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不語
24家“國資收民營”、13家“國資收國資”,6家無實控人變更為國資——這是2024年國資的“攬A成績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地方國資出手。
近年來,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熱情高漲,股權協議轉讓、表決權委托、重整和拍賣等多元路徑并進。僅在2018年,就有50家民營上市公司宣布獲得國有資本入股接盤。其中,福建省國資委對合力泰的收購尤其引人注目,預計收購金額高達32億元。特別是收購價格方面,相較于停牌前的收盤價,收購溢價約22%。
據“投實APP”對A股國資上市公司名單的梳理,珠海國資在地方國資中表現亮眼,是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數量最多的國資之一。其旗下擁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13家是從2020年起通過收購收入囊中的。
經歷了紓困并購、杠桿并購等模式之后,國資入主上市公司逐漸向并購戰略新興產業轉軌。有觀點認為,相較于產業園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國資“攬A”更有利于將優質上市公司引進當地,進而發揮“頭雁效應”,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地方國資收購民營上市公司。圖源:地方政府投融資研究中心
國資紓困入局,2018年入股上市民企逾50家
2018年,面對A股市場的大幅調整以及股權質押風險的集中爆發,地方國資緊急出手化解民營上市公司流動性危機。其中,三聚環保、東方園林等企業引入北京國資以緩解流動性困境,成為典型代表,也標志著地方國資對民營上市公司的收購行動拉開大幕。
深圳國資的動作最為迅速且出手闊綽。在2018年設立數百億專項資金實施“風險共濟”計劃,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拿下了怡亞通、英唐智控、夢網集團的控股權,并成為英飛拓和科陸電子的重要股東。
山東也是國資入手上市公司股份最多的地區之一,分別拿下了當代東方、魯銀投資、*ST天業、美晨生態、騰信股份的控股權。北京、湖南、河南的地方國資緊隨其后,各自入手了3家上市公司的股權。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成為金一文化、三聚環保的實際控制人,并成為佳訊飛鴻的重要股東。湖南國資收獲了宜安科技、中天能源、永清環保3家公司的控股權,河南國資入主大富科技、華英農業,并成為豫金剛石的重要股東。
福建省國資委更是大手筆收購了合力泰。2018年10月8日,合力泰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文開福與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根據協議,文開福及其確定的公司股東將持有的4.69億股(占總股本15%)轉讓給電子信息集團。其中,文開福本人轉讓1.54億股(占比4.93%),其他股東轉讓3.15億股(占比10.07%)。
同時,文開福同意自股份過戶日起五年內,將其所持剩余股份對應的除分紅、轉讓、贈與或質押權利之外的股東權利獨家、無償且不可撤銷地委托給電子信息集團行使。完成后,電子信息集團將擁有29.79%的表決權,成為控股股東,福建省國資委將成為實際控制人。
該收購的核心動因是產業高度協同。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與合力泰同屬電子元器件行業,業務存在交叉。收購后,合力泰由原管理團隊繼續運營,將整合更多資源參與5G領域布局,對接國家戰略。交易中還設置了業績對賭條款,文開福承諾2018-2020年合力泰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3.56億元、14.92億元和16.11億元,不達標需補償。
此次股權轉讓的每股轉讓價格不低于6.86元,較停牌前收盤價5.61元/股溢價約22%。最終轉讓價格需評估確定,總價款尚未明確,但按轉讓價格下限測算,總價款可能不低于32億元。
福建國資接盤標的合力泰現價較收購價跌30%,流通市值95.6億。圖源;券商中國
據統計,2018年全年,共有超過50家民營上市公司宣布獲得國有資本入股,僅9月至10月間就有18家公司密集披露了大股東向國資轉讓股權的意向。當年接盤主力集中在深圳、山東、北京、河南、湖南五地國資,這五地國資共收購了19家上市公司股權,占當年總量的一半左右。
然而,在上述地區之外,更多地區的國資系統資金情況偏向于緊張。2018年以來,國資系統一方面要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融資條件提高下,國有資產運營中的資金缺口也在變大。
2018年8月、9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量呈現出暴增態勢,8月份發行量為8829.70億元,同比增長87.97%;9月份發行量為7485.46億元,同比增長110.48%。這些專項債,加速基建投資創造條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融資資金缺口。
但是,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的土地拍賣資金,卻在不斷下滑。而中指院數據也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當年土地流拍數量約888宗,達到了歷史相對高位。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300個城市有446宗宅地流拍,總規劃建筑面積5645萬平方米,是2017年全年的1.8倍。顯然,這對于地方國資系統的綜合實力是一次嚴峻考驗,也進一步加劇了各地國資系統貧富差異化。
地方國資加速布局,他們為何熱衷殼股?
據券商中國報道,投身國資的這些民營上市公司,2018年股價全部下跌,不少公司股價直接腰斬,跌幅超過30%的情況非常普遍,可謂慘不忍睹。在市值方面,絕大多數民營上市公司市值不足百億,一半以上的公司市值不足50億元。市值偏小,也讓國資買下“殼資源”變得更為容易。
2025年,地方國資紛紛出手,大舉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池州國資委以7.5億元拿下寶利國際,衢州國資委斥資19.5億元收購東峰集團,合肥國資委則以6.6億元入主文一科技。當前A股市值低于20億元的公司超過300家,其中60家已被標注ST風險,這些曾經被市場忽視的“殼資源”,如今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標的。
在2025年披露的13起殼交易中,9家接盤方有國資背景,總投入超60億元。他們的操作模式高度一致:協議受讓20%-30%股權,拿到控制權,然后注入地方產業資源。
池州國資委收購寶利國際后,立即規劃將當地石墨烯項目裝入上市公司;合肥國資委接手文一科技時,同步承諾導入半導體封裝產線。這種“帶資進組”的模式,本質上是地方政府盤活存量上市平臺的捷徑,既完成國企改革考核,又避免IPO排隊,還能為本地產業融資。
并非所有買殼案例都以成功告終。2024年,一家能源巨頭斥資117億元收購ST新潮,但由于標的公司海外頁巖油資產無法完成審計,重組計劃被迫終止,導致股價暴跌60%。同樣,私募大佬朱海飛收購的ST東晶面臨巨大挑戰,該公司需在11個月內將營收從2.17億元提升至3億元以上,否則將面臨退市風險,朱海飛投入的4億元資金也可能付諸東流。
監管的利劍也始終高懸。近期,交易所已對多家“凈殼”公司發出問詢,要求其詳細披露資產剝離的具體細節。在雪榕生物5.21%股權轉讓案中,因停牌前股價出現異常波動,被質疑存在內幕交易,該交易至今仍未獲得批準。
時隔多年,2023年至2024年間,國資接盤潮再度涌現,但驅動因素已從緊急紓困轉向戰略布局。截至2024年9月,已有超過20家民營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由個人轉變為央企或地方國資實際控制,僅2024年7月單月此類案例就超過10起。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這樣的案例僅有20家,這反映出2024年接盤速度明顯加快。這一輪接盤潮中,異地收購成為主流模式,占比超過70%,地方國資不再局限于本地企業,而是跨區域尋找產業協同標的。
從時間上看,2020年到2025年間,國資共接盤51家民營上市公司,國資接盤方主要是各地的國資委或其控制的企業,接盤方式包括股份轉讓、定增、要約收購、合并等。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有12家和11家公司被國資接盤,而“股份轉讓”是最常見的接盤方式。
據不完全統計,2020~2025年間,國資共接盤51家民營上市公司
從行業特征看,央國企在收購中表現出明顯的“小而美”偏好。被收購的上市公司市值普遍較低,僅天士力一家市值超過200億元,其余多在150億元以下——新湖中寶154億元、派林生物150億元、世運電路133億元、齊翔騰達131億元、宏大股份123億元等。這些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通常具有穩定的營業收入和良好的盈利能力,且在細分領域具備技術優勢或市場地位,符合國資“低位并購、價值投資”的邏輯。
2018-2024年國資接盤民營上市公司地域分布特征
國資“攬A”潮下,跨界的機遇與挑戰
國資接盤民營上市公司的案例雖各有特點,但按其核心動因大致可分為產業協同型、危機紓困型和跨界整合型三類,每一類均有代表性案例展示其獨特邏輯與運作模式。
上述福建省國資委大手筆收購合力泰就屬于產業協同型。而危機紓困型則以江西裕民銀行為例。
作為全國第18家民營銀行,江西裕民銀行開業不到五年即遭遇大股東危機。2024年8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準南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受讓正邦集團持有的江西裕民銀行30%股權(6億股股份),南昌金控由此成為全國首家由地方國資接盤的民營銀行大股東。
此次接盤的直接導火索是原大股東正邦集團的債務危機。正邦集團作為江西豬肉養殖龍頭企業,在行業周期性波動中陷入財務困境,連帶影響了其控股的銀行機構穩定。南昌金控的介入不僅化解了銀行控股權危機,更通過國資信用為這家民營銀行提供了增信背書,防止了區域性金融風險蔓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民營銀行首次出現第一大股東易主國資的情況,南昌金控成為19家民營銀行中的第一家國資股東。
跨界整合型則以華仁藥業為代表。2024年7月,這家青島上市醫藥企業控股權在西安國資體系內部流轉。華仁藥業原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控股(2019年由民企轉為國資),現通過框架協議轉入西安健康醫療集團麾下,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西安市國資委。值得注意的是,華仁藥業在2019年引入陜西國資后業績持續增長:2020-2023年歸母凈利潤從0.95億元增至1.88億元,年均增幅超過30%。
國資接盤民營上市公司代表性案例交易結構對比
有觀點認為,地方國資“攬A”是政府招商引資進階的一種表現。據證券時報e公司報道,有河北國資系統人士表示:“地方政府通過投資新興產業實現招商引資,推動地方產業落地,并不是新鮮事,不少國資以LP身份參與投資;而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進軍二級市場,會更加高效。相較于一級市場初創企業,上市公司價格雖高,但發展確定性更強,且可被當作一個平臺,注入更多的優質資產,滿足地方國資的產業整合訴求。”
不過這依然難以解決隱性債務、潛藏利益輸送等風險。在證券時報e公司的采訪中,某中部地區地方國資人士透露,會在這股大潮中保持謹慎,“我們兄弟單位之前收購的一家上市公司后面發展不如預期,有了前車之鑒,我們這兩年沒有攬A計劃,更愿意穩住現有的產業基本盤"。
“哪怕是信披更為透明的上市公司,‘重金迎娶’進門的挑戰,也是多層面的。”上述河北國資系統人士表示,這個過程既需要判斷財務風險,也需要考慮戰略契合和協同效應,還要加強各方面溝通和透明度管理。
“國資入主新范式下,已經遠不像此前紓困一樣簡單,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既釋放民企活力,又促進產業協同,還要發揮招商引資甚至財政轉型等更多效用,這個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民生證券投資銀行事業部吳超指出。
[引用]
① 上半年46家A股公司易主國資!地方國資成接盤主力,山東、浙江最活躍......有公司股價大漲近50%!.e公司.2020-07-02.
② 上市民企“搶嫁”地方國資.青島財經網.2024-07-13.
③ 招商引資+財政轉型+資產證券化!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新范式.證券時報e公司.2025-01-17.
④ "最強國資買家"!5年收購13家上市公司.投實APP.2025-02-24.
⑤ 原江西首富出局,國資接盤民營銀行.金融界.2024-08-15.
⑥ 深魯京豫湘領銜 “國資馳援”星火燎原.中國證券報.2018-10-17.
⑦ 多地國資為股權質押拆雷 接盤上市民企股權已50家.券商中國.2018-10-13.
⑧ 漲停!百億私募實控人擬4億收購ST股,A股殼資產受機構追捧.大杉嗨聊.2025-06-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