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這座矗立于戈壁的千年藝術寶庫,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更是一部刻在崖壁上的“立體史書”。
它的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串聯(lián)起從十六國到元代的文明密碼。
本文解碼敦煌石窟中記錄的十個重要歷史事件。
06
安史之亂:盛唐崩塌的八年烽火(第17窟)
在敦煌壁畫《西方凈土變》中,觀音寶冠的摩尼珠竟顯出粟特文字,暗示 “七月既望,九姓胡兒取龍氣,龜茲妖僧煉長生”。此外,壁畫上的供養(yǎng)人畫像集體轉向面朝長安方向跪拜。這些發(fā)現(xiàn)似乎將安史之亂與西域邪教聯(lián)系起來。
安史之亂(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由節(jié)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發(fā)動。這場持續(xù)八年的叛亂,徹底撼動了唐帝國的統(tǒng)治根基。
唐玄宗晚年,政治腐敗加劇,中央集權弱化。為防御邊疆,朝廷在邊境設立十大節(jié)度使,賦予其軍政大權。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統(tǒng)兵20萬,漸生野心。宰相楊國忠與之矛盾激化,最終促使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
755年冬,安祿山自范陽(今北京)起兵,僅33天攻陷洛陽,次年稱帝,國號“大燕”。唐軍倉促應戰(zhàn),潼關失守后玄宗西逃,馬嵬驛兵變逼死楊貴妃。太子李亨靈武即位(肅宗),啟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借回紇兵力反攻。757年,安慶緒弒父奪權;761年,史思明亦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耗加劇,763年唐代宗聯(lián)合回紇徹底平叛。
戰(zhàn)亂導致人口銳減超三分之二,北方經濟凋敝,“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藩鎮(zhèn)割據(jù)自此失控,河北等地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中央權威名存實亡。邊疆防御空虛,吐蕃趁機侵占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受阻。文化上,盛唐開放包容的氣象消退,社會轉向內斂保守。
安史之亂不僅是軍事叛亂,更暴露了唐代制度性危機。它終結了“天可汗”時代的輝煌,為后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埋下伏筆,成為中國帝制時代盛衰周期的重要節(jié)點。
07
藩鎮(zhèn)割據(jù):吐蕃占領敦煌(第159窟)
雖然吐蕃最初占領敦煌的時間眾說紛紜,但結束統(tǒng)治的時間卻是公認的:848年。在這段時間內,吐蕃的民族統(tǒng)治,在敦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體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諸多方面,打破了敦煌幾百年以來以漢文化為主導的傳統(tǒng)格局”
吐蕃占領似乎為沉迷許久的敦煌帶來了一股全新的刺激,在這段時期里新開鑿洞窟四十多所,加上重修和完成盛唐未完工洞窟二十多所,數(shù)目驚人。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吐蕃贊普禮佛圖》是吐蕃人物形象進入敦煌壁畫的典型案例。這幅畫出現(xiàn)在《維摩詰經變》中,實際上在吐蕃統(tǒng)治期間共出現(xiàn)了9鋪《維摩詰經變》,這類壁畫表現(xiàn)的是居士維摩詰稱病,文殊前來“問疾”,文殊底下一般繪以中原帝王,但在這一時期時,經變中禮佛之人皆變成了吐蕃贊普。
在159窟的這幅壁畫共出現(xiàn)了8個吐蕃人,其中第4身,身穿白色翻領長袍者便是吐蕃贊普的形象。他腰系革帶,配備短劍,露出綠色紅緣的褲子,足穿黑靴,頭戴“贊夏帽”,發(fā)披兩鬢”。在他前后皆是手捧香爐或鮮花的吐蕃侍從。最后7、8身著漢化服飾的兩位女子如今被認為是贊普的王妃。
除了159窟之外,在第9窟和231窟以及360窟等中均有吐蕃贊普禮佛的形象,并且這些形象形式相似,都是藩鎮(zhèn)割據(jù)、吐蕃占領敦煌的歷史寫照。
08
孤忠耀河西:張議潮與晚唐西域的光復傳奇(第156窟)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是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的唐代壁畫,描繪了敕封張議潮為節(jié)度使后統(tǒng)軍出行的情景。紅袍白馬的將軍昂首策馬,身后旌旗獵獵,鐵甲如云。這幅晚唐壁畫定格了一個震撼歷史的瞬間——沙州豪族張議潮率領歸義軍收復淪陷近百年的河西十一州,在藩鎮(zhèn)割據(jù)的亂局中,為大唐拼出一線西疆余暉。
彼時,晚唐于安史之亂的余殃中殘喘出一線生機,卻又受困于藩鎮(zhèn)割據(jù),內憂外患,49歲的張議潮于沙州起事,率歸義軍奮戰(zhàn)十三年,光復了重鎮(zhèn)敦煌、光復了河西十一州4000里國土,重新打通沉寂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河西走廊,使得“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沙州一郡,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安史之亂后,吐蕃趁虛而入,于786年攻陷沙州(敦煌),河西走廊“州人皆胡服臣虜,每歲時祀父祖,衣中國之服,號慟而藏之”。漢民被迫“辮發(fā)左衽”,卻暗中傳承《左傳》《論語》,將大唐戶籍埋入敦煌藏經洞。這種文化堅守,成為張議潮起事的火種。
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散盡家財,以“歸唐”為號,率沙州豪族與各族百姓起義。他巧妙利用吐蕃內亂,先取沙州,再以“兵不血刃”之策連克瓜州(今甘肅安西)。壁畫中“子弟軍”簇擁的“信”字旗,正是其“以信聚義”的戰(zhàn)略寫照:團結吐谷渾、回鶻殘部,組建多民族聯(lián)軍。至851年,河西十一州盡復,唯剩涼州(武威)仍在吐蕃之手。
收復易,報捷難。張議潮派出的首批使者高進達,需穿越吐蕃、回鶻、黨項控制的四千里險途。這支十人隊伍晝伏夜行,繞行大漠,抵長安時僅剩殘軀。
大中五年(851年),僧人悟真攜《敦煌歌謠》二次入朝,沙州文書載其“涉瀚海之波濤,冒豺狼之煙瘴”,終達紫宸殿。同年七月,張議潮之兄張議譚攜十一州圖籍第三次東行,唐宣宗慨嘆:“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雖被唐廷封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議潮始終未獲真正的河西節(jié)度使旌節(jié)。他卻在西域推行“均田制”,重建漢唐軍防,開鑿莫高窟第156窟銘刻功業(yè)。
壁畫中白馬將軍的尺寸“大一倍”,正是民間對這位“河西孤忠”的神化。咸通八年(867年),張議潮親赴長安為質,終老唐都,歸義軍漸成獨立政權,卻仍在敦煌文書中堅持使用大唐年號。
09
玄奘取經:絲路梵音中的千年圣跡(榆林窟第3窟)
敦煌壁畫中,玄奘取經題材多見于西夏時期繪制的洞窟,其中?榆林窟第3窟?的《唐僧取經圖》是現(xiàn)存最早的玄奘師徒西行圖像,通過胡人向導與白馬馱經的場景,生動還原了絲路求法的艱辛。
莫高窟雖未直接對應玄奘主題窟,但西夏洞窟(如第454窟)也融合了取經元素,體現(xiàn)佛教傳播與中原文化的交融。
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突破唐初禁邊令,開啟了一場歷時17年、跨越五萬里的求法壯舉。他穿越西域二十余國,翻越帕米爾高原,親歷犍陀羅佛教藝術遺跡,最終抵達印度那爛陀寺,師從戒賢法師研習《瑜伽師地論》。
在印期間,玄奘以精妙佛理折服戒日王,于曲女城無遮大會力辯群僧,被尊為“大乘天”。歸國時攜657部佛經、150粒舍利及7尊佛像,其運經隊伍中的胡商與白馬形象,成為敦煌榆林窟第3窟《唐僧取經圖》的核心元素。
玄奘歸唐后,以19年心血譯出75部、1335卷典籍,開創(chuàng)法相唯識宗,更以《大唐西域記》詳錄138國風物,成為研究中亞史地的一手文獻。
敦煌西夏壁畫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取經場景,既是對真實歷史的藝術重構,亦暗含黨項政權對中原文化正統(tǒng)性的追認——榆林窟第2窟壁畫早于《西游記》成書三百年,將玄奘師徒神格化為絲路守護者,折射出佛教東傳與多民族信仰融合的深層脈絡。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遠征,以宗教為紐帶,在絲綢之路上鑄就了中印文明互鑒的不朽豐碑。
10
宋夏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與絲路佛窟的千年封存(第16窟,榆林窟第3窟)
宋夏戰(zhàn)爭最具代表性的好水川之戰(zhàn)(1041)是西夏運用誘敵圍殲戰(zhàn)術的經典戰(zhàn)例,此戰(zhàn)后宋仁宗被迫承認西夏的稱帝合法性。
莫高窟第16窟藏經洞(即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秘藏處)的封閉時間正處西夏控制河西走廊時期(1036年西夏攻占敦煌),其數(shù)萬卷佛經文書的封存恰與宋夏戰(zhàn)爭導致絲路斷絕、敦煌佛教中心地位衰落的歷史進程相呼應。
洞窟中晚唐供養(yǎng)人畫像與西夏壁畫的重疊痕跡,默默見證著這場橫跨兩個王朝的邊疆博弈。
有兩幅壁畫的內容,更是給出了宋朝攻打西夏屢屢失敗的原因。
在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有關于鍛鐵的壁畫,呈現(xiàn)的是人們制作鐵具的過程。起初,很多人認為這幅圖中畫的是漢人。但是經過仔細甄別,才發(fā)現(xiàn)是西夏鍛鐵圖,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關于雙木扇鼓風器的資料。
可以想見,西夏雖為少數(shù)民族,但是在鍛鐵技術上,其實已經達到了較為先進的水平。
榆林窟3號中還有大量關于西夏的農耕壁畫,《犁耕圖》的出現(xiàn),意味著西夏正在或者基本完成從游牧到農耕的轉變。
西夏十分重視農業(yè),不但大量引進中原的農作物,還深入學習了水利灌溉方面的技術,加上游牧民族本身就有大量馬和牛可供驅使。這些證據(jù)證明,西夏人不但掌握了諸多漢族的技術,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精進。
公元1038年,西夏國建立。在此后的很長時間里,宋、遼、西夏、金之間進入了不斷糾纏的階段。在這段混亂的歷史中,大宋從未真正征服過西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生產力、戰(zhàn)斗力以及天時、地利的綜合原因。
莫高窟的十個歷史切片告訴我們:大歷史從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無數(shù)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
來源 | 小馬三十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