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是紀念介子推的
馓子的制作歷史非常久遠,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但也是寒食的一種,而寒食則是紀念介子推的。
他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為介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晉驪姬之亂后,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國,介子推同狐偃、趙衰、魏犨、胥臣等人追隨一同逃亡。
晉文公歸國后,賞賜那些一同跟從流亡者,介子推沒有向晉文公索要俸祿,晉文公也沒有給介子推賞賜俸祿。介子推同母親說明情況后,就攜母隱匿在山林之中,最終隱居而終。
晉文公到處尋找介子推而未得,最終將綿上山封為介子推之田。當然,介子推割股救主、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節的關系,都是民間對介子推的演繹和紀念。
【雕像:介子推背母進綿山】
所以每逢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天)需要禁火,于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面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馓子就是其中最常見、最好吃的一種。
粽子,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聯?:公元前278年,屈原因楚國都城被破而投江自盡,民眾通過投粽子、賽龍舟等方式紀念他的愛國精神,這一傳統逐漸演變為端午節的核心內容。????
其中,粽子是人們為了讓屈原的遺體在江中不被其他的魚類吃掉,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會往江里投放粽子,目的是喂飽江中的魚類,這樣就可以保護屈原的遺體了。
另外,端午節的名稱和習俗在歷史上存在多種解釋,不僅包括紀念屈原,還與夏至節氣、龍圖騰祭祀等古老傳統有關。
但紀念屈原的傳說影響力最為深遠,所以粽子不僅是傳統食物,更承載著對高尚品格的敬仰和對民族精神的集體認同。????
2009年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粽子的文化價值獲得國際上廣泛認可。??
饅頭,是紀念諸葛亮的
部分史料、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的記載,諸葛亮在平定南蠻(孟獲)后,渡瀘水時因戰死之人的魂魄阻路,按照當時及當地的說法,需要以人頭祭祀。
但諸葛亮不忍心殺戮,于是想了一個辦法,即讓人以面粉包裹牛羊肉捏成人頭狀替代,稱為“蠻頭”(后來慢慢就叫成了“饅頭”)。
這一傳說在北宋《事物紀原》、明代《七修類稿》等文獻中均有記載,雖然文學色彩濃厚,但也反映了諸葛亮以智慧化解血腥祭祀的仁德形象。
所以,饅頭作為面食,從古代開始就從祭品逐漸演變為日常食品,尤其在北方地區成為主食之一,很明顯,直到現在,饅頭的名稱、形狀仍然保留著歷史痕跡。
而且相關的紀念活動仍在部分地區進行,比如浙江等地在諸葛亮誕辰(農歷三月五日)會制作“臥龍饅頭”(形如元寶印上八卦圖),這個習俗可以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也是在紀念諸葛亮。
【現如今,饅頭的外形、顏色、口感已經多得數不清了】
油條,是紀念岳飛的
油條也叫馃子、油炸鬼(檜)、炸秦檜等等,是一種古老的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我們的傳統早餐之一。
《宋史》記載,南宋時秦檜夫婦以“莫須有”罪名迫害岳飛,臨安(當時南宋的行在,后為都城)百姓對秦檜夫婦恨之入骨。有個賣油炸食品的攤販,用面捏成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模樣,然后絞在一起放入油鍋里炸,受到臨安百姓的一致好評。
不過,油條出現的歷史要更加久遠,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各類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
唐宋以來,南北地區對油條的叫法并不一樣,山西稱之為麻葉;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之為馃子;安徽一些地區稱之為油饃;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
浙江一些地區則稱油條為天羅筋,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干燥后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所以油條也叫天羅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