干凈。
比如有網友就表示:「現在的電器過戶也一樣,背后水深的很……」
也有網友表示:「他們的手法,規避了各種違法風險,手段要高明的多的多,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雖然國補的力度很大,但消費者真正得到的實惠,是打了打折扣的。」
據媒體報道,這其中包括規模化的虛構交易、價格操縱、虛假申報等手段,且覆蓋范圍極廣,表現出形式多樣,且存在長期性和反復性。
而讓消費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平臺、巨頭品牌們先漲價后降價的套路,在小某書等社交平臺上,關于消費者曬出國補政策以來,平臺先漲價后降價的筆記,那是數億萬計。
而除了平臺的小商家有這樣的操作,一些所謂的自營旗艦店,先漲價后降價成了國補時代的常態,甚至某平臺因為這樣的操作,還多次沖上熱搜,被質疑套取國補。
據紅星資本局等媒體包發送,某平臺上一些國補商品上調價格,導致補貼后價格更貴。
比如有消費者購買了一臺凈水器,當時定價為2599元,經過優惠券使用后,他實際支付了2318.58元。
然而,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出臺,這款凈水器被列入了補貼商品范圍,但價格卻上漲到了2999元。
也就是平臺不僅要把國補踹進自己的口袋,還要讓用戶因為覺得有國補便宜的心里,再從用戶這里多賺幾百塊。吃相不是一般的難看。
實際上,這也是經常購物的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也就是自國補以來,家電類產品,普遍進行了一輪漲價,而且漲價的幅度非常高,比如小柴國補前買的一臺冰箱,自國補后,漲了一千多塊。
而在平臺之外,品牌推出新品,紛紛在漲價,除了家電產品,手機這個必需品的漲價是最明顯的。老柴油們應該知道,小柴此前寫過多個關于手機品牌發新品漲價的選題。
大概是在去年,手機還未加入國補的時候,手機品牌們未雨綢繆,去年進行了多輪集體漲價,每次漲幅都在200-500元,「集體漲價!5000+成標配,國產旗艦手機殺瘋了……」
漲價后,各品牌旗艦機三個版本的起售價來到了4000+、5000+、5500+的全新組合.
現在看來,他們是有備而來。而除了手機,產品體系更為復雜的家電類產品,漲價則是更加離譜。
比如有消費者表示,去年雙十一促銷時不到4000元就能拿下的冰箱,今年趁著國家補貼政策換新,到手價竟變成了4399元。
在社交媒體上,類似的吐槽也是一抓一大把。「商家真是兩頭賺……」
而這樣一來,整個家電、手機銷售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也就是之前,為了競爭,平臺、品牌都會有自己的優惠,比如平臺的大額補貼,甚至到了各種促銷節,補貼力度更大。
然而,自從有了國補,平臺、商家悄然撤掉促銷活動,用補貼替代原有優惠。
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就能看懂,各大平臺、家電及手機巨頭們,為什么營收增長20%,凈利潤卻增長40%了。
因為大量的國補,都被一通操作后,進了它們的腰包。
而對于這種先漲價,后降價的套路,官方也多次表示將打擊這種行為,并進行點名。
發改委也發文稱:「會嚴厲打擊先漲價后打折、騙補套補等違法違規行為,不斷規范市場秩序」
然而,大家都知道,這些巨頭們,當把這些套路明著擺在臺面后,意味著,他們已經有一萬個理由解釋了,也就是屁股早擦干凈了。
比如去年手機行業的多輪漲價,品牌不約而同稱,是因為上游供應鏈、原材料漲價。
當然,除了這種先漲價后降價,先騙補貼后收割消費者,兩頭吃的行為之外,他們還有更多的手段。
比如,德克士店長套現消費券這種,過偽造消費流水套取補貼;其次還有生產環節偷工減料,典型的減配手段等等。
尤其當一個門店的店長,用毫無門檻的手段,一天就能套現七八千的時候,巨頭們更加高明、隱蔽的手段會套取多少呢?
數據顯示,2024年,僅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就發放了1400億,今年,隨著范圍的擴大,這個數字可能更大。
然而,這些錢到底有多少,進入了平臺、商家、品牌的口袋里了呢?消費者真正拿到的實惠,又占了多少呢?
當那些平臺、品牌,營收都兩位數瘋漲,凈利潤增速兩三倍于營收增速的時候,當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它們依然能一天凈賺一個多目標的時候,似乎答案不言而喻了…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號
編輯|譚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