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車企統一宣布,支付賬期全面壓縮到60天,包括前段時間嘴炮打得不可開交的某迪和某城。
當然,這并不是它們良心發現,而是上面有精神下來了,這些企業必須服從。
精神的名字叫《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其中第九條規定:
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
簡單地說,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在供應商交貨后60天內,必須付貨款。
為啥汽車行業第一個跳出來響應呢?
一方面現在國家在大力發展電車,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這里;
另一方面,反內卷,反價格戰的宣傳是講了又講,說了又說,企業們嘴上一個個好好好,實際降價減配比誰都猛。
再這么搞下去,這個行業就要徹底被做死了。
話說回來,以前汽車行業的賬期也的確太扯淡。
我有一個朋友是某迪的供應商,它們的付款周期普遍在10個月左右,某利差不多6-8個月。
你想當它們的供應商,就必須有足夠的錢來墊資,要不然合作鐵定走不下去。
實際上,這些車企可以這樣肆無忌憚打價格戰,就是因為有這幫接受長賬期的供應商墊背。
還是拿某迪舉例,2024年末,某迪有息負債286億,按照3個點的融資成本來算,一年的利息就是8億多。
但隨著行業白熱化的進程,交付周期是越來越短,為了維持資金池規模來拼殺,同時縮減資金成本,拉長供應商的欠款周期無疑是最佳選擇。
說穿了,相當于免費借了供應商的錢,讓供應商來承擔資金成本。
上游供應商承擔得起嘛?
未必,那好,繼續往更上游拖欠資金,那么最終誰來承擔后果呢?
必然是打工人啦,工資晚兩個月發,問題不大吧,跟公司同進退,以后你是公司的創始股東,上市的時候你去敲鐘。
就這樣,風險一層層放大,支付周期越來越長,把整個行業的金融風險壓縮到了極致。
所以長城老板說現在汽車圈恒大已經出現,它就是來玩金融的,不是想著如何把車造好,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說法倒也沒毛病。
如今上面明確發令,最高賬期只有60天,那么中小企業是不是可以喘一口大氣了?
我覺得依然有空子可以鉆。
比如“交付”這個詞就很玄學。
我發了一批貨過去,檢測不合格,退回去,當然不能算交付;檢測合格了,但是還沒有排隊進倉庫,算不算交付成功了?
貨太多,堆了到處都是,還來不及檢測,算不算交付?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里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
再退一萬步講,就算60天到期了,也不會給你現金,給的一定是商業承兌匯票,6個月的那種。
6個月以后去拿錢,或者干脆花錢貼現,立馬到賬。
但不管怎么說,從10個月的賬期縮減到60天,再放50%的余量,90天,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福音。
沒有了壓榨供應商的傳統套路,企業們就要真刀真槍地拼了。
拼什么?
拼自身的融資能力和回款能力。
我倒是覺得,這反而更有利于一些央國企企業,因為它們的授信額度高啊,不能壓榨供應商,那么就從銀行那邊搞錢。
相反,那些稍微有點實力的民營企業,可能就沒央國企這么舒服了。
這條政策讓我隱隱覺得有點像2020年的那個房地產三條紅線,紅線一劃,各家房企都欣然接受,并且表示自己是綠線房企,木有問題。
最后呢?
反而成為加速出清的催命符。
這次會不會產生相似的效果呢?
而且這次是針對全市場,全行業,換一句話說,只有現金流足夠充沛的企業,才能在出清中存活下來。
那些習慣于高杠桿高周轉模式的企業,可能難上加難了。
不過我就有點好奇,那些本身沒錢,又大而不能倒的企業,比如城投,或者公共事業單位,它們幾乎沒有產出,全靠財政養著。
那么這樣的企業,能遵守60天的規定么?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