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伴隨著小米第一款3納米手機SoC玄戒o1的發布,雷總揭開了小米YU 7的面紗。
這款萬眾期待的Model Y(參數丨圖片)殺手身上有很多值得點贊和討論的地方,其中之一便是它的座艙芯片,居然使用了來自親密合作伙伴高通的第三代驍龍8。
打開天窗說亮話,在飛速迭代的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消費級芯片上車早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
特斯拉在其毛坯房座艙里使用來自AMD的消費級桌面處理器,比亞迪在其智能座艙中使用來自高通、聯發科的消費級手機處理器,這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不要再揪著小米把消費級手機SoC搬上車機反復抨擊了。
小米之所以在承上啟下的第二臺重磅車型YU7里啟用旗艦手機中的高端處理器,一方面是為了避開一眾友商早在23年底就開始宣傳的8295,在營銷層面上制造差異化的賣點。
另一方面,當然是看上了第三代驍龍8超強的計算、內存和連接能力。
和驍龍8295相比,第三代驍龍8在CPU、GPU、NPU、內存帶寬、外設帶寬、連接、制造工藝、攝像頭接入數量等各項參數上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升級。
比如,第三代驍龍8的CPU算力為330K DMIPS,8295的CPU算力僅為230K DMIPS;
第三代驍龍8的GPU算力為4200G FLOPS,8295的GPU算力僅為2900G FLOPS;
第三代驍龍8的NPU算力為60TOPS,8295的NPU算力僅為30TOPS。
在內存帶寬上,第三代驍龍8支持LPDDR5X,理論帶寬可達80+GB/s,8295支持的是LPDDR4X,理論帶寬僅為32GB/s,前者是后者的2到2.5倍;
在外設帶寬上,第三代驍龍8支持PCIe 4.0,16位總線的理論帶寬可達64GB/s,8295支持的是PCIe 4.0,16位總線的理論帶寬僅為32GB/s,前者是后者的2倍;
在制造工藝上,第三代驍龍8采用臺積電4納米工藝,8295采用臺積電5納米工藝。
在攝像頭接入數量上,第三代驍龍8可接入6路攝像頭,8295只支持接入4路攝像頭。
雖然說驍龍8295是高通的座艙旗艦芯片,第三代驍龍8是高通的手機旗艦芯片,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代際差距。
若論技術代差,驍龍8295相當于驍龍888,和第三代驍龍8整整差了三代。小米直接上第三代驍龍8,魄力也是夠大的。
一分錢,一分貨,這個真理萬古顛不破。
第三代驍龍8比驍龍8295性能高出那么多,是不是價格也會高很多?錯!錯!錯!
真實的情況是,第三代驍龍8比性能低很多的8295便宜多了。
對于這個反直覺的事實,很多人的眼鏡都要跌破了,個中緣由,雷總早就在發布會上講過了。
在介紹小米的十年磨一劍之作玄戒o1和搭載這顆芯片的小米15SPro的價格時,雷總披露了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芯片的巨額研發成本要分攤到每一臺終端設備上。
善于洞察人心幽微的雷總給小米15SPro的核心受眾群體們算了一筆賬,研發3納米旗艦手機SoC芯片需要投入十億美金的成本。
拿一百萬部手機來分攤,不算芯片本身的價格,每臺手機承擔的芯片研發成本就有一千美金,折合人民幣七千多元。
盡管如此,小米15SPro的起售價也只有5499元,賣一臺虧一臺,絕對是一款“感動人心但價格厚道的產品”呢!
到這里,小米YU7使用第三代驍龍8的原因已經呼之欲出了:和驍龍8295相比,第三代驍龍8更便宜、更省錢。
其背后的原因則在于雷總講過的道理,第三代驍龍8的研發成本可以通過小米、Oppo、Vivo、榮耀這些本土手機廠商龐大的手機銷量得到有效地分攤。
與之相比,驍龍8295的出貨量至少低一個半數量級,車企們分攤驍龍8295研發成本的能力當然不可與手機廠商們分攤第三代驍龍8研發成本的能力同日而語。
根據供應鏈的數據,第三代驍龍8的售價大約為160美金,驍龍8295的價格在200-250美金之間。
一邊是性能更強大、售價160美金的第三代驍龍8,一邊是性能更低、售價250美金的驍龍8295,怎么做選擇,應該不難吧?
說歸說,鬧歸鬧,一款二十多萬的純電轎車能做到持續月銷三萬,當然不能只靠營銷,出色的產品力才是保證持續熱銷的王道。
希望那些銷量不及小米SU7零頭的同級競品的操刀者們能夠正確地看待小米SU7那不俗的產品力,不要只把功夫放在流量能力和營銷能力上。
拿產品力來說,SU 7的三電、續航能力、能耗管理水平、智能座艙都是這個三米長的大刀大殺四方的法寶,這也是“SU 7的競爭對手里沒有一個能打的”的底氣。
不過,如果在這個水桶車里挑出一個能真正體現小米獨特競爭力的地方,當是它那具備超強車機實力和豐富軟硬件生態的智能座艙。
無論是車機層面的開機速度、啟動時間,還是開機之后的應用響應時間、刷新幀率、語音喚醒時間、地圖滑動響應時間,小米都做到了同級領先。
在應用生態方面,依靠多年來和應用廠商的深度合作以及今年被華為學了去的16:10黃金比例,小米車機不僅可以深度適配主流車載應用,還能共享小米平板5000+應用生態。
更進一步的是,小米的座艙不只局限于應用生態,它還依靠小米在小家電、大家電、物聯網設備領域的全方位布局,實現了連通人車家的全生態,將豐富的硬件納入到了座艙的大生態體系里面來。
商業成功的秘籍之一是將已經得到市場驗證的成功要素繼續發揚光大,深諳其道的小米當然要在其第二款車型YU7上繼續復制這種能力。
基于這樣的邏輯,采用性能更強大的芯片便成了應有之義。
也就是說,小米在第二款車上使用消費級SoC,不只是為了圖便宜,而是為了進一步夯實并擴大在座艙上的領先優勢。
在YU7上部署第三代驍龍8,或許還意味著小米志在趕在所有友商之前,在車機上部署百億參數級別的端側座艙大模型。
果真如此,這種獨一份的優勢可以幫助YU 7成為爆款中的爆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