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調整倒計時。
香港保監局2月底就分紅保單利益說明文件的演示利率上限發布應用說明,列明港元保單的演示利率上限為6%,非港元保單則為6.5%。措施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
進入6月,不少香港保險業務員在朋友圈發文案制造“緊張感”,紛紛表示如果有購買香港分紅險的需求,要“欲買從速”。然而,投保人如果有購買香港分紅險需求的,真的要這么著急購買嗎?香港保監局的這項舉措對于投保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事實上,香港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的調整,是香港保監局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一項舉措。作為香港保險市場主要產品,高投資收益是分紅險最核心的“賣點”,正因如此,不少保險公司將分紅險演示利率設置得較高。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投保人看到最終收益時的心理落差。與此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演示利率上限的調整并不影響保單的最終回報。
實際收益“不限高”
01
分紅險是香港保險市場的主力品種,一直以高收益著稱。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近年來,分紅險銷售一直占據香港壽險首年保費60%以上,2022年占比達到80%。
就演示利率而言,據香港保監局公開信息,2023年,香港分紅險產品的演示利率主要集中在6%—7%區間。2024年,演示利率進一步走高,部分分紅險產品預期收益甚至達到7.2%—7.3%,一些頭部機構主力產品預期收益主要集中在7.1—7.2%。
任何金融投資理財產品,一般來說,收益越高也意味著風險越大。近年來,香港不少保險公司在分紅險保單演示利率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增加了“內卷”。有個別保險公司以很高的預期回報招攬客戶,并沒有充分考慮分紅保單當中非保證回報部分的波動性和風險,從而作出過于樂觀的回報預測,以至于最后投保人獲得“低于預期”的回報率。
基于此,香港保監局在今年2月底對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進行限高。然而,在香港保監局宣布引入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后,行業出現過不少“誤讀”。
比如,有形容香港保監局的措施是“將分紅保單的回報率封頂”,并以投保人應趕搭“末班車”投保來攬客。
3月30日,香港保監局保險業監管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便在官網對“誤讀”作出了澄清,“我們相信為分紅保單演示利率設立上限,可以防止市場出現過度進取的投資回報演示和銷售手法,以推動市場的良性競爭”。
呂愈國提醒投保人留意,“演示利率上限”只適用于保險公司在銷售分紅保單時向客戶提供的利益演示的內部收益率,保險公司仍可向投保人派發高于上限的紅利,因此措施并不會影響保單的實際回報。本地保險公司多年來開發及經營不同類型的分紅產品,只要維持一貫的產品創新能力、提升資產配置的水平及妥善管理客戶的合理期望,措施不會削弱產品的實際回報及市場競爭能力。
“社交平臺上有文章指出措施‘將保單回報率封頂’,事實上并無此事。‘演示利率上限’措施只適用于今年7月1日后保險公司銷售新保單時向客戶提供的利益說明文件,并不會影響日后保單的實際回報。當然,分紅保單的非保證回報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例如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和表現、賠償經驗和營運開支等,因此我們提醒投保人,在投保前必須注意分紅保單非保證回報的風險提示。”呂愈國表示。
異同分紅險
02
到香港買保險,成為不少內地人的選擇,甚至在疫情通關后,還掀起過一陣香港“投保熱”。
香港保監局發布的2023年保險業數據顯示,內地訪客投保的個人人壽保險新造保費約達到590億港元,同比大漲超27倍。
今年4月25日,香港保監局公布2024年臨時統計數字顯示,期內毛保費總額達到6378億港元。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628億元(同比上升6.5%),占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28.6%。這些保單大部分以非整付方式支付,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占總數的59%、28% 和5%。
內地客戶來香港購買保險時,分紅險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選擇。與內地相比,香港分紅險有什么特別的吸引力?
其實,在影響購買保險產品的因素中,收益或許成為最先被考慮的。內地分紅險的收益率是由預定利率和分紅兩部分組成的,其中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在保單銷售時向客戶承諾的保證收益率,而分紅則是根據保險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決定,并按比例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收益。內地分紅險以保證收益為主,非保證收益部分較少。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
香港分紅險的收益率由保證收益和分紅紅利兩部分組成,其中分紅紅利是主要的收益來源,由保險公司的投資表現決定。雖然香港分紅險保證收益較低,但分紅紅利的波動性較大,可能帶來較高的收益。
“在中國香港市場,相對寬松的監管和法律環境為分紅險投資的靈活性創造了條件,海外資產配置比例較高,相較于只提供最低保證回報的傳統非分紅產品,分紅險6%—7%的潛在收益明顯更具吸引力。”招商證券研報指出。
分紅險有望重回“C位”
03
分紅險在我國內地已有20多年的歷史。行業一般將2001年至2010年認為是分紅險的“黃金十年”,行業占比一度接近80%。2011年起,嚴監管下分紅險日漸式微,2021年在行業的保費占比已降至32%。
而在當前的低利率態勢下,為避免“利差損”風險,今年以來,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型收益的保險產品成險企主推產品。
今年5月,降準降息落地。在寬松貨幣政策主導下,低利率態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不少頭部保險公司的高管發言,也釋放出加大力度布局分紅險的信號。如太平集團副總經理趙峰在今年3月的業績會上指出,全面聚焦分紅險的轉型。“太平人壽堅決擁護監管政策,堅定推動負債結構的優化。公司去年7月份開始成立了項目組,去年8月份內外勤的隊伍就開始快速地切換到分紅險銷售工作中,2025年開局,分紅險推動的成效還是比較顯著的。”
談及行業轉型下著力推動的分紅險業務,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同樣在今年3月召開的業績會上稱,此前預計全行業分紅險占比將達到50%以上,目前看來基本符合預期,分紅險在公司產品結構中的占比會持續增加。
數據亦證明分紅險日漸成為頭部險企負債端產品的“C位”。以“老大哥”中國人壽舉例,據中國人壽2025年一季報,大力發展浮動收益型業務,浮動收益型業務首年期交保費占首年期交保費的比重為 51.72%,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轉型成效明顯。
中國太保2025年一季報顯示,太保壽險一季度新保規模保費中,分紅險新保規模保費占比18.2%,同比提升16.1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認為,新一輪低利率環境下,分紅險成為重要轉型方向。防范利差損風險,監管正加大力度推進保險公司降負債成本。只有轉變成低保本、相對浮動的負債結構,保險公司才有可能在目前的長債利率水平和較為波動的資本市場基礎上建立相對健康穩定的商業模型。險企積極籌備向分紅險轉型,但從保費絕對規模來看,仍無法恢復至前期高點。
不言而喻,分紅險無論在中國內地市場還是香港市場都是備受關注的保險產品類型。現階段,對于內地來說,它是低利率態勢下負債端轉型的“新頂流”;對于香港來說,它的高收益面臨著嚴監管。在不確定性加劇的市場環境中,“穩中求進”的分紅險有望成為投保人首要選擇的保險類型。
撰文:胡婉香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