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325字,閱讀時長約11分鐘。
▲廬江湯池·金湯湖
“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這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在廬江境內享有“華東第一泉”之稱的湯池溫泉沐浴后寫下的名句。一座深藏江淮煙雨、盡攬吳楚風華的千年古邑廬江,北臨巢湖,南鄰長江,鑲嵌于皖中大地的毓秀寶地。三國周郎在此淬煉雄才大略,唐宋詩韻于此流傳千年墨香。
廬江的美不僅在這古典的山水詩韻,更因新時代的醫療發展而煥發出全新的活力。坐落于此的廬江縣中醫院始建于1983年,為國家三級中醫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也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省立兒童醫院等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單位,致力于打造百姓滿意、溫暖如春的人文書香醫院,與廬江煙雨江南的氛圍相得益彰。本期我們走進廬江縣中醫院皮膚科,共同見證其“積于跬步,行以千里”的奮進之路。
作者 | 人物君
01
贏下信任
“我們皮膚科的發展,就是靠著兩名醫生和兩臺設備起家的。”
廬江縣中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康東回憶起科室創立之初的艱辛,語氣里滿是感慨。
1992年,18歲的李康東參軍入伍,彼時的他未曾想過,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命運的天平會將他推向醫學之路。三年的軍旅生活結束后,李康東考取了軍隊醫科大學,本是夢想著能進通信專業的他,卻被意外調劑到了醫科院校,就在這樣的陰差陽錯中,開啟了他此生與醫學的結緣。
▲廬江縣中醫院皮膚科主任 李康東
大學畢業后的他被分配至吉林省白城市的一家軍隊的三級甲等醫院從事燒傷外科臨床工作。2000年,離隊軍轉干部安置的李康東來到了如今所在廬江縣中醫院,成為其為家鄉父老看診25年的開端。到了醫院后,李康東被安排在肛腸科、急診科、外科等多科科室輪轉。一年后,醫院出于整體的發展需要,開始準備籌建皮膚科,而如何為這樣一個新科室挑選合適的骨干力量,關乎科室的發展未來。此刻,李康東這位勤勞肯干、努力進取的年輕人進入了醫院領導的視線,在了解到其是黨員和退伍軍人后,醫院更是覺得讓這位年輕人來擔此重任,是一個值得信任的選擇。
而外科醫生出身的李康東在那時候對皮膚科還涉獵較少,但院領導既然將如此重托交到他手中,他便將責任扛在肩上,不敢有絲毫懈怠。為了能將自己的皮膚科專業知識與臨床技能盡快補上,李康東決定前往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初到那里的時候,因醫囑寫作不規范而挨訓的場景,至今想起李康東依然歷歷在目。知恥而后勇的他,將那一次的挨訓當成了對自己的鞭策,他以那股子不服輸的拼勁,幾乎將自己扎在了科室里,從患者的接診、治療到住院管理的全流程,李康東都無時無刻地跟著帶教老師學習,全天不休息,就怕落下了哪個環節自己沒學到。
功夫終是未負了這位年輕人,在經過一年左右的打拼后,李康東從開始時的基礎差被訓話,硬是憑借著不服輸的干勁,一點點讓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攀升,逐步獲得了老師們的認可。等到一年的進修期滿時,這位曾經在皮膚科領域近乎零基礎的年輕人,已經蛻變成一位擁有著豐富的皮膚科臨床知識與技能儲備的專業人才,讓大家刮目相看。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院領導的獨具慧眼。
學成歸來,回到廬江縣中醫院的李康東,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從基礎設備的引進到人才梯隊的培養,全方位推動科室發展的大步向前。
02
持續探索
如今的廬江縣中醫院皮膚科已煥然一新,從痤瘡、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專科門診到中醫特色門診開設的不一而足,科室的年門診量亦是從最初的不到0.2萬人次人次增長至如今2.4萬人次左右。這背后是李康東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探索。從軍人到外科醫生再到皮膚科醫生,李康東走過的每一步都書寫著不服輸的韌勁。對他而言,理想不會被現實磨平,而是在一次次的淬煉中更為堅定。
“治療的選擇往往受限于現實條件,尤其在當時藥物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患者帶著病痛來求助你,怎么辦?你必須想辦法解決病人的疾苦。”
李康東的一句話道出了縣域醫院之前的治療困境以及基層百姓對于高質量醫療的需要。他深知技術革新對于臨床診療的重要意義,始終保持著對于學科前沿的專注,通過對學術期刊前沿診療技術與理念的認真研讀,努力將最優的診療方案帶給患者。
李康東通過反復的臨床探索,創新性地將幾種基礎藥物組合應用,在治療中重度痤瘡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久而久之,李康東的治療方法在業內逐漸傳播開來,不僅在當地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口碑,更是有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來,這些外地患者曾一度占到廬江縣中醫院皮膚科接診總患者數的近1/3左右。李康東的實踐探索,生動體現著基層醫療的另類可能與智慧:不一定需要堆砌各種高端設備,用對、用好基礎藥物,同樣能解決一些常見的皮膚病問題。面對銀屑病患者,特別是農村患者缺乏專業設備的實際情況,李康東結合本院的中醫療法特色,創新地提出了“大盆罩住”的簡易熏蒸法,成本低廉,特別適合農村基層地區的治療場景嗎,并且效果也同樣顯著,尤其對于冬季易加重的銀屑病癥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在發揚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李康東對于學科前沿的新技術、新療法的引進同樣非常注重。近幾年,隨著對于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炎癥介導性疾病致病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生物試劑等對于這類常見多發頑固性皮膚病的治療格局帶來了顯著改變。李康東是在一次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徐金華教授的授課時了解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專家對此類藥物特殊療效的講述,讓李康東一下子產生了很強的興趣,他希望因為這些先進的藥物,能讓大量的縣域基層患者擺脫此類疾病反復發作帶給他們的長期痛苦。
03
回應渴望
李康東對于小分子靶向藥物的首次使用嘗試時在一位受結節性癢疹困擾十多年的80多歲的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從69歲開始就在李康東處就診,其身上、腿部的嚴重濕疹和結節性疙瘩讓她痛苦不堪,抓撓導致皮膚出血,甚至有時只能用燙人的熱水洗澡才能有所緩解。十多年來,老太太經歷了無數次的吃藥、打針,但也都只是暫時緩解,過一陣又復發了。
李康東特別理解這樣的疾病反復發作,帶給患者以多大的痛苦,而在漫長的治療中,他也與這位老太太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與友誼。這也是為什么李康東在得知有效果顯著的新型藥物時,第一時間就想到該患者并決定給其嘗試的原因。當老太太服藥后不久,就非常激動地給李康東打來了電話,癥狀的顯著改善,讓長期飽受痛苦的她,此刻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李康東的建議下,該患者堅持按期服藥并定期復查,如今三年多過去了,其皮膚已經恢復得如正常人一樣了。
“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
李康東始終能深切體會到患者所遭受的生理病痛與心理折磨,正因為對這份痛苦的感同身受,使得他時刻都在為了給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而不懈努力著。面對醫學的高峰,李康東永遠是攀登者。每一次,當患者的皮膚重現健康的光澤,都是對于他前瞻眼光與努力探索的肯定。
新型治療技術、藥物的引進,使得一些常見多發皮膚病的診療規范化有了可實現的路徑依托。如隨著廬江縣中醫院特應性皮炎達標門診的建立,皮膚科在技術和管理層面全新升級,更通過精細化服務和人文關懷重塑了醫患關系,為縣級醫院在慢病的系統化管理方面樹立了優秀典范。
李康東指出:“達標治療不是治愈,而是后續長期的系統化管理。”他表示為了持續關注患者的后續病情,皮膚科有專門的電腦系統記錄患者的治療過程。醫生與患者之間建有微信群聊,方便隨時溝通反饋。此外,皮膚科每月一次舉辦科普講座,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耐心細致的后續管理為患者提供了專業且有溫度的醫療服務。
新型特效藥物的普及,極大程度提升了基層醫院的治療能力,患者大多時候無需再輾轉求醫。同時,與大城市的三分鐘問診不同,縣城醫院不僅能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而且能提供更有溫度的疾病后續管理。現在,李康東終于可以自信地說:“70%的疑難皮膚病患者,不需要再往上級醫院跑了”。
李康東以實際行動展現著一位醫者最樸素的堅守,這二十多年,他與科室共成長,更是讓無數患者從絕望走向希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尋常崗位耕耘出不尋常的價值。醫療的終極關懷,始終在于回應每一個具體生命的痛苦與渴望。讓生命的旅途,縱然穿枝拂葉,亦有花香彌漫,溫暖相伴。
責編 | 王 嘉
校對 | 楊 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