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視力恢復技術存在很大的限制,限制了它們在臨床環境中的應用。
2025年6月5日,復旦大學周鵬、張嘉漪、王水源、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胡偉達共同通訊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Tellurium nanowire retinal nanoprosthesis improves vision in models of blindnes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碲納米線網絡(TeNWN)制造了一種視網膜下納米假體,該網絡將可見光和近紅外-II光譜的光轉換為電信號。
通過窄帶隙、強吸收和工程不對稱的結合,實現了廣譜覆蓋。將TeNWNs植入盲小鼠體內,恢復了瞳孔反射,并在可見光和近紅外1550納米光下實現了視覺提示學習。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TeNWNs引發了強烈的視網膜神經反應,證實了生物相容性和可行性。通過恢復失去的光敏性并將視力擴展到近紅外,這種納米假體為恢復視力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方法。
人類不能自然地探測到紅外(IR)光,因為桿狀和圓錐形光感受器只能捕獲可見光(VIS)范圍內的高能光子(~1.6至3.1 eV)。這意味著具有較低光子能量的較長波長帶(如IR)無法在感光細胞中誘導有效的生物電信號。換句話說,人眼對紅外光沒有反應。然而,紅外視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提供優勢,包括在低光條件下改進物體檢測和增強對比度。因此,更多地利用可用電磁頻譜(包括紅外波段)的視力恢復模式可以提供實質性的好處。
光電納米材料具有自發的光響應性,使其成為人造光感受器的理想候選者。先前的研究表明,當上轉換納米粒子與功能性感光體結合時,可以將近紅外(NIR)光轉化為可見光,而與溫度敏感通道結合的納米棒可以吸收NIR光并將其轉化為熱量,以激活殘留的感光體及其下游電路。這些技術主要針對增強正常視力;然而,對于視力正常的人來說,眼內注射納米藥物是一種侵入性手術。因此,開發一種具有寬帶靈敏度的納米材料,同時用于VIS視力恢復和NIR光敏性,可能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機理模式圖(圖源自Science)
干細胞替代、靶向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視力恢復技術提供了部分緩解,但面臨著引入基因的殘余視網膜回路干擾、完整性和長期有效性以及治療效果有限等挑戰。同樣,盡管在開發傳統光電二極管視網膜假體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它們需要冗余的眼內電源和/或電纜以及帶有集成攝像頭、接收器和控制器模塊的眼外護目鏡,這限制了現實世界的適應能力。此外,所報道的光電納米材料的波長和光熱轉換效率低下,光電二極管的光伏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Shockley-Queisser極限的限制。這種低效率意味著需要更高能量的光子來恢復光敏性,這從根本上導致了不能超過NIR-I波段(≤~1000 nm)的窄帶寬。更理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生物相容性植入物,它在VIS和IR照明下自發產生電信號,沒有外部偏壓,功能與健康的感光器非常相似,但將光敏性擴展到自然范圍之外。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碲納米線網絡(TeNWN)創建了一種視網膜下納米假體,可以實現高效的光伏轉換,產生高達30 A cm?2的創紀錄的高光電流密度,并表現出從VIS到NIR-II波長高達1550 nm的寬光敏性。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失明模型中測試了這種方法。植入這種納米假體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獲得了紅外視力,而沒有損害正常視力。這項成功的動物研究為未來的人體試驗鋪平了道路,展示了這種假肢恢復可見視力和擴大盲人增強紅外感知的潛力,并提供了一種更安全、更有效和更廣泛的方法。
參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298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