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唐二僧 來源 | 唐僧的碎碎念 責編 | 韓瑋燁
一家之言。任何行業、產業、經濟體的發展邏輯都是一樣的,此消彼長,抑或追求短期收益還是長期主義。
被問到一個最近在其他場合也被反復問到的問題:為什么經濟數據看起來不錯,但經濟參與者的體感普遍感覺不好?
先簡單打個比方,然后再聽我慢慢扯:一個要來100個客人的酒席,主人家準備了夠105個人吃的飯菜,酒席結束后有人說自己吃的不好,有哪些可能的情況?
我來分析一下:
1、有些人吃了幾個人的飯菜,導致其他人不夠吃——吃的不平均。
2、有些飯菜被拿去供菩薩或者浪費掉了——一些吃的進了一些看不見的黑洞。
3、吃飽的人拍拍屁股走了,只有沒吃飽的人留下來在嚷嚷沒吃飽——信息采樣導致的偏差。
4、前幾家辦酒席的時候標準抬太高了,桌桌都有龍蝦烤乳豬,現在辦的這家只是回歸均值而已,但心理預期已經抬高了。——現實向均值回歸但是低于已經被抬高的預期,不是這次沒吃好,是之前吃太好了。
你先讀完這幾種可能性,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整個經濟數據看著還可以,但就是有人覺得自己的收入水平變了,其實無非就是幾種情況:
1、經濟總量增速的確看著還行,但是不是平均的增5%,是有人掉下去20%,有人增長了30%,增長了30%的人(硬科技、高端制造、中東和東盟的基建貿易等)覺得挺好在忙著賺錢不吱聲,掉下去20%的那些人(地產、金融人、國內服務業)覺得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2、增速創造的價值中相當一部分沒有被“吃進肚子”或者暫時沒法“吃進肚子”,而是去干遠期有意義,但是當期不產生直接價值的活去了:比如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研究,這部分投入沒有在數據上面體現出來。
3、不賺錢的人才有精力和時間在網上抱怨自己最近日子過的太差了,賺錢那些人在忙著賺錢,沒時間也不會告訴你我在怎么賺錢,生怕你沖進去搶他生意呢。
4、在2021年往前的十幾年里面,地產的高速發展在經濟中貢獻了相當比例的增量。這部分在2021年以后不但消失了,還變成了負貢獻。這個調整不但使得新的增量要去填地產掉下去這個大坑,還造成了1里面的那個結構性不平衡。
特別說一句這4個原因中的2,我一直堅定認為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即便當期沒法商業化,沒有辦法在數據上面體現出來增量,也一定要堅持在科技上的持續高投入。
有些研究做不出來,“浪費”一點也沒關系,不讓科學家們浪費國家和民族就沒有未來。
講段耳熟能詳的歷史。
1939年,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大牛波爾,在美國華盛頓做了一場關于核物理學方面的報告,介紹了核裂變實驗獲得了成功的信息。而聽完報告的“美國”科學家們,在第一時間內就分別在自己的實驗室復現了核裂變實驗。
為什么在這里把美國打引號,是因為當時這些全球最頂級的科學家,很多并非是美國自己培養的。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開始,到馮諾依曼,到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到氫彈之父泰勒,都是為了躲希特勒而跑到美國的猶太人。
在后續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美國對這些科學家的支持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時任總統羅斯福給了“曼哈頓計劃”以“最高優先級”。在戰時各種資源最緊缺的時刻,光為了做導線,“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將軍就能夠從財政部那里借來14700噸白銀。整個曼哈頓計劃耗時3年,動用了超過10萬人參與,耗資20億美元(這個數值相當于當時美國一年GDP的4%,等比例換算到現在要超過1萬億美元)。
初中時候看的一本書講了大致意思如下的這么一句話:“等到解放柏林的時候美國科學家去接收納粹德國的核裂變科技成果和設施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遠遠高估了德國的技術進步水平,德國的核科技并沒有像他們估計的一樣跟美國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只大致相當于美國1942年前后的水平”,“這些科學家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率先搞出來了原子彈,并不是因為希望和信仰,而是來自于擔心納粹德國先研發出原子彈的恐懼”。
但是類似“曼哈頓計劃”一樣這些“基于恐懼”的超前的科技研發結果是什么呢?日本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享有”核彈的國家,而美國在二戰期間的“科技紅利”——包括科技和人才的儲備——讓后來的美國人吃了幾十年,一直吃到“美蘇爭霸”結束以后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國,并沒有因為日本只挨了兩顆原子彈后面就完全被“浪費”了。
那美國二戰期間的GDP增長數據是怎樣的?我拉了一下數據:
1940年:8.8%
1941年:17.7%
1942年:18.9%
1943年:17%
1944年:8%
1945年:-1%
?(是不是意外的好?)
再猜猜二戰勝利后的第一年1946年美國的GDP數據是怎樣的?是不是勝利了應該和平建設爆發式增長了,或許當年的美國人民也是這么認為的?那你要也這么認為可就大錯特錯了,實際數據美國1946年GDP數據是-11.6%,經濟大幅度萎縮。
戰爭勝利了,經濟卻下去了。
原因也簡單:戰時經濟的時候產能不管多大都是用的掉的,當耐用品變成消耗品的時候,產能過剩就不是問題了。二戰期間美國生產了接近30萬架飛機,9萬輛坦克,6.5萬輛登陸艇以及上千艘大型軍艦,光航母(不是現在這種大型航母)就造了100多艘,相當于純純是用工業產能把對面的日本人拍死在了沙灘上。
但二戰結束后,這些“戰時經濟”的結構跟戰后的需求是不匹配的,重新匹配是需要時間的。1947年“馬歇爾計劃”啟動,1948年在“杜魯門主義”的指導下,日本要被培養為遠東防止共產主義的屏障,日本重建啟動......這種背景下,美國在幾十年中建立的工業產能優勢和科技優勢才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美國也才在這樣需求帶動科技,科技轉化新生產力,新生產力帶動需求的循環中走向了另外一個新高度。
現在全球最大工業產能的皇冠戴在了中國頭上,但在面臨貿易壁壘時:用不掉了......
而且相比美國人,中國人還有兩個非常好的優良傳統:一同樣甚至更重視科技,畢竟我們有著上千年的尊重“讀書人”的傳統;二是勤儉節約。只是這兩個優良傳統放在當下用數據衡量的經濟體系里面,未必能夠在數據上體現出正面效果來。
先說科技。
我一直說,科技是一個很難以在經濟數據中量化的東西。十多年以前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歐美人擅長從0到1,而中國人只擅長1到100”,意思是中國人總是等歐美花了很多時間精力金錢做前沿研發把一個科技搞出來以后,我們利用自己在工程和規模上面的優勢迅速擴產能,然后在商業化上取得優勢。
在當時這句話可不是什么“褒義詞”,這就是純粹用來貶低中國科技研發能力的一句話。但10年以后到了今天的2025年,中國人終于在持續的進行了多年科技投入以后,在很多科技領域摸到了人類的最前沿,開始大量投入時間精力金錢進行基礎科學的研究。可能還是同一批人又問另外一個問題:“這么多錢投下去,產出到底在哪里”?
所以說這話不能兩頭堵,話都被你說完了好嗎?我投不起科技的時候你嫌棄我老不投科技,等我使勁投科技的時候你又嫌棄我短期沒產出,這不就是科技版本的“讓你丫不戴帽子”么?
正如我之前文章里寫的那樣,基礎科學研究有幾個特點:一、高投入;二、高不確定性;三、需要高持續性。
如果你換在投資的角度算資本回報率,進行前沿科技的開發是絕對不劃算的,一個需要長時間持續的高不確定性的高投入能產生什么經濟價值?特別是研發出來的成果不能夠短期商業化的時候,這些資金、人員、組織和管理能力,不都相當于投進了一個黑洞?
就像我在評論區舉的那個例子:我花了一大筆錢讓我們家孩子學了個鋼琴10級,結果最后她也沒靠這個鋼琴特長賺錢創造收入,那是不是可以說這個鋼琴10級沒有任何意義不產生任何價值?
我的觀點一直沒變:投科技不要看短期數據,只要這個東西是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上,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都先投。我們沒投成就是給我們的下一代趟路,我們投成了就是給我們的下一代鋪路。一直不停的投科技肯定是影響短期體感的,但是沒辦法。
再說勤儉節約這個事兒。
中國人的節約全球皆知。節約當然是個好習慣,可是所有人都節約,體現在經濟數據上就容易造成通縮。
那我們是不是要鼓勵大家拼命提價格,使勁消費強行把數據拉起來?你把一輛車從10萬賣到20萬,車還是這輛車,銷售價格翻了一倍,數據漲了一倍,作為消費者體感就真的好了么?真要這么強行“造數據”,難道不是漲水電煤氣費、過路費、米面油這些剛性支出的價格更容易“造數據”?可是這樣真的就對了么?
你如果只想讓數據好看,其實也不難,給發“代幣”嘛,義務教育學費不是全免了,發“教育幣”,教育幣只能用來交學費;基礎醫療的價格提上去,然后給每個人發“醫療幣”,只能用來在公立醫院看病,等等。
就像我某一天在辦公室說的一樣:如果你單純的想要搞大數據,就學學人家百貨商場搞活動,你把滿減改成滿送。滿300減150和滿300送300,在數學意義上不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問題是滿300減150,你就只得到了150的消費額,滿300送300,你就得到了600的消費額啊!各地方的國補要不要參考一下?
可是這跟股票里面的10送10一樣,1股拆成2股以后,這個公司的價值就提升了?不就是個數字游戲么?
如果你要讓我劃一個群體出來允許“浪費”的話,那我就支持科學家們去浪費。節約不是科學家的責任,科學家的責任是搞清楚這個世界運行的原理,讓之更好地為人類和人類的未來服務。
既然是科學,就要允許失敗,重點是找出來為啥失敗,不要追究責任。改進以后下一次就成功了。上了十幾年學,念叨了幾十年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我們,要盯著那些數據,糾結“投科技算不算浪費”了么?只要科研投入真的是用在了科技研發方面,不是吃了喝了揣自己兜里了,我就都支持,失敗了我也支持。
簡單說一下結構性問題。
地產銷售額在2021年達到頂峰過去以后,在過去三年銷售額掉了接近一半,一線城市的二手地產價格跌幅基本上也都到了30%左右,算是量價齊跌的典型。再算上地產的對上下游帶動的杠桿效應,經濟數據本身肯定不會好到哪里去。
地產一個行業原本每年幾萬億的增長現在變成每年幾萬億的減少,但經濟總量只是增速下滑而沒有出現絕對值下滑。簡單點理解就是靠新經濟填了個大坑還稍稍增長了一點,其實讓我說這已經不錯了。誰心里還不知道2021年前面那么兩三年地產的“瘋勁”是不可持續的?不是2021年,也會在接下來沒多久調整的。地產的下行開始于2021年,只是時間上的偶然,也是事件上的必然。
一升一降,你要是干地產、金融等還在往下掉或者說在坑里起不來的行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的,可不就覺得這個日子賊難過么?但是你要是做那些在上升期的行業的,會不會感官就不一樣?但是你會跳出來天天說:看我這行業多好!我多賺錢!吸引別人過來跟你搶生意么?天下哪有這么傻的大嘴巴?(余大嘴除外)
你如果是做國內服務業的,跑滴滴送外賣的,一堆人跟你搶活干單小時價格一路往下走,你肯定覺得這日子也太難熬了;但你換另外一個角度,這些人的收入是不是又是坐網約車,吃外賣餐的人的支出?你會不會覺得打車比以前好打了,網絡送餐速度比以前要變快了,而價格也并沒有比以前更高?
如果你付的跟以前一樣多甚至更多,但是這些服務從業者又拿的比以前少了,那說明啥?那不是正說明肯定有人在這個鏈條里面拿的比以前多了么?但是拿得多的人是不是沒吱聲?他們又是誰呢?
這不是總量問題,這就是個結構性問題(如圖)。
最后加個彩蛋:
5年以前在某個活動上認識了一位海峽對岸的朋友,自從我寫公眾號以來他倒是經常看,還經常跟我辯論一下打的有來有回,總體上只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每次經濟負面數據特別是PPI數據出來他都要跟我點評兩句:你看你們光搞那么多科技有什么用?這經濟數據還不是不行?你們還能有什么增長點?
直到某天我氣不過直接回了一句:你再這么嘚瑟下去你就該是那個增長點了!
他就再沒理我了。
(本文系轉載,文中圖片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