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淵李世民父子占據關中的時候,就已經證明天下必為大唐所有,這也是李淵能夠在在長安能夠聚攏關隴貴族核心成員的原因,但實際上,拿下長安只是開始,如何守住長安進而開拓天下才是關鍵,在這種情況下,拿下蜀地和秦涼才是關鍵。
蜀地的作用就不多說了,歷因為,蜀地不僅有地理優勢,更有資源優勢,可以為關中提供糧餉和兵源,蜀地是大唐在對外戰爭中的經濟后盾和潛力基礎。而秦涼的地位不亞于蜀地,因為如果關中政權不能拿下秦涼,其后方必然不穩,李淵要想東出,就必須拿下秦涼,還有就是秦涼產馬,此時的騎兵具有強大的優勢資源。
在群雄割據的情況下占據全國政治中心長安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當時西面有西秦薛舉父子,再往西還有大涼李軌,北方有突厥攜梁師都虎視眈眈,河東龍興之地還在劉武周覬覦之下。還有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山東徐圓郎、東南杜伏威、江南蕭銑,初興的大唐正是在這種群雄割據的包圍圈中,面對這種復雜的政治和軍事環境,剛剛開國的大唐真的是危機四伏。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戰略方案才是活下來和打出去的關鍵,而歷史卻是最容易忽略這些的,通過整理唐早期的統一進程,李淵的出色戰略水平還是有跡可循的,我們以剿滅西秦薛舉父子為例來解讀李淵在統一大業中出色的戰略布局。
當時李淵在拿下長安之后第一時間占據蜀地,而后直接進兵秦涼,這就成為大唐立國的關鍵一戰,事關李唐能不能在關中立足、進而奪取天下的大事,李淵的軍事部署是先向西平定占據天水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而后是盤踞在武威的李軌,再往后回馬山西平定劉武周宋金剛,東向破王世充和竇建德。
武德二年,李淵命22歲的秦王李世民為主帥,劉弘基、柴紹、丘行恭、李安遠、慕容羅睺、張長遜等八總管之兵討伐盤踞秦涼之地的薛家父子和武威的李軌。
據史書記載,薛舉此人“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勇絕倫,家產巨萬”,是金城一帶標準的地方豪強。他本人當時是金城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四月,面對大隋狼煙四起的情況下,的混亂局勢,薛舉父子殺掉金城令郝瑗,正式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
就在大唐開國的同時,隴西的薛舉也完成了實力的積累,西平枹罕降服羌族二萬軍隊,東征扶風納降賊寇唐弼,實力迅速發展到了三十萬之眾。此時擺在薛舉面的難題就是往哪個方向發展,僅憑隴南這片區域是無法維持生計的,于是,薛舉以精兵二千大破屯兵枹罕的隋將皇甫綰,又得到了羌酋鐘利俗的加盟,一時兵威大振。于是,薛舉以兒子薛仁杲為齊王,領東道行軍元帥,以少子薛仁越為晉王兼河州刺史,以宗羅睺為義興王作為薛仁杲的副將,負責開拓。
薛舉父子最初的目標并不是長安,而是河池郡的戰略要地大散關,大散關被稱為“西阻隴口,絕秦川之要膂”,是進入隴西的重要門戶,同時大散關于是南下漢中的必經之地,席富饒以出奇制勝,可耕可屯、宜戰宜守,可見薛舉父子有南向的戰略意向,這與李淵稱帝后即向巴、蜀派遣撫慰大使的戰略目的不謀而合,所不幸的是薛舉被時任刺史的蕭瑀擋了回去,薛舉不得不退兵回防以經略關中。
薛舉父子在拿下西平和澆河兩個郡后,軍隊數量猛增至十三萬。于是,薛舉就于當年七月正式在金城稱帝,在薛仁杲拿下天水之后又遷都于天水,此時西秦的勢力范圍為,隴山以西,大夏河以東,黃河以南,西漢水以北的甘南高臺地區。
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因此唐、秦之戰勢在必行,李世民與薛舉父子有三次交戰,前兩戰均是一勝一負,打了個平局,薛舉進兵豳岐之后,李世民卻采取了深溝高壘不與之戰的策略,因為,李世民認為,秦軍此時兵鋒正勁,而其后勤卻要自天水越隴山而至,運距較遠,最好的辦法就是打消耗戰,對秦軍進行奪氣,徹底熬死薛舉父子,此時恰好李世民也正好生病,于是就將軍務交給劉文靜,但劉文靜有貪功心理,于是就陳兵于高墌西南,不想被秦兵所襲擊。
淺水原之戰是李世民軍事生涯中所經歷的唯一敗仗,此次戰敗,唐軍的損失十分嚴重,八位總管之兵皆敗,唐兵死者十分之五六,大將慕容羅睺和李安遠戰死,劉弘基被俘。薛舉也順勢拿下了高墌。
決定生死的是第三戰,薛仁果攜勝利之勢與李世民于涇川至長武縣一帶的涇水河畔相持,在軍事攻擊的同時,從稱帝時起李淵便向全國派出使臣,爭取地方勢力派的支持,有多有政治眼光的開明人士爭先歸入李唐名下,也正是在與薛仁果決戰前夕,隴南臨洮四郡相繼降唐,這又是推動決戰勝利的一大因素,此四郡位于隴南腹地,是薛舉大后方,其糧食、輜重等戰略物資皆出于甘南渭河平原,此四郡一降薛仁果糧草立即受到嚴重威脅,這也是為何兩軍對峙時薛舉率先不支的主要原因。
在接下來爭取突厥支持的過程中,李淵更是發揮其外交優勢迫使突厥堅定的支持自己,因為,突厥的態度問題將會直接影響唐秦之間的戰爭結果。在接下來爭取突厥支持的過程中,李淵更是發揮其外交優勢迫使突厥堅定的支持自己,接著李淵外交的成功還獲得了隋五原郡守張長遜的入朝,李淵以其為五原太守。
在軍事相持階段,李淵派李世民舅舅竇軌繞到甘南,向北撫擊騎后背,并成功阻擊了薛舉大將鐘俱仇和赤排羌向漢中進軍的軍事行動,從戰役上配合李世民正面戰場。就此薛氏父子陷入了李世民精心策劃的包圍圈中,西有李軌,東北張長遜,甘南腹地不保,因此薛仁果的形勢非常窘迫,在向東北接應突厥和梁師都無望后不得不正面求戰李世民。最后世民大破秦兵,斬首萬余級。十二月二十一日,竇琎投降于李淵。李淵先薛舉一步拿下了扶風這一戰略要地。
都說人的成功是要靠那么點運氣,李世民的運氣就不錯,薛舉正準備用兵長安,但卻在發兵之前病逝。薛舉突然去世,西秦處于權力交接,再加上薛仁杲不得人心,所以,西秦在被仁杲接手之后其內部矛盾就瞬間爆發,眾咸猜懼。
當然,秦兵的戰斗力自然也會下降,而李淵呢,此時也再次發揮其外交優勢,與涼州的李軌取得了聯系,共圖秦隴。在給李軌的信中,李淵甚至謙虛的稱自己為李軌的從弟,由此就可見,李淵此人不僅極其擅長外交,且在戰略層面極具彈性。
八月十七日,秦王世民進擊薛仁杲。二十五日,隨著臨洮、枹罕、澆河、西平四個郡歸附李淵,唐朝遂完成了對西秦的戰略包圍。為此李世民采取了高壘深溝固守不出的策略,陪你耗糧草,一直耗到你糧盡,然后以養了兩個多月氣力充足的軍隊攻擊對方的疲兵,實現一舉碾壓。李世民雖然看不起司馬懿,但出道時這一手倒真像是師法了司馬懿拖死諸葛亮的故伎。終于,在相持六十多天后,秦兵由于糧盡,將士沮喪,其內史令翟長孫與將軍梁胡郎率領所部直接投降了李世民。
在局勢已經非常清晰的情況下,仁杲部將渾干等人也臨陣降唐,仁杲呢,只能收兵回到城中拒守。面對將士們不斷降唐的失控局面,薛仁杲最終還是于十一月初八日開門投降。自此,薛舉父子所創建的西秦政權在經歷十五個月的周期后徹底滅亡。
在拿下隴右之后,唐朝的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涼州的李軌,史載李軌:“有機智,頗窺書傳,家富于財,賑窮濟乏,人皆稱之。”
李軌也是地方豪杰出身,李軌最初擔任武威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李軌和同郡的曹珍、關謹、梁碩等人密謀,準備以起兵的方式據保河右,以觀天下之變,由于李軌實力雄厚,再加上和“李氏當王”的圖讖吻合,所以就被眾人推舉為盟主。他起兵自稱河西大涼王,奪取張掖、敦煌及西平、枹罕諸郡,完全占據了河西地區。武德元年,唐朝派遣使者招安他,任命他為涼州總管,封涼王。
涼州雖然地方不大卻內部矛盾重重,比如,安修仁聯合李軌之子李仲琰告發梁碩謀反,因而導致梁碩被李軌所殺。再加上李軌耗費巨資修造玉女臺,因而造成將士離心,士民離怨。在滅掉薛仁杲之后,李淵連結吐谷渾準備用兵涼州。由于安修仁的哥哥安興貴當時任職于唐朝,于是李淵就派安興貴前往涼州以圖河西。安興貴到了涼州之后就是各種勸降。
對于投降李軌當然不愿意,在這種情況下,興貴就與修仁秘密聯合河西諸部的胡人起兵攻打李軌,當年五月,李軌戰敗,據城自守。興貴呢,也趁機向城中喊話:“大唐遣我來誅李軌,敢助之者夷三族。”五月十三日,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臺,飲酒告別,之后被俘,送往長安與諸弟、諸子一同問斬。李軌在起兵時,表現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但李軌占據了河西五郡之地之后,揮霍無度,拒絕向唐朝稱臣是他快速失敗的主因,李軌本人不具備治國才略,他的政權也是曇花一現,狂妄稱帝,轉勝為敗,招致殺身之禍。
河西正式被大唐納入版圖之中,李淵以安興貴為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涼國公,以安修仁為左武候大將軍、申國公。以黃門侍郎楊恭仁為涼州總管。在解決了秦涼問題之后,大唐朝不僅穩定了大后方,且在其戰馬資源優勢的加持下,戰爭潛力再一次得以加強,極大的助力了唐軍東出的開拓戰略。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