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做了次關稅戰背景下資產配置的直播分享,沒想到大家都還挺關心的,人數也比以往多了不少。
有一說一,現在這個惡劣的投資環境下,確實得想辦法應對了。
比如海外這塊,我自己是一直和你們不厭其煩的說美股、美債啥的,從年初講到年末~
后續我是打算把海外這塊配到至少5成。
主要國內利率持續下行,現在國有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歷史上首次跌破1%,只有0.95%!
這個時候,資產想保值增值怎么辦?去買債券、股票或者房產?
但房產這塊,我這幾年也是都躲得遠遠的。
今年預估出生人口應該是700多萬,16年頂峰期1883萬人,現在只有當時的37%~
10-19年這十年平均出生數為1644萬,00-09年為1633萬。
也即未來二十年,剛需接盤俠將會驟減一大半。
房價壓力山大,而國人又是70%財富以房產形式配置。
所以勢必會迎來一輪財富大洗牌。
美股和美元債的投資,我之前已經經常分享了。
除了這倆,平時我也經常在給大家分享:
類似于7%永續債的,香港儲蓄險。
上次我們對港險的概念以及挑選邏輯,進行了分享,
今天我們進一步聊聊香港保險市場,具體產品的優缺點,以及有哪些坑。
01
港險市場
首先,港險市場,算是典型的充分化市場競爭,就好比一場世界賽,選手很多。
包括咱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泰康人壽這些,都在香港開了分公司,和其他海外巨頭一起參戰。
比如英國保誠、法國安盛、加拿大宏利、香港友邦等等,都是經營百年以上的老炮了~
而國內保險市場,有點像地區賽,主要是國資險企之間的競爭,環境自然要舒服得多。
好在這幾年一些互聯網保險公司推出了不少性價比不錯的新品,否則那些老大哥們,產品性價比真是沒眼看...
再說說很多人關心的香港保險制度和安全性問題。
港險第一家公司最早成立于1841年,國內的保險監管體系最早很多都是從香港借鑒來的。
比如險企需每年公布經審計財報,綜合償付率必須保證在150%以上,如低于這個數字,就會全面監管,要求注資,以防出幺蛾子。
此外香港保險公司的高管用人,必須獲得保監局的事先批準,不得擅自聘用~
在險企極端糟糕的情況下,則參考這條:
不允許壽險公司輕易破產,如果真要倒,你得把長期保單轉給接盤的保險公司才行。
如實在沒有險企接盤,那么就會啟動第二條:
由香港保險保障基金來代償。
和國內的保險保障基金近似,每一家險企要想做業務,都要上交保護費,免得你出了問題沒有媽護著。
那再極端點,保險保障基金都兜不起怎么辦?
這時政府就有可能會出面注資了。
舉個例子,08年,全世界最大的保險集團之一AIG曾因為投資失誤,和雷曼兄弟一同陷入破產危機。
但美國政府沒有選擇去救雷曼兄弟,而是選擇丟出1820億美元的救生圈,來救AIG保險集團,
為什么,因為AIG是保險公司,客戶都是普通人;而雷曼是投資銀行,屬于私募范疇,面向的是富人群體,同為暴雷,這倆的社會影響面是完全不一樣。
所以香港保險至今一百余年,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險企破產,投資人受損的情況。
02
香港保險收益
那目前香港儲蓄險的收益是什么樣的呢?
各家保險公司的預期收益,長期IRR都在7%以上,20年期接近6%,可以說是非常哇塞~
但是,最近利率下調的風也吹到了香港,香港保監局將長期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從7%下調到了6.5%,要求6月底前調整到位。
眾多香港保險公司只能跟上節奏,下架的下架,調整的調整,七月后投保的保單,估計很難再現復利7%的收益了。
友邦、宏利、永明集體官宣,正式收益下調!
好在,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留給我們去考慮。
目前,香港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推出了快速提取,比如567提取和225提取,能做到極致快返。
比如5年繳費,第6年開始,每年就可以領取總保費的7%。
好比每年繳20萬,繳五年,第六年開始每年可以領取7萬,領終身...
每年給7%,是不是感覺有點像7%永續債的味道~
再比如2年繳費,第2年開始,每年可以領取總保費的5%。
也即每年繳50萬,繳兩年,第三年開始每年可以領取5萬,領終身...
(ps:這里繳費只是舉個數字,門檻沒那么嚇人,目前是2500美金起,最低5年交)
但在美麗的收益背后,我還是要給大家講清楚兩個港險不為人知的秘密。
............
香港儲蓄分紅險的預期收益,由兩部分組成。
一個叫保證收益,一個叫非保證收益。
保證收益就是一定會給你的收益,一般在0.5%~1%。
非保證收益就是給你的分紅收益,一般在5%~6%。
實際拿到的收益,就是保證收益和非保證收益。
首先我們先看預期收益(保證+非保證)。
預期IRR呢,五年繳費,前二十年收益最高的是宏利的宏摯傳承,前十年收益為4.29%,前二十年為6%,
再往后是萬通的富饒千秋,30年6.31%,60年6.86%,80年7.13%,
百年預期最高的是保誠7.20%。
所以預期收益上比較有吸引力的是這兩家:宏利(5年繳早期)、萬通(5年繳中長期)~
03
高預期收益是在畫餅嗎?
那有的人可能會說了,預期收益率就是“畫餅”,是不是沒譜?
雖然收益得看經營成果,但這個數字也不是拿支筆瞎寫的~
香港保險7%的餅能實現嗎?
保險公司首先會根據經濟情況和未來預期,制定一個預期收益率。
然后呢,這個預期收益的分紅實現率,必須官網對外每年都公布出來。
如果一家公司它不靠譜,預期收益定的很高,實際的實現率卻很低。
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大家的信任,導致沒人選它了~
因此大家定收益的時候,也不敢亂來。
以友邦為例,友邦官網已經公布了旗下75款產品的2023年最新分紅數據,最高的總現金價值實現率為111%,最低的為91%,
美元保單的平均分紅實現率為99.2%,方差只有0.015,也就是說,友邦保險公司的分紅波動很小,預期收益大多都實現了。
而香港其他的保險公司,分紅實現率也普遍在90%-110%之間,整體而言,不會偏離太多,比如安盛的平均實現率為99.5%。
……
好,那話說回來,為什么香港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都比較穩定,它們是怎么做到的?
其實倒也沒啥,我們先瞅一眼美股指數。
看這張圖就明白了,過去四十年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是8.5%,保險公司的結算收益,其實也就略低于這個收益~
保險其實核心就是做一個資產管家的角色,拿我們的錢去投資一些海外的權益產品和債券產品。
然后保險公司,還需要再做幾件事。
首先,平滑收益曲線。
比如要做到結算年化7%,股票指數不可能每年穩定7%對吧。
尤其是散戶,如果買在高位,可能出現十幾年都沒法回本的情況。
比如標普500指數2000年時最高曾去到1500點,結果指數到2013年才回本。
所以保險公司要做幾件事,一是統一結算,二是平滑分紅,第三是保本。
1、統一結算
也就是不管什么時候開始買入同一款儲蓄險,保證統一的長期結算收益率,也就降低了投資者擇時的要求。
不會像基民一樣,一不小心分分鐘高位站崗
2、平滑分紅
比如市場牛市的時候,比如賺了30%,那么分出去7%,剩下23%利潤留著。
等市場熊市的時候,跌了5%,那么把23%里面的5%用于補虧,7%用于分紅,還剩下11%,后面再根據市場表現來分配。
越是優秀,運營時間越長,資本金越充沛的保險公司,它的囤糧備荒數字就越大~
舉個例子吧,某運營里面償付充足率較高的公司,是337%。
這意味著這家公司的可用資本,是風險資本是3.4倍,抗風險能力很強,在分紅平滑上可以調整的空間越大~
3、給用戶保本
保險公司的儲蓄理財產品,它和股票指數基金不一樣,都有一個保底收益,首先得給用戶保本~
假如股市長期虧損,那保險公司依舊要支付用戶的保底收益。
所以儲蓄險的投向,也并不總是權益類產品,目前因為高息環境,香港險資也很多的開始買入美元債。
以友邦為例,債券類資產配置為占比為69%,權益類資產占比24%。
………
總的來說,港險的科普大致就到這。
那什么樣的人比較適合香港保險呢?我列舉以下幾種情形哈:
1、子女有出國留學規劃,需要做教育金儲備的;
2、家庭資產較多,100萬以上可投,要規避rmb貶值風險的;
3、有多套房產,需要規避單一資產風險的;
4、被市場毒打多年,尋找一個投資渠道的(追求長期穩定收益);
5、養老金規劃,需要籌劃現金流的(可以第2年快返領取);
6、企業家,需要資產隔離,風險隔離的(可以更改投保人);
7、有海外移民計劃的(可以轉化多國貨幣);
8、有財富傳承需求的(可以無限次更改被保人)。
大致就說這些吧。
……
上次直播沒來得及聽的,也不用擔心,
關于全球資產配置,在本周四晚19:30會再做一次直播,這次會和大家聊到如何去做資產配置,以及如何選擇具體標的,
加上6月份是全球資產配置的核心窗口期,接下來將會迎來十年一遇的7.2%港險集中下架,我也會為此集中答疑~
如下,歡迎大家關主我的同名gzh: 胡胡的全球筆記,找我報名,暗號“全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