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從洛陽雜文學會沙草先生處,獲贈兩本《沙草自選文集》,如獲至寶。茶余飯后逐一細讀,受益匪淺。
一日,讀至上冊最后一篇《影評的誘惑(代跋語)》,不經意間,看到此文的寫作時間標注的是“1987年11月11日于中午班前一小時”,一時感慨良多。
從沙草先生的簡介里知道,他不是專業作家,只是一位業余作者。1954年8月生,退休前,系洛陽市第二汽車運輸公司干部,高級政工師。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通觀全書,發現作者寫作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文末注明寫作時間。這說明,作者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寫作都是有背景和動機的,標注時間,無論作者讀者,一看時間,就大致了解了作品的寫作背景,便于理解文章內容。
反觀自己,雖然也有這種習慣,遺憾的是,想起一陣子,并沒有很好堅持。可是作者兩本集子共收作品近300篇。第一篇寫于1980年12月22日,最后一篇寫于2020年6月12日,時間跨度長達40年!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沒有電腦等現代辦公設施,可先生的作品竟能完好保存,可見先生做事多么用心;40年間先生一定寫了很多作品,可兩本集子只收了288篇,年均7篇,足見先生做事之嚴謹。
而我之所以對“中午班前一小時”這7個字深有感觸,是因為自己在這方面也有切身體會。
有句俗話叫“人不可一日無事”,有人說魯迅是寫作天才,魯迅先生的回答是:“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罷了?!?/p>
可以說,沙草先生也是這樣的寫作天才!他26歲開始寫作,直到現在,古稀之年依然筆耕不輟。人生漫漫,每天有24個小時。難道班前一小時不是應該靜心午休的嗎?或者,不是應該做好準備,靜待到時間安心上班的嗎?
可是先生,不休息,不虛度,卻在利用上班前這1小時60分3600秒,寫就一篇千字小文,真可謂分秒必爭啊!
關于惜時,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典范。歐陽修的“三上”時間——馬上、枕上、廁上,蘇秦的懸梁刺股,車胤的囊螢映雪,匡衡的鑿壁偷光,司馬光的圓木警枕,李四光的石頭枕,馬雅可夫斯基的大劈柴枕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回想自己,當年身體殘疾,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回鄉務農,業余自學,也是從一分一秒的惜時讀寫開始,最終脫離苦海,學生時代沒進過高中校園,參加工作卻能在縣重點高中任教。在家自學那六年,最慘的是,父母夜半醒來,見我房間還亮著燈光,開口就罵。以至于從此以后,我一方面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挑燈夜戰,一方面還得小心提防著父母醒來。一聽到父母醒來,立馬熄燈,和衣而睡,待十分二十分過去,再點燈坐起,繼續讀寫。想想現在,如果說人生還算有點收獲,那都是點點滴滴的時間和汗水的結晶。
與洛陽雜文學會結緣后,上至鶴發童顏的老前輩,下到未出校門的青年學生,他們都不是專業作家,與雜文、寫作結緣,憑的都是業余愛好。這意味著,我們所有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奉獻給了寫作,奉獻給了雜文。
并且,這種愛好,沒有終結,直至老死。這,可能就是業余作者、雜文愛好者的人生意義所在。
敬請長按起點讀文APP二維碼,閱讀正在連載的長篇自傳體小說《人生海海亦燦燦》(又名《人生如歌》)!
歡迎點擊起點讀書鏈接:https://www.yuewen.com/app/?type=appqd,閱讀本人正在創作的小說《人生如歌》(又名《人生海海亦燦燦》)!
歡迎點擊起點讀書鏈接:https://www.yuewen.com/app/?type=appqd,閱讀本人正在創作的小說《人生如歌》(又名《人生海海亦燦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