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了一位讀者的留言,
三十歲設計師
繼續留在一線城市還是回老家發展?
我相信有這類困惑的同學不占少數,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三十歲。
30歲,而立之年!
大部分到這個年齡已經是上有老下有小了,父母贍養、子女成長、教育、上學、家庭經營、職場規劃、如何選擇等等問題接踵而至。
所以很多人提到30歲就充滿恐懼和焦慮,可30歲真有那么可怕嗎?真是很難邁過去的坎嗎?
無非就是可能到了這個年齡范圍后,需要承擔的責任多了、考慮問題的受限性因素多了,職場發展可能要根據現下自身情況做調整或改變,不知不覺好像問題一下子全來了。
再加上做決定時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太多,又擔心牽一發而動全身做了錯誤的決定,千頭萬緒一時沒有理好思路。
一線城市,
OR
回老家發展。
如果父母贍養、子女成長、教育、上學、戶口、家庭經營、職場規劃等問題在你能力范圍內能妥善處理的話,其實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繼續在一線城市發展。
可是,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普通人可能還是會因種種原因不得不回老家發展。
設計行業在一線城市每個月拿個1萬以上的薪資并不難,不過想要超2萬難度還是有的。可到了四五線城市老家,可能薪資直接砍半,甚至更多。
所以從一線城市回老家發展,帶來最直觀的落差就是薪資。但同時也帶來了更低的消費水平、更少的生活開支、更好的歸屬感等等。
留在一線城市和回老家發展原則上來說無論怎么選都沒有錯,因為我們無法預見未來,但我們結合自身理性分析后,能盡可能的做出正確選擇。
聊回讀者的問題。
先不要管老家設計行業薪資多少、工作性質如何,暫時拋開這些因素如果回老家讓你不找工作,你有收入來源嗎?能有多少?
我認識的設計師不少,也有很多從一線城市回老家發展的,但那些老家是四五線城市的人,回去后還繼續朝九晚五做設計工作的并不多。
他們中有的回老家后考公了、有的轉行了、有的創業了、有的還在繼續做設計但工資并不比在一線城市低。
設計師回老家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1.考公
宇宙的盡頭是考公,考公是緩解職場焦慮、解決職場問題的一味良藥。
因為考公目標明確、公平競爭、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和積累,且上岸后工作相對穩定、工資在當地不算太低。
所以從一線城市返鄉的人,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會考慮考公這條路,甚至是對于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回老家發展的職場人來說,考公這條路可以在短時間就解決因職業發展局限所面臨的很多問題。
當然,我并不是勸大家無腦涌入考公大軍,畢竟考公并不適合所有人,而且考公多少還是有運氣成分在的。
這里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方向。
2.轉行
我相信你身邊設計師轉行的應該也不是個例,一方面多年的設計工作可能產生了厭倦感、麻木;另一方面工作多年但能力一直高不成低不就,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渾渾噩噩無法改變。
再者就是找到更適合自己,能讓自己更堅定走下去的其他方向了。
不管哪種原因,轉行和創業并不代表在原定行業就是失敗的,只要你是結合自己實情深思熟慮做的決定,就可以去做。
轉行,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種跟本行業相關的,另一種就是跟本行業無關的。
圍繞本行業轉行有優勢也有弊端,優勢在于難度系數小、更好上手;弊端在于圈子沒改變,之前的職場問題很容易再次遇到,也相對難跳出本行業帶來的厭倦感和麻痹感。
所以如果想要轉行,除非在本行業你有資源、客戶,否則就沒必要只局限于做跟本行業相關的轉行。
既然做了決定要轉行,就是360行都可以,在考慮當下的前提下,以重新再來的心態做選擇或許問題會簡單很多。
2020年我跟讀者的聊天,電商設計行業轉行在工地開吊車。
沒必要糾結自己以前干什么,做自己認為對的、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我大學同系的朋友,跟我一樣也是很早就做設計了,后來因為厭倦,再加上受不了做圖的時候總被運營指指點點,在2019年果斷轉行做了運營。
現在人家開了個工作室,在老家發展挺好的,有車有房有存款。
我并不是鼓勵大家轉行,而是要大家認清現實,結合自己身情況判斷,還是那句話,轉行并不代表失敗,反而有可能會成為你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3.繼續設計
就算是從一線城市回老家還做設計,也分兩種情況,其一繼續坐班式的工作,在當地找個對口的工作,朝九晚五。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工資會受當地市場影響降低,而且有可能是大幅度降薪。
再者工作內容和工作模式也會因城市的不同的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有些城市設計工作可能更偏向傳統設計工作、有的偏向電商、還有的偏向直播、有的甚至崗位稀少等等。
所以如果你只打算換城市繼續做設計工作的話,那么就要承擔城市所帶來的發展局限性,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客觀因素,只能改變自己。
再來說說第二種情況,就是回到小城市后還繼續做設計工作,但工作模式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打工。
比如下面這位我的前同事:
設計師回到小城市就一定掙不到錢嗎?
當然不是,我跟她是三年的同事,平時私下關系也挺好的,她在北京工作的工資我是知道的,一萬左右,因為生娃不得不回到老家小城市發展,小城市工資普遍低,但她多的時候還能掙到2萬。
這不就彌補了因城市發展的客觀因素導致的收入差距嗎?
所以要學會利用互聯網時代賦予我們的資源,這也是我在一開始提出“回老家后不找工作,你有收入來源嗎?能有多少?”問題的目的。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懂得經營自己很重要,其實設計行業掙錢并不難,有能力有作品有耐心,還用擔心沒有客戶?
站酷、68、致設計、抖音、快手、小紅書、微信朋友圈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獲客途徑,當你用心服務好第一批客戶后,你就會發現客戶就會像水一樣源源不斷。
我的一個朋友,在我老家小城市電視臺工作,出于幫朋友忙的目的 幫她改過兩次她們臺里的海報,結果就被邀請長期合作了。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是很少接私活的,有客戶來找我也都婉拒了,因為平時事確實太多了,還要打理公眾號,精力不夠沒辦法。
不過朋友電臺的長期合作我接受了,說實話接受的原因還是出于幫忙,她找別人做不好的話也不好交差。
其實大部分來找我客戶都是通過站酷、68、致設計平臺來找的,因為我在這些平臺上發過作品,也留了聯系方式,他們看了作品感覺滿意就來找了。
服務好一個客戶就會為你帶來一群客戶,這就是轉介紹的魅力。
所以說回到小城市依然可以做繼續設計,至于選擇以什么方式做下去完全取決于自己。
4.創業
百度上對創業的解釋是這樣的:創業是一個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社會工程。廣義的創業,是指創造一番事業。狹義的創業則是指創辦一個企業。
創辦一個公司叫創業、運營一個自媒體叫創業、開個店鋪叫創業、貓在家里接私活也叫創業……
設計師回到小城市相圍繞設計行業創業的話,一般選擇性不算大,比如:實體打印店、設計工作室、做設計相關的培訓課程、周邊文創店、做自媒體、接私活等等。
想要圍繞設計行業創業的話,幾乎很難繞過上面所說的這些, 創業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但創業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尤其是上來就要搞企業、搞實體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說十個創業九個死一點也不過分。
如果你想要嘗試創業的話,我更推薦“輕資產創業”,比如說做個人自媒體、做課程培訓、接私活等等。
這些輕資產的創業,一旦效果好做起來了就可以走向團隊化運營;即便嘗試過后效果不好,對你來說也沒太大損失,因為試錯成本低、風險低,所以更適合普通人。
不要輕信網絡上那些關于創業的毒雞湯,很多都是自我包裝出來的,更不要輕信那些鼓吹某某行業一定能掙大錢的謬論,真能掙大錢還滿世界吆喝?是他傻還是你傻?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認為能穩則穩,尤其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這個階段,有些事情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我并不是唱衰創業,反而我鼓勵大家橫向發展:學管理、帶團隊、談業務、做副業,接觸的多了選擇性自然就會大很多,而不是盲目追求技術一條道走到底。
在小城市掙1萬塊錢很難,但如果主業掙6千副業掙4千,難度是不是一下就降低了很多。
當然如果你在本地有資源、有資金、有伙伴,那么嘗試創業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寫在最后。
如果沒有必須要回老家的理由,而且老家薪資水平并不高的情況下,踏踏實實的在一線城市奮斗,別回頭也別內耗,該干啥就干啥!
如果你已經有了不得不回老家發展的理由,那就該回去回去,結合城市薪資水平和自身情況決定往哪個方向走就是了。
因為做自媒體的原因,我接觸的設計師可能會多一些,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到的一些方向和做法,提供大家參考。
所謂的三十歲焦慮沒有網絡上吹噓的那么可怕,很多時候都是行動前的內耗和焦慮,其實多問問自己就行了!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