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與重生——周琴星陶瓷修造展
展覽時間:2025年6月18日-24日
展覽地點:桂林市秀峰區榕陰路古南門二樓展廳
開幕式:2025年6月18日10:00
學術主持:陳立紅
主辦單位:桂林市中華文化促進會
承辦單位:桂林市中華文化促進會陶瓷專業委員會
宣傳媒體:搜狐新聞、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百度新聞、一點資訊、華人頭條、華人訪談網、雅昌藝術頭條、中國美網、華夏藝術網、北京華藝網、號外藝術網、中報名家風采、中國書畫家網、環球文化藝術網、華夏經典藝術網、中國美術市場報、中國藝術資訊網等
序言
本次展覽的作品更多地在嘗試用復雜的手藝和簡練概括的語言來修飾支離破碎的陶瓷古器(多為素面陶瓷標本),用現代手工的方式去重構個人對中國古典美學體系的理解,這種藝術性的修復和再造也是在尋找內心的平衡,激活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和文明的記憶對話,同時也始終堅守古典美學的底線,堅守傳統的審美情趣。
寫在前面的話
大三的時候去景德鎮玩,聽說古玩市場周末的早市異常熱鬧,于是早餐都顧不上吃直奔早市去。一堆堆的青花瓷片“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果然菜市場般的熱鬧,左看右看的興致萬丈,“肯定是老的~”,出于好奇便詢了一下價,“這個給兩塊”,心想著即便買錯了也不算貴,隨手掏出兩枚硬幣給老板,“小伙子你不懂古玩吧…”,聽的我一臉懵,事后把原委說給我老師聽,結果被笑了半天…!鬧笑話是真,可喜歡也是真。老物件是一種時間的記憶,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與內涵。對于古代陶瓷而言最喜歡的偏偏是素的,不需要太多繁瑣的工藝和元素,所謂“大道至簡”才是最直觀的呈現和深邃的內涵。
2013年上班之余閑逛北京潘家園,一堆破爛瓷片映入眼簾,“兩三百一片…”,這種價格對于一個不懂的外行人來說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黑麻麻的殘片好看在哪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印象倒是深刻,久久難以忘懷,即便是初次接觸看不懂,總覺得接觸了這類建盞之后自己也被“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這個黑色系瓷器。直到2016年年底,和大學同學經常往返于福州各大古玩城,也許這是真正尋找到觸摸現實的愛好,師古造物。建盞,專門為茶而生的器皿,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平凡的前世今生。
誠然,建窯的黑富含著微妙變化,縱觀歷史,即便從最早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早期的黑色陶瓷,再到今天黑色系的運用之廣泛,彰顯出中國人自古以來那種情有獨鐘的尚黑情結,一種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看似普通而簡單的色譜,實則變幻無窮、包羅萬象。黑色系,在古代可以用“玄”來概括,“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玄”,乃天之色,《易經》中“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同樣揭示的是宇宙最初的色彩,而老子的《道德經》中可理解為幽昧深遠之意,是老子用以揭示“道”的內涵和哲學思想。在陰陽五行學說中,黑色的五行屬性為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種哲學世界觀也是“德”的集中體現。
關于“美”的問題,歷來都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這種深層次的哲學領域早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逐漸形成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美學體系,以老莊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尤為重要,影響了后世美學體系的構建,而老子正是中國古典美學體系的開創者,強調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心境。為能夠達到這種心境,老子又說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素是強調概括和簡化,提升自我心境,達到順應宇宙的變化規律,遵循自然法則,即道法自然。莊子進一步升華了“美”的思想內涵,剖析中國藝術的精神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認為美是自然、無為、天人合一,將生活實踐升華為藝術境界。中國早期的美學思想和世界觀也更多的解釋莊子所謂“道”的藝術精神,對于莊子而言,“美”可以換位和轉化,但離不開本源屬性,即“道”。“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通過對審美的理性思考來探究自然或宇宙的奧妙,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物我的心靈溝通才能夠進一步理解“天地之大美”。
相對而言,儒家對美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即孔子所追求的禮樂制度,孔子認為音樂之美在于至簡、至易,“大禮必簡,大樂必易”《禮記》,也并不僅僅是簡單、容易,而是簡約、概括,能夠觸動人心之意,這體現在儒家“仁”的思想核心上,貫穿了整個儒家的美學體系,影響了數千年,以至于后來才有的“成教化,助人倫”,把審美提升到美育上來,教化眾人。到了宋代,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儒家所提倡的美育教化已經逐漸變成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即“存天理,滅人欲”,把個人的修養和道德作為目標,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以理性制約個人的私欲。
可見,儒家的美學思想到宋代已然成為一種美育和道德境界,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實現儒家學說“仁”的思想。雖說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審美的提升和文藝的發展,但那種追求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平靜自然、含蓄內斂、簡約素雅等等,成為宋代美學的一股主流和生活氣息。
宋朝是一個兼容并蓄的時代,道家、儒家、佛學等等盛行于世,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百姓,廣泛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仍占主導地位,這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家同樣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對道家思想推崇至極,是時代把文人的價值觀和心靈訴求推向一個高峰,這也是統治者政治上的另一種延續,特別是在宋太祖太宗和宋徽宗皇帝時期,大興道觀、加封賜號等等。道家講究出世,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符合時代潮流文化的大發展,將道教思想融入到文化、藝術中去,從而出現許多信道的文學家、藝術家、書畫家、工藝大師等等,一時人才濟濟,把宋代文化推向一個歷史性的高度去。無論在文學作品,書畫、工藝美術甚至是科技領域等等或多或少都能看得到宋人的那股氣息,一股生活的哲理和自然法則,這種潛在的隱性審美尤其在陶瓷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周琴星,廣西桂林市臨桂人,本科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自由工作室從事陶瓷修復和藝術創作,愛好文博、藝術、收藏等,現工作和生活于桂林。
部分作品欣賞:
作品主要以陶瓷標本為主胎底,配合的制作材料有瓦灰、大漆、布料、金、銀等,器形多從陶瓷標本修復、臆造,表面以黑色系為主,制作時間約3個月到兩三年不等,表面簡潔,工藝復雜,所費時間較長,也是傳統大漆工藝所需的正常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