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教師專業生活中需要面對的最為經常性和最為核心的人際關系。如何認識、理解和處理師生關系,是教師專業生活和道德修養過程中必須回應的一個問題。從師生關系看教師道德修養的進階,筆者認為,有這樣三個關鍵詞需要注意:尊重,責任和愛。
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1.教育呼喚尊重
把尊重放在首要位置來討論,不僅因為尊重是教育產生影響的基礎,而且因為在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存在缺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的年齡和角色差異很容易導致教師對學生不尊重。一方面,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存在成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齡差異,而且相對學生而言,教師“聞道在先”,屬于有知者(或者多知者),老師處于教者、授業者、社會要求代言人的地位。這使一些老師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失去了對學生應有的尊重之心。老師可能對學生、孩子以外的其他人表現出更多的尊重,而對學生卻常常不夠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對老師的尊重和信任,加上要求尊重的意識不強,學生對教師不尊重自己的現象并不敏感,也缺乏有效的應對。平常我們常說“尊師愛生”,其實際現狀往往是:教師對學生是熱愛有余,尊重不足,因為尊重不足而導致的對學生的傷害不時發生;而學生對教師是尊重有余,熱愛不足,學生對老師敬而遠之。
其次,老師的責任和使命是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很容易使教師忽略尊重。有一位教師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學生從農村來,不會普通話,教師一再要求,學生很不耐煩,對教師指責道:“你只會說要用普通話讀,我討厭你,我鄙視你。”這位剛走上講臺的教師因此落荒而逃……我們是做教師的,你可以想一想,對你的學生,你是先想著“教育”和“幫助”,還是先想著“尊重”和“接納”?這樣一想,你就明白為什么要把“尊重”作為首要的問題討論了。
由于缺乏尊重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出于愛和教育為并不為學生理解和接受,其結果輕一點是教師的努力看不到效果,重一點是師生間產生矛盾和沖突。對艱辛的付出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很多教師感到委屈,他們沒有意識到,缺乏尊重的基礎,致使學生產生了抵觸和逆反心理。
2.以理解和接納的方式尊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如何理解孩子?馬克斯?范梅南說:“‘你應該理解他的情境’,這種表達方法并不只是指我們必須要考慮與一個人的位置相關的所有事實與因素——這尤其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從另外一個人的存在的角度來理解情境。”站在被理解者、被接受者的角度“將心比心”是一種有效的理解方式。在理解孩子時,不妨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我在他的處境”,然后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強加于人”。
換位到孩子的位置不僅要想一想自己也曾經是孩子,而且還要看到今天的孩子已經不是昨天的孩子,我們生活過的童年時代已經被今天的時代超越,今天的孩子已經超越了孩子時的我們(盡管這種超越未必全是積極的東西)。因此,又不能用我們當初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要求今天的孩子,“當年勇”未必對今天的“好漢”管用。我們不能用我們當初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看待今天的孩子,需要蹲下身子重新認識和了解今天的孩子,需要“再當孩子”,在理解和教育孩子時,教師需要成為“大孩子”。
理解有利于接納。大衛?杰弗里?史密斯說:“愛世界、愛他人、愛自己的學生,意味著與他們保持這樣一種交往關系:不是事先決定好怎樣讓他們成為我希望的樣子,而是以這種方式接受——接受我們對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達到共享的真理。教育學關懷應在以下動態系統中表達出來:既擁抱世界,又放任世界,在這種擁抱世界和放任世界的狀態中重新發現自我,這樣,師生之間相互引導,臻于成熟,相互貢獻各自的才干,而絕對不能預先設定一個‘永久’的結構。”定位于接納,這要求我們做出一個教育學的轉向:施教者不要先“預先設定一個‘永久’的結構”準備教育和改造,而是先定位于接納、容忍和共處,接納彼此的局限,接納不成熟的現狀,接納多樣性的表現,接納發展變化的差異性,接納現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用“教育學關懷”擁抱眼前這“不完滿的世界”。
二、教師的責任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但僅有尊重還不是教育。對只有尊重的老師,我們可以說:“你只是學生的好朋友,但不是學生的好老師。”教師對學生的責任有哪些呢?筆者以為一是保護,二是教育。
1.教師對學生的保護之責
首先是生命安全的保護。保護后代,為下一代開辟生存道路是種群繁衍的一種選擇。而對弱小者實施保護,則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具體體現,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告訴我們:“兒童應該是人類一切成就的第一個受益者,也應該是人類失敗的最后一個蒙難者。”這是文明社會的共同價值取向。相對而言,學生(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相對而言是弱小者,他們需要教師的保護。在2008年修訂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提出了“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的要求,作為規范,保護學生安全已經成為教師履行職責的硬性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在災難和危險面前要幫助學生先行脫險,而且要制止有害于學生健康和安全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其次是保護學生的做人尊嚴。一方面是對學生的人格尊嚴平等對待和小心呵護,另一方面是提供具有挑戰性而又能夠勝任的工作任務,讓學生在有成就的學校生活中培養和實現自己的人格尊嚴。
再次是保護學生的上進心以及認識世界、展示自己等美好愿望。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說法,想一想,當學生剛走進學校的時候,他懷著怎樣的渴望和夢想?現在的問題是,不少學生在學校生活一段時間以后,反而對學習索然無趣了。所以,如何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們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個問題,保護好了,激發就不會那么辛苦和徒勞了。
第四是保護兒童的童心和天性。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點,兒童之心發乎天性,他們好奇,他們天真,他們純潔,他們善良,他們富有想象力,他們無拘無束……這是成人社會中最為需要的,在《皇帝的新裝》故事里,正是小孩子的童心為拯救這個說謊的成人社會留下希望。可以說,在教育中保護童心就是保護希望,保護美好,保護未來。
2.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之責
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承擔引導之責,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之責通過教育來實現。現在的問題是:教師如何對學生實施教育?
在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少教師把學生看成了工作對象,花了很大的力氣對學生進行“塑造”和“加工”,教師加班加點,學生不堪重負,師生關系緊張對立。我認為,教師把學生(或者是學生的分數、學生的成才)當成教育的產品和教師的勞動成果,這是諸多教育問題難以解決的一個內在原因。
教育的產品是什么?教師通過什么中介物實現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目的呢?我認為,是教師創造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在影響學生成長,能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就是課程。加工和創造課程,以更質量的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和變化,這才是教師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教師的教育職責在于創造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課程),對此,古今中外早有實踐和論述。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為好,如果居所不選仁德之地,怎能算明智呢?荀子在《勸學》中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孟母三遷,最終尋找到了臨近學校的環境,使孟子開始了讀書活動。從國外教育大家的認識看,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成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境。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行動,因而也在這個環境中思考和感覺。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進行教育,而是間接地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作為教育過程基礎的應該是學生的個人活動,而一切教育的藝術則應該歸結為引導和調節這一活動……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教師是教育環境的組織者,是教育環境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調節者和控制者……社會環境是教育過程真正的杠桿,而教師的全部作用則可歸結為對這一杠桿的管理。”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說:“教師要在課堂里,把課堂環境設計成活動性、合作性學習的場所,設計具備了教育內容的意義和魅力的學習經驗,促進活動性、自立性、合作性的對話性實踐。”
把課程看成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對象,需要教師把工作的著力點從學生身上轉移到課程上,用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的課程促進學生成長和變化。我想,只有從理論到實踐實現了這樣的轉移,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實現。
三、師愛是教育成功的最有力保障
這是一個師范學生的實習日記:
“我在學校的實習生活平平淡淡,但就在這平淡中,我不時看到讓自己內心隱隱作痛的情景:每天,辦公室的所有老師幾乎都會收到小孩子親手做的小禮物,如畫、剪紙、自制小風車、卡片……看到這些小禮物,老師們臉上都洋溢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可奇怪的是,我都教他們三個星期了,卻從來沒有收到他們的只言片語。我曾經反反復復地檢討自己,我自己上課從不罵人,從不懲罰人,也不給他們布置任何作業,按理說他們肯定會更喜歡我這類老師才對呀?可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不出原因。
“今天上課,我照常死氣沉沉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下課時,一個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可愛小女孩,站起來問我:‘老師,為什么你每次上完課就走了,怎么不和我們一起玩,也不和我們交流,不給我們布置作業,上課同學講話耍小東西你都不提醒他們。’”
在這里,學生給老師送自己親手做的小禮物,表達的是學生對老師的愛,對老師勞動的接受和尊重。因為自己的付出和勞動被理解和被尊重,所以老師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笑容。
對每一個善良而追求成功的教師來說,不被天真無邪的孩子接納和歡迎,可能都是痛苦的。孩子們為什么不接納?答案在這位可愛的小女孩的問題中:“老師,為什么你每次上完課就走了?……”她的潛臺詞是:你只是在完成任務,我們沒有看到你真心關心我們,我們就不會喜歡你。
教師需要履行教師的職責,但僅僅把工作看成履行職責,這樣的教師最多只能算合格教師。愛是什么?愛是在履行職責的基礎上的更加自覺地更多付出——更多地付出關懷,更多地付出智慧,更多地付出時間和精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付出愛了,教師才能成為讓學生喜歡的教師,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
為什么愛如此重要?人是一個復雜的存在,他們有理性更有感情,作為情感性的存在(特別是低齡學生),他們是否跟隨教師的依據首先是情感性的——“老師是不是愛我”。當學生認定你愛他時,“親其師,信其道”,你的批評可能被學生理解成關心和幫助,你的表揚可能被認可為肯定和鼓勵;相反,當學生認為你不愛他時,你的批評可能被學生理解成歧視和“挑刺兒”,而你的表揚則會被認為是討好和利用。想一下,如果是后一種情況,你怎么成功?又怎么能享受教育活動的愉悅?
再從教師身教重于言教看,美國兒童教育家多蘿茜?洛?諾爾特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學會了頭腦平靜的生活。”在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愛育愛,讓愛在教育中得以傳遞和光大。
在三個關鍵詞中,我認為存在實踐的進階關系。首先需要尊重,尊重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是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對教師的要求。有了尊重,可以減少沖突,增進理解,這是履行責任和施愛的基礎。然后是承擔好責任,承擔保護和教育的責任是教師角色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種應盡的義務。更高層次是施愛,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它是教師在自我修養過程中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當然,三者間也相輔相成,比如愛可以強化對責任的理解和履行。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原文刊于2010年17期《人民教育》,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