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廊坊吃啥?當地人推薦這10樣,香迷糊了!”
廊坊,這方被歲月溫柔以待的土地,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地處京津之間,它融合各方飲食特色,逐漸自成一派。
往昔,廊坊作為交通要沖,往來商賈眾多,多元風味在此碰撞、交融,生根發芽。
從田間谷物到河湖鮮貨,廊坊食材豐富多樣,為飲食創作提供源泉。
民間百姓以樸實之心烹飪,一道道美食飽含生活熱忱。
逢年過節,闔家團圓,餐桌上擺滿佳肴,是廊坊人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歲月流轉,廊坊飲食文化歷久彌新,始終散發著獨特魅力,溫暖著每一位食客的心 。
香河肉餅
是河北廊坊的“千年美食IP”,起源能扯到突厥人的待客之道,
用薄皮大餡肉餅表達熱情。后來明朝回族將士定居香河,
把這門手藝帶進民間,哈家店憑“三層皮、一兜肉”的絕活打出招牌,
乾隆吃了都寫詩夸“忘卻天下珍”。
這餅用料實在,牛羊肉剁餡配蔥姜,面皮搟得透光卻能包住半斤肉,
煎得兩面焦黃,咬一口外皮酥脆掉渣,內里肉汁混著油香直竄天靈蓋。
永清胡記燒雞
是廊坊百年老味,清末由胡氏創制,四代人守著中藥秘方煮雞。
選本地散養小公雞,拿蜂蜜上色炸得金黃,再往老湯里丟白芷、丁香等18味料,小火咕嘟6小時,
煮到骨頭酥肉不散。
這雞出鍋時琥珀色油亮,一掰就脫骨,肉嫩得能化在嘴里,藥材香混著肉香直往鼻子里鉆。
京津冀吃貨都認這道菜,宴席擺它有面兒,
送人也體面,廊坊人走親訪友常拎著金黃油亮的燒雞當伴手禮。
西域齋糕點
是扎根安次區三十余年的清真老味道。
創始人1985年支起攤子時,或許想不到這方小鋪會成為市級非遺,
如今傳承人劉學利仍堅持手工搟酥皮,
搟面杖推過的面皮能卷出二十多層酥,烤出來一碰就掉渣。
老廊坊人惦記這口酥脆。
自來紅月餅里嵌著冰糖粒,咬下去"格吧"一聲,
桂花香混著麥芽糖的甜涌上來,是獨屬胡同的中秋記憶。
核桃酥用牛油和面,烤得金黃酥松,核桃仁碎嵌在里頭,
配著茉莉花茶能嚼出半個下午的閑適。
薛家窩頭
可是道光年間傳下來的寶貝。
當年薛家人用糜子米和大黃豆琢磨出獨門配方,蒸出的窩頭金黃透亮,清香撲鼻。
光緒年間太監李蓮英回鄉省親,一嘗驚為天人,直接送進宮給慈禧。
老佛爺咬了一口就賜名“黃金塔”,還親手題了匾額,這窩頭從此成了貢品。
如今第八代傳人把老手藝玩出了新花樣,手工捏的窩頭薄厚均勻,
大火蒸九分熟就出鍋,靠著余溫鎖住松軟筋道的口感。
咬下去豆香混著麥香,低糖低脂還帶粗纖維,老人孩子都愛。
2019年這窩頭成了河北省“燕趙老字號”,吃一口,百年宮廷味直接到舌尖。
三河小熏雞
是清朝末年誕生的百年老味。
據三河非遺傳承人所述,其太爺因偶然將燉雞改為熏制,創下胡南莊閆老熏雞的口碑。
這道菜早年受限于養殖條件,中秋節后只能用成雞,
如今四季都選1.5斤的雛雞,用糖熏出金紅透亮的表皮。
熏制過程堪稱藝術:
選雞要肥嫩,宰殺講究刀口大小,老湯得熬足8小時,再配20余種香料鹵煮。
最絕的是熏制環節——用白糖、紅糖或冰糖干鍋生煙,熏6-8分鐘讓糖香滲透肌理。
成菜皮脆肉嫩,雞胸不柴,連骨頭都透著煙熏香,配辣椒粉更絕。
三河豆腐絲
又稱“三河豆片兒”,這道廊坊瑰寶藏著500年的光陰。
傳說康熙年間,三河知縣彭鵬微服私訪,
巧遇豆片兒張夫婦遭奸商欺壓,他嚴懲奸商后,用罰銀助其買驢推磨。
夫婦感恩,將豆片兒獻給彭鵬,彭鵬又將其呈給康熙。
皇帝一嘗,龍顏大悅,三河豆片兒就此成為貢品,名揚天下。
這豆腐絲,取三河清冽之水點漿,經十幾道工序錘煉,片片金黃透亮,豆香濃郁。
嚼起來筋道彈牙,可涼拌、熱炒,配蔥絲黃瓜清清爽爽,
裹肉菜燉煮又吸飽鮮香,怎么吃都不過癮。
如今,它仍是廊坊人飯桌上的常客,街頭巷尾飄著豆香,
這口老味道,嚼的就是傳承與煙火氣。
文安熬魚
河北廊坊的千年非遺美食,
北宋文豪蘇洵任文安縣丞時,曾因漁民以銀鯽相待,
揮毫寫下“揭鍋香十里,神仙墜云端”的詩句;
更早的《文安縣志》記載,德歸鎮因魚品種超百種被譽為“淀內魚倉”,
連宋江率義軍途經此地,都因漁人陳某設三十余種魚宴款待,直呼“此味勝梁山”。
這道菜以“先炸后燉”為核心技藝:
鮮魚裹薄粉煎至微黃,佐以秘制調料,用鑄鐵鍋猛火催香、文火入魂,
最后貼上玉米面餅子吸飽湯汁。
魚肉柔嫩如絲,湯汁鮮濃帶膠質,餅子邊焦脆內松軟,
連乾隆下江南時都曾被一鍋小魚圈粉,賜名“文安一鍋鮮”。
素冒湯
相傳這道湯品起源于當地陳記小吃鋪,早年用豆渣、白菜、豆芽等邊角料熬煮,
意外調出酸辣濃湯,再撒上炸得酥脆的豆渣丸子和面疙瘩,竟成了風味獨特的街頭美味。
如今雖無明確史料佐證,
但老霸州人提起它總帶著股自豪勁兒
畢竟這碗“素中帶葷”的湯,可是和溫泉齊名的“益津雙絕”。
喝素冒湯講究個“熱辣脆香”。
湯底用醋和胡椒吊出酸辣勁兒,豆渣丸子炸得蓬松焦香,咬開能聽見“咔嚓”聲,
薄脆面片泡在湯里吸飽滋味,混著木耳豆芽的脆爽,每一口都十分過癮。
當地人愛配吊爐燒餅,撕成塊泡著吃,寒冬臘月來這么一套,從胃里暖到腳底板。
作家雪小禪曾寫它“多少年揮之不去”,可見這碗素湯,早成了霸州人割不斷的鄉愁。
香河臭豆腐
河北廊坊的非遺美味,藏著段“臭”名遠揚的傳說。
相傳清末,香河縣有戶王姓豆腐坊,一次意外讓豆腐長出綠毛,
店主不舍丟棄,加鹽腌制后竟散發出奇香。
恰逢慈禧太后途經此地,嘗后大贊“聞著臭,吃著香”,從此香河臭豆腐成了貢品,名震京津。
這臭豆腐呈青灰色,方磚模樣,外皮微硬,內里綿密如慕斯。
初聞似腳臭,細品卻有豆香回甘,炸至金黃后臭味轉柔,蘸辣醬或夾燒餅,酥脆與綿軟在口中碰撞,越嚼越上頭。
如今在廊坊街頭,老字號“邢營”臭豆腐攤前常排長隊,
本地人愛它下飯,游客慕名打卡,連《舌尖上的中國》都曾探訪,
這“臭味相投”的魅力,屬實讓人欲罷不能。
勝芳藕粉
是河北廊坊非遺美食,這碗“水中燕窩”藏著三百年水鄉智慧。
勝芳鎮自古水域縱橫,明末清初藕農摸索出“三洗六曬九道工序”,
用白蓮藕制作藕粉,沖泡后呈琥珀色膠狀,入口綿密滑潤,
帶著蓮藕特有的清甜回甘,冷熱皆宜。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嘗過此物,贊其“勝過江南貢粉”,從此成了宮廷點心。
如今勝芳藕粉仍堅持古法手作,2019年入選廊坊非遺,
本地人早餐必沖一碗,配桂花蜜或堅果碎,外地游客臨走總要捎上幾罐。
舌尖上的廊坊,是千年風味的沉淀,更是街巷煙火升騰的溫度。
那剛出爐的肉餅滋滋作響,老湯里的燒雞香氣四溢,素冒湯的熱氣模糊了寒冬的窗……
這方水土的至味,不僅暖胃,更暖心。
下次路過廊坊,不妨循著香氣鉆進巷子,嘗嘗這飽含人情與風土的滋味。
熱騰騰的美食在等你落座,熨帖的,何止是胃,更是那份對生活熱騰騰的念想。
廊坊的味道,等你來品,來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