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后,楊慶忠和張燕沒能如愿進入高中繼續求學,在家待業的日子里,內心充滿了迷茫與不安。當時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楊慶忠和張燕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廣闊天地去錘煉革命意志,到偏遠的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8年的12月份,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雪花,將整個天津城裝扮成一片銀白世界。就在那個寒冷的冬季,十七歲的楊慶忠和張燕還有他們和平區多個中學校長學生一起來到了火車站,他們將要開啟前往承德地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插隊落戶的艱苦歷程。
火車站廣場和站臺上擠滿了前來送行的親人,高音喇叭里不斷播報著: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傳口號,在嘈雜聲中,每一位家長都在叮囑著自己的孩子,囑咐他們到了農村好好參加生產勞動,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
出發的時間到了,汽笛一聲長鳴,滿載著天津知青的列車緩緩啟動。楊慶忠和張燕隔著車窗,看著站臺上漸漸遠去的父母和熟悉的城市,心中既有對未知旅程的期待,又夾雜著一絲忐忑。列車途經北京,繼續向著河北承德駛去。當火車到達承德后,知青們又換乘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顛簸前行。最后,他們乘坐著馬車,冒著嚴寒,來到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四方營大隊。
此時的圍場,早已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山路兩側厚厚的積雪幾乎能沒過膝蓋。郭隊長熱情地迎接了這群遠道而來的年輕人,將楊慶忠等五名男生暫時安排在牲口棚的一間房子里,五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了牲口棚前院隊部的一間房子里。盡管居住條件簡陋,但屋里的火炕卻給他們帶來了溫暖,只要不出屋,便能抵御外面的嚴寒。
圍場的冬季漫長而寒冷,知青們蜷縮在火炕上,聽著外面呼嘯的北風,相互訴說著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也明白,既然選擇了這里,就必須學會適應。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楊慶忠和張燕作為最要好的同學,他倆總是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常常一起回憶在天津上學的美好時光,相互鼓勵著度過艱難的日子。
轉眼間就到了1969年的3月,春天的腳步悄然來臨,積雪漸漸融化,大地開始復蘇,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生產也拉開了帷幕。對于這群從小在城市長大的知青來說,干農活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他們既沒有干農活的經驗,也缺乏足夠的力氣。
第一天參加生產勞動,郭隊長安排知青們在場院往車上裝牛羊糞和土雜肥,他們有的連鐵锨都拿不穩。讓他們往山坡上挑糞,他們挑著擔子就像走鋼絲一樣,左搖右晃的,笨的像鴨子。兩天下來,每個人的肩膀都被扁擔壓腫了,手上也磨起了水泡,疼痛難忍,苦不堪言。
好在鄉親們都很淳樸很善良,他們看到知青們的艱難,紛紛伸出援手。手把手地教知青們如何使用農具,怎樣把握挑擔子的技巧,怎樣換肩。在鄉親們的耐心指導下,知青們慢慢學會了干農活。楊慶忠和張燕更是相互幫助,在田間勞作時,楊慶忠總是主動承擔一些重活累活,幫張燕減輕負擔。張燕發自內心地感激楊慶忠。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慶忠他們逐漸適應了艱苦的農村生活,也與鄉親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那年初秋,隊里為知青們蓋起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點。楊慶忠因為平時勞動積極,表現突出,被大家推選為知青點的點兒長。成為點兒長后,楊慶忠就像一位大哥哥,關系愛護著每一位同學。特別是對張燕的關照更甚從前,每次看到張燕去挑水,他都會搶著去挑水。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好吃的,也總是偷偷地送給張燕。在知青們眼中,他們的關系早已超越了普通同學,大家都開玩笑說他倆在談戀愛。而楊慶忠和張燕,面對大家的調侃,雖然有些羞澀,但內心卻滿是甜蜜。
1974年春天,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悄然降臨??h農機鑄造廠招工,四方營七隊得到了一個珍貴的招工名額。郭隊長經過考慮,直接把那份招工審批表給了楊慶忠。拿到審批表的楊慶忠,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張燕。他深知張燕體質虛弱,干農活十分辛苦,而且她一直渴望能有機會離開農村。于是,楊慶忠找到郭隊長,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把這個機會讓給張燕。郭隊長被楊慶忠的真誠所打動,同意了他的請求。
圖片來源網絡
令楊慶忠和張燕沒想到的是,命運卻跟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由于張燕的祖父是民族資本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她沒能通過政審,失去了這次難得的招工機會。得知這個消息后,張燕傷心不已,楊慶忠也感到十分難過和無奈。但生活還要繼續,他們只能默默承受著這份打擊,繼續在農村的土地上辛勤勞作。
1976年秋天,楊慶忠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招工機會,他被招收到承德鋼鐵廠工作。在離開四方營大隊的那天,楊慶忠和張燕站在村口,相對無言,任憑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楊慶忠知道,自己這一去,與張燕的未來充滿了未知。因為楊慶忠的父母也堅決反對他和張燕交往,他們認為張燕的家庭成分不好,會影響兒子的前途。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楊慶忠只好無奈地與張燕斷絕了交往。
來到承德鋼鐵廠后,楊慶忠在工作中認識了同是天津知青的一名女性質檢員。在父母的催促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他與這名質檢員結了婚。張燕因為家庭成分問題遲遲不能招工進城,大隊書記就安排她到四方營小學當了民辦教師。在學校里,張燕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學中,用知識和愛心澆灌著農村的孩子們,試圖用忙碌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憂傷。
1978年夏天,命運再次眷顧了張燕。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天津師范學院。這對張燕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她告別了生活了十年的四方營大隊,告別了那個曾經充滿歡笑與淚水的第二故鄉,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天津。師范畢業后,張燕順利地到和平區的一所中學任教。后來,經人介紹,她與區委的一名干部結了婚。
本以為楊慶忠和張燕的故事就此畫上句號,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楊慶忠的妻子后來與單位的一名采購員傳出了緋聞,這讓楊慶忠感到無比憤怒和失望。一氣之下,他提出了離婚。離婚后的楊慶忠,心灰意冷,他回到天津,接了母親的班,到印染廠當了一名印染工人。
1985年夏天,張燕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她和丈夫因為性格不合,總是爭吵不斷,結婚不滿兩年,兩人便離婚了。離婚后的張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之余,她到夜大兼職當老師。誰也沒有想到,命運的紅線再次將楊慶忠和張燕牽到了一起。楊慶忠為了提升自己,他報考了夜大,而他的老師,竟然就是張燕。
時隔多年再次相遇,兩人心中都涌起了復雜的情感。課堂上,張燕認真地授課,楊慶忠專注地聽講;課后,他們開始慢慢交流,回憶起曾經在四方營大隊的點點滴滴。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如同潮水般涌來。隨著接觸的增多,他們發現彼此心中的那份感情從未消失,只是被現實所壓抑。
楊慶忠夜大畢業后,他鼓起勇氣向張燕表白。這一次,沒有了家庭成分的阻礙,沒有了父母的反對,他們終于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了。不久后,楊慶忠和張燕領取了結婚證,這對歷經坎坷的有情人,終于修成正果,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歲月的長河中,楊慶忠和張燕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但它卻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知青們的青春、夢想、愛情與無奈。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起伏,經歷了分離與重逢,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這段知青情緣,成為了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也驗證了那句老話: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
圖片來源網絡
知青歲月已漸行漸遠,或許過不了多久,“知青”這個詞語將漸漸被世人所遺忘,但曾經的那段知青歲月,將會在歷史的史冊上留下濃重的痕跡。
作者:草根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