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陳春蓮主任經常遇到滿臉愁容的家長帶著青春期的孩子前來咨詢。"這孩子以前學習挺好的,怎么一到初二就像變了個人?""整天抱著手機,一提學習就發脾氣"......這些家長的困惑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青春期似乎成了孩子學習態度轉變的分水嶺。
14歲的初中生小宇(化名)就是典型案例。初一還是班級前十名的他,升入初二后成績直線下滑,最近更是發展到拒絕上學的地步。在單獨交談時,小宇向陳春蓮主任吐露心聲:"每天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學習機器。"經過專業評估,陳主任發現小宇并非簡單的"叛逆",而是出現了明顯的焦慮情緒和輕度抑郁傾向。
陳春蓮主任解釋,青春期厭學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生理心理原因。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尚未完善,但情緒中樞已相當活躍,導致他們容易沖動卻又缺乏自控力。與此同時,驟然加重的學業壓力、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都在挑戰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許多孩子像小宇一樣,表面上抗拒學習,實際上是在對抗內心深處的無助感。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厭學行為往往是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陳主任在臨床中發現,這類孩子通常伴隨著睡眠障礙、食欲改變等生理癥狀,有些還會出現自傷行為。他們用"不想學"來掩飾"學不會"的挫敗感,用"不在乎"來保護脆弱的自尊心。如果家長只看到表面的厭學行為,而忽視背后的心理需求,很可能錯過干預的最佳時機。
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加劇了這一現象。陳主任指出,當代青少年成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短視頻、網絡游戲等即時滿足的娛樂方式,與需要長期投入的學習形成鮮明對比,導致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和耐受力明顯下降。一位高二學生在咨詢時說:"刷短視頻半小時就能獲得快樂,做一道數學題半小時可能還是不會,我為什么要選擇痛苦?"
面對青春期厭學問題,陳春蓮主任建議家長采取"理解-溝通-引導"的方式。首先要認識到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避免簡單歸咎于孩子懶惰;其次要通過平等對話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最后要幫助孩子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在小宇的案例中,經過三個月的心理咨詢和家庭治療,他逐漸找回了學習興趣,雖然成績還未完全恢復,但眼里的光重新亮了起來。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厭學可能是重生的陣痛。"陳春蓮主任提醒家長,當孩子出現持續的學習抗拒時,不妨先放下成績的焦慮,問問他們:"你需要什么幫助?"在鄭州科大醫院青少年心理門診,這樣的理解與支持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孩子順利度過這段動蕩的成長時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