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過了從心之年的盧延光,久違地放自家“孩子”出來參展了,參加的還是聯展。
盧延光 《長生殿》
如盧延光一般佳作不勝枚舉,一部作品便獲國獎無數的大師級連環畫家,以往辦的主要是獨立個展。
即便參加聯展,也多是國家級聯展,譬如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
但今年五月,他的代表作之《長生殿》連環畫、“百圖系列”,登陸在廣州人民藝術中心舉辦的GAS插畫藝術展。
于是,第一批來到展區的游客炸鍋了,第一次看見盧延光《長生殿》的讀者震驚了。
01
差點被畫爛的《長生殿》
卻被他畫成人生代表作?
那個年代的《長生殿》,或許就像現在的《聊齋志異》,是畫師眼里傳統文學作品改編的香餑餑,大熱門題材之一。
尤其當年還沒有出現二次元的概念,更沒有什么動漫作品充入閑暇生活,對創作題材的限制也大。
所以真要論起來,創作過《長生殿》的連環畫、插圖的大師,恐怕比現在創作《聊齋志異》的青年插畫師多得多。
比方說金哥曾為大家介紹過的國畫大師,就畫了國畫長卷《長生殿》。
戴敦邦 《長生殿》
注意!這不是戴老《長恨歌》系列,想看《長恨歌》系列的朋友也可以走進GAS插畫藝術季現場觀賞哦~
盧延光也是“《長生殿》大軍”里的一員。只不過他1984年創作的《長生殿》卻并非彩圖,而是造型清麗、極具東方美特色的黑白連環畫。
《長生殿》,昆曲經典劇目,后亦為京劇傳統劇目,本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一部傳奇(戲劇)。
它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參考了大量民間傳說或前人同題材不同體裁的創作(如《長恨歌》)集合改編而成,是關于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一支愛情故事。
然而盧延光的《長生殿》之所以在“黑白的世界”中脫穎而出,一是因為他在創作中注入了時代的印記,畢竟優秀文藝作品都是緊跟時代的;二是他在原有愛情故事中注入了自己的理解。
還有第三點——即是他獨樹一幟的繪畫手法與風格。
盧延光畫連環畫,極具個人特色。
線條干凈流利,畫面層次包羅萬象,十分善用點、線、塊的疏密構成黑白灰的節奏關系,中間色尤其豐富。
盧延光當時對“裝飾性”的理解與應用,在當時看來是相當超前的。
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對畫中任何元素的造型,都源于現實生活而基于自身藝術想象。因此創作者在畫某個物象時,通常都會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夸張和變形。
這也是盧延光畫中出現最多的手法之一,更是許多人研究他作品時關注的重點之一。
不難發現,盧延光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刻畫那些驍勇善戰的將軍形象。那既是將軍,就得配戰馬。
盧延光筆下的戰馬與真實戰馬的規格不同。他的馬沒有修長的頸部,小腿部分也異常纖細,惟有中心軀干部分卻膘肥體壯、氣勢昂揚。
雖說這種適度的變形會使這馬失去一部分真實感,但卻很好地融入了畫面環境。
再有,在盧延光連環畫《長生殿》中,對女性的刻畫頗多。其中一幅刻畫的大約是唐明皇在去向什么地方的途中,思及楊貴妃的畫面。
而在這幅畫中,楊貴妃作為絕對的主體,占據了畫面的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則是坐在御輦上的唐明皇和他的儀仗。
被夸張放大的楊貴妃,被壓制縮小的唐明皇及宮女。
不知這情緒究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癡戀,還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的思憶。
不同的身形比例與服飾刻畫程度,不但使畫面主次明了、層次豐富,還增加了品茗圖畫的余韻。
可以說,讀者對一幅畫的發散與想象,有時恰恰是創作者本身的刻意引導。
有時空寂,其實充實。
而有時豐滿,卻是孤寂。
這是畫家與讀者之間的羈絆,也是共享的樂趣。
02
只是換了一支筆,
他坐上了“線條大師”寶座!
連環畫《長生殿》固然是盧延光不可不說的那些代表作之一。
可是他最負盛名的,應是歷時十載才完工的“百圖系列”。
盧延光“百圖系列”之《一百仕女圖》
刻畫了來自上下五千年歷史五百位人物的百圖系列,創作于1982年,正是盧延光創作《長生殿》連環畫的前年。
這一系列共有五冊五大主題,分別是專程嚴格考據過帝王冕旒袞服的《一百帝王圖》,取法陶俑造型的《一百仕女圖》,融合敦煌壁畫與民間年華元素的《一百神仙圖》,溯源犍陀羅藝術的《一百僧佛圖》,以至拙至樸線條描至精至純風骨的《一百儒士圖》。
百圖系列最初先由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誰承想一面世便引起業內格外的注目,臺灣、香港及新加坡等地也紛紛出版了中文版與英文版。
歷史千百年來為詩人畫家援引為靈感的人群,都在百圖系列中被盧延光“雨露均沾”地畫過。
原本最為藝術界盛贊的是《一百僧佛圖》,但是在各篇對他的專業研究論述或業余愛好賞析中,最多被提到的實則是《一百仕女圖》。
盧延光本就十分擅長畫仕女,更有意思的是,他也是在創作《百女圖》時,進行一次技術上的重要突破。
“中國的藝術是線的王國,對中國人物畫的革新更應以線為主導,這是中國藝術之根本。”
彼時的盧延光是秉持這樣的信念去構思《百女圖》的。
當時受到西方比亞茲萊、“包豪斯”風格、蒙德里安等西方繪畫大師或流派線條藝術借鑒的他,尋到了一個突破口。
奧伯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
“包豪斯”風格
蒙德里安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在盧延光早期撰寫的一篇名為《 <百女圖> 遐想》的短文中 (現留存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他曾提到《百女圖》是他對“線的速度與節奏”的一種探求。
創作《百女圖》時,盧延光棄用中國傳統字畫工具毛筆,改用當時專為工學圖紙繪制的針筆。
“用工具界出的排線,更賦予線以現代感。”
他開始頻繁用線條來表現人體的虛實關系,用線條表現物象的形體輪廓和內部結構,更用線條表現一切抽象的、不穩定的、不確切的形象。
由于借助針筆工具較之毛筆更“快、精、標準”的優勢,盧延光的草圖都是一氣呵成、一箭中“的”,靈感涌現得也更快。
更重要的是,他心心念念想要實現的中國線條藝術的“現代感”,已近在咫尺。
此時的盧延光,又一次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線條王國”。
03
用物象造型傳遞本真
這是“野生動物”的智慧
雖然是我國的藝術大師,但喜歡盧延光的外國藝術家不少,知名的亦有,比如畫作被評為“古樸優雅,浪漫有度”的皇名月就是他的粉絲。
皇明月 《中國帝王圖》
而盧延光,粉絲眾多,“外號”也多。
諸如“全國連環畫十家”之一、“中國線條大師”、“中國的‘比亞茲萊’”、“中國黑白裝飾畫之王”等,幾乎總結了他全部的繪畫特色。
事實上,不少畫師都較為忌諱別人說自己“借鑒”了誰,自己更是不會主動提起,畢竟一不小心“借鑒學習”就要被誤解為“抄襲”。
但盧延光卻從不諱言。
他自稱是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野生動物”,大概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沒有收到傳統美術教育理念的限制,全靠自己吸收理解周圍的藝術語言。
如他早年在國家藝術基金的一個采訪中,和采訪者聊到西方畫派那般。
他說西方人是很現代的人群,他自己正是在看到康定斯基、克林姆特等藝術家的畫作后,迎來了再次改良、菁純技藝的契機。
事實上,盧延光對繪畫的追求,本質是對人文精神與文人風貌的追求。
他在中國人物畫群峰之中,尤其喜愛李公麟。他認為李公麟的唐人物畫中,有“中華民族博大、奇雄、堅忍、挺拔,無絲毫奴性和衰弱感的美”。
李公麟 (西元1049-1106年) 北宋
“無天地之正氣便無畫中生命”,這是盧延光創作《百女圖》時緊抓不放的精神實質,也是他把握美感的標準。
而他在《百女圖》《百帝圖》等創作中喜歡畫的裝飾性元素,也不是隨手畫的圓形正方形等常見幾何圖案,而是將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深刻寓意而又造型簡單的意象變形,作為裝飾圖案。
盧延光并非只畫“黑白”與“線條”,他后來也畫繽紛山水。
“逸筆草草,潦寫胸中逸氣。”
他喜愛元畫風范,認為元畫中自有一股胸襟與氣度;他還瞻仰古人不打草稿,不先想構圖,只跟隨心意之所到,隨感情的起落而起落的快活。
盧延光的山水畫
他認為倪瓚提出的“重視過程,不重視結果”,就是最現代的藝術與人生的方法與經驗。
所以盧延光畫山水畫,就是或從石頭開始,或從草木開始,逐一按照中國人自古生活的邏輯去思考。
“我要在什么地方種些樹”;
“我沿著一步一景的屋、橋、石林走過去,路的盡頭有什么”。
然后,再加入他所追求的現代味道——工整的圓點。
無功利的創作態度其實是藝術創造的真元。
“我的山水畫有各種各樣大小工整的圓點,代表青苔、樹葉,甚至什么也不代表,只是節奏。”
用物象造型傳遞本真。
這大概就是“野生動物”的智慧。
【征稿信息】
第四屆CIAC征稿開始啦!
15w+獎金,四大賽道,大咖評委陣容
也許下一個插畫新星就是你!
(點擊下圖查看征稿詳情)
【賽事合作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