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邁皋橋院區近日率先在南京地區啟用智能化共享睡眠艙,為住院患者家屬打造安全私密的休憩空間。此舉精準聚焦患者及家屬實際需求,通過構建人性化服務場景將醫療關懷從病房延伸至陪護區域,以智慧化服務創新生動詮釋了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從“走廊長椅”到“溫暖港灣”
在醫院重癥監護室(ICU)外的走廊常被稱作“患者家屬的第二個家”。斑駁的地磚見證著無數個未眠之夜,長椅承載著整夜未眠的身軀——對于異地求醫或經濟困難的家庭而言,賓館的高昂費用與對親人的牽掛,讓他們不得不選擇在醫院走廊里“將就”。
“醫療服務的溫度,不應止步于診療環節。”南醫大二附院李慶國院長表示,“醫院在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始終關注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困難。此次引入智能睡眠艙服務,正是對‘全周期人文關懷’的實踐探索”。
科技賦能人文關懷
睡眠艙的“細節哲學”
在邁皋橋院區負一樓,4間銀灰色智能睡眠艙整齊排列。每間艙體占地不足4平方米,卻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功能集成:獨立新風系統保障空氣流通,智能溫控系統維持舒適體感,配備USB接口、閱讀燈等實用設施。艙內配備醫用級消毒設備,一次性床上用品、洗漱用品及拖鞋,并設置密碼儲物柜與鞋柜,滿足家屬基本生活需求。
為確保資源公平分配,醫院制定嚴謹的入住規則,家屬需持本科室推介函及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每個家庭限申請一間艙體。從監護室到睡眠艙乘坐電梯僅需3分鐘,既保障家屬能及時響應病情溝通,又免于往返賓館的奔波之苦。
當陪床從“將就”變為“體面”
從外地轉診而來的李女士(化名)是智能睡眠艙的首批體驗者之一。她的母親因主動脈夾層入住ICU,當護士長主動推薦睡眠艙時,她正抱著背包蜷縮在走廊盡頭。“當時只覺得耳朵嗡嗡響,護士長蹲下來跟我說話的瞬間,眼淚就憋不住了。”回憶起初次接觸睡眠艙的情景,李女士仍難掩感動。
這種治愈感,在推開艙門的剎那便撲面而來:恒溫空調已調至適宜溫度,床頭擺放著消毒濕巾與一次性耳塞;充電線預留在枕邊,雨天配備的折疊傘整齊掛在門后;最令她安心的是24小時安保巡查制度,“半夜看到安保人員巡邏經過,突然覺得醫院成了能放心睡覺的地方”。
讓李女士記憶深刻的是入住第三夜的突發狀況。晚上八點,艙內閱讀燈突然閃爍,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服務電話。不到五分鐘,值班師傅便帶著工具箱趕到,不僅快速排除故障,還額外檢查了所有線路。“他臨走時輕聲說‘您安心休息,有事隨時喊我’,讓人倍感放心。”
服務創新背后的初心與堅守
作為南京市首個落地智能睡眠艙的醫療機構,南醫大二附院將其納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長期項目。未來醫院將根據使用反饋優化艙體功能,并探索在更多院區推廣該模式。
南醫大二附院始終將服務創新與臨床需求緊密咬合:通過智能設施優化就診體驗,以人性化設計消解就醫焦慮,用科技賦能重塑服務流程。在這里,每一項服務創新都傳遞著同一個信念:醫院不僅是治病救人的場所,更是守護家庭希望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