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趕起跑線、上興趣班、給老師送禮,就是真誠面對現實?為自己內心的自卑和虛榮做借口吧。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說過,最高境界的處世藝術是不妥協卻能適應現實,而極端不幸的個人素質是盡管不斷地妥協卻總是達不到適應現實的的要求。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擺脫現實的奴役,而壞的教育是不斷妥協,不斷被現實奴役。
02.王人平——我對家庭教育的幾點理解: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而不是約束和懲罰孩子;學習和探尋規律,而不是糾結一時之需;重在理念構建,而不是尋找速效方法;關注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思想,而不是行為;保有耐心,不求速效;關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少說教,多示范;少評價,多描述;向外學習,更需向內自省。
03.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蘇霍姆林斯基。
04.王人平:除了受到我們自身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長發育的階段性特征誤解為問題外,孩子身上的問題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二是對父母行為的反應。就是說,孩子的問題或者我們身上也有,或者是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所以,在我們訓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讓孩子有了這種行為?
05.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于快樂。上學后,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么,我寫下“快樂”。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是他們理解錯了人生。——約翰·列儂。
06.王人平:孩子身上的性格特質被視為優點還是缺點,往往取決于父母的思維方式。敏感與脆弱,細心與多慮,謹慎與膽小等等,常常都是相伴的。如果父母習慣從問題取向去思考,就是負面的,如果從資源取向出發,就是正向的。所以說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在如何揚長避短,而不是拿孩子去和別人比,非要他取長補短。
07.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氣質類型,或者活潑,或者安靜,或者敏感等等.父母要摸清孩子的氣質類型,協調撫育技巧。避免“一鍋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種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會根據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氣質類型,幫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長。作為家長,有責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養、自己的胸懷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成長條件。
08.“真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太不聽話了。”通過這句話馬上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溝通嚴重不暢;他太不聽話了=孩子沒有得到尊重。另外,這里有個嚴重的邏輯錯誤,如果父母經常傾聽孩子,懂得和孩子平等對話并欣賞TA,在孩子身上有足夠的情感投入,家長一定不這么說了。
09.教育與知識是什么關系?杜威認為,由于知識是人們在探索和試驗中逐漸獲得的,因此教育應該是一個實驗過程。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應該被動地接受一大堆知識,而應該懂得怎樣從各種渠道汲取知識,并借助工具運用這些知識。所以,父母、老師,要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要控制他們的學習。
10.總是期待孩子說“是”的父母,其實是從對孩子的依賴中獲得安全感;一直強迫孩子遵從的父母,恰好表明了自己內心的不確定。健康的家庭一定是尊重差異而且穩定,有認識上的不同但能有效溝通,有各種壓力但能分享并共同應對。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就是通過這樣的運行方式來塑造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