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萬字追問:人類需要AI,還是更需要自身AI化?

0
分享至


來源:圖靈人工智能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這三磅重、果凍狀大腦書寫的完整人生。我們所有的意識、情感、決策、創造力,都源自宇宙中最復雜的事物——大腦。當860億個神經元在潮濕的電化學網絡中涌動時,一個全新的自我正在浮現。

無論你身處人生的何種年紀、境遇,擁有何種先天條件,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幫你重塑自己。而且大腦的進化能力,更是讓我們成為“最擅長絕處逢生的物種”,總是能夠在重重壓力下找到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層樓”

我們已經逐漸變得比較擅長往身體里直接插入機器了。你或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但如今,有數十萬人使用著人工聽覺和視覺設備生活。

依靠人工耳蝸,外部麥克風將聲音信號數字化,饋送到聽覺神經。同樣,人工視網膜把來自攝像頭的信號數字化,通過插入眼睛后面視神經的電極網格來發送信號。這些設備為失明和失聰的人們找回了感官。

從前,人們并不清楚這種做法是否可行。這些技術最初推出的時候,許多研究人員都心存懷疑:大腦的接線是這么精密而明確,金屬電極和生物細胞之間真能開展有意義的對話嗎?大腦能夠理解粗糙的非生物信號嗎,還是會被這些信號搞糊涂?

事實證明,大腦學會了解讀這些信號。對大腦來說,習慣這些人工植入體,有點像是學習一種新語言。起初,外來的電信號難以理解,但神經網絡最終從輸入的數據里提取出了模式。雖然輸入信號很粗糙、原始,但大腦想出了理解它們的途徑。它會尋找模式,跟其他感官進行交叉對比。如果輸入的數據里存在結構體系,大腦便將它搜索出來,經過幾個星期,這些信息也變得有意義起來。盡管植入體提供的信號跟我們天生的感官略有不同,大腦仍然琢磨出了該怎樣處理自己所得的信息。

大腦的可塑性令新輸入可以得到闡釋。這將開辟出什么樣的感官體驗前景呢?

我們來到人世間,人人都配備著一套標準的基本感官:聽覺、觸覺、視覺、嗅覺和味覺,還有諸如平衡、振動和溫度感等。我們的傳感器是人從環境中拾取信號的門戶。然而,正如第1章中所說,這些感官只允許我們體驗到周圍世界中極小的一部分。所有人體不具備相應傳感器的信息源,對我們來說都不可獲得。

我把我們的感官門戶想成外圍的即插即用設備。關鍵在于,大腦不知道數據從哪里來,它也不在乎。只要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就會想出辦法去處理它。依照這種思路,我認為大腦就是一臺通用運算設備:給它什么,它就按什么來運作。我的設想是:大自然母親只需要一次性地創造出大腦運作原理,接著,就可自由自在地去設計新的輸入通道了。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熟悉、熱愛的所有這些傳感器,都僅僅是外圍的即插即用設備。把它們插上去,大腦就能開始工作了。按照這種思路,進化不需要不斷地重新設計大腦,只需要設計好外圍設備,大腦自然會想出辦法利用它們。

放眼動物王國,你會發現動物大腦應用著各種各樣的外圍傳感器。蛇有熱傳感器;玻璃飛刀魚(學名是青色埃氏電鰻)有電傳感器,可闡釋局部電場變化;奶牛和鳥類有磁場感受器,可根據地球磁場為自己定向。大多數動物可以看到紫外線,大象可以聽到非常遠處傳來的聲音,而狗則有著豐富的嗅覺體驗。自然選擇這一試煉場是終極的黑客空間,基因想出了種種辦法把來自外部世界的數據導入內部世界。這樣一來,進化構建出了能夠體驗不同現實片段的大腦。

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些傳感器,并沒有什么根本的特別之處。經歷了有著種種進化限制條件的復雜歷史,我們配備上了這些傳感器。可這并不是說,我們只能忍受它們的限制。

這一設想的原理,最主要的證據來自一個叫作“感官替代”的概念,它指的是,通過不尋常的感官通道來饋送感官信息,比如通過觸覺來饋送視覺。大腦能計算出怎樣處理信息,因為它并不太在乎數據是從什么樣的途徑輸入的。

感官替代聽起來科幻味十足,但其實早已得到了證實。1969年,《自然》雜志上刊發了第一篇對此進行證明示范的文章。在該報告中,神經學家保羅·巴赫里塔(Paul Bach-y-Rita)揭示,失明的被試可以學會“看”物體,哪怕視覺信息是通過不尋常的方式饋送給他們的。盲人坐在一把改裝過的牙科治療椅上,來自攝像頭的視頻信號會轉換成小活塞泵壓的模式,壓在他們的后腰上。換句話說,如果你在攝像頭前放個圓環圖形,那么,被試會感覺背后傳來了圓環圖形。在鏡頭前呈現一張臉,參與者會通過背部感覺到這張臉。不可思議的是,盲人逐漸得以闡釋這些物體,還體驗到物體在靠近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大。至少在一定意義上,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背部來“看”。這是第一例感官替代,在這之后有更多。一些更現代的感官替代是,把視頻饋送成一道聲音流,或者施加于前額或舌頭上一系列的小幅震動。

一種名叫“大腦端口”(BrainPort)的郵票大小的設備,就是通過舌頭傳遞視覺信息的例子。該設備的運作原理是通過舌頭上的一小塊網格向舌頭傳送小幅電擊。盲人被試戴上附有小型攝像頭的墨鏡。攝像頭的像素轉換成電脈沖傳導到舌頭上,感覺起來有點麻酥酥的,類似碳酸飲料刺激舌頭的那種感覺。盲人可以熟練掌握“大腦端口”的用法,在障礙道路上穿行,甚至把球扔進籃筐。盲人運動員埃里克·魏恩邁爾(Erik Weihenmayer)使用“大腦端口”攀巖,他根據舌頭上的電脈沖信號,判斷峭壁和裂縫的位置。


如果用舌頭“看”聽起來有點瘋狂,那么你只要記住,“看”無非是電信號流入了你黑洞洞的頭骨里。這通常是通過視神經實現的,但要說信息不能靠其他神經來承載,顯然沒道理。感官替代表明,大腦可以利用任何形式的輸入數據,并想出辦法來理解它。

我的實驗室在進行一個建立平臺促成感官替代的項目。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設計了一種可穿戴技術,名叫“可變超感官傳感器”(Variable Extra-Sensory Transducer,簡稱VEST,也叫“背心”)?!氨承摹笨梢源┰谝路锩娑槐徊煊X,其上覆蓋有微小的振動電機。這些電機把數據轉換成動態振動模式,傳送給整個軀干。我們用“背心”帶給失聰人士聽力。

使用“背心”5天左右,天生失聰的人就能正確識別出口語詞匯了。雖然實驗仍處于初期階段,但我們預計,等穿上幾個月“背心”,用戶便會產生直接的感知體驗――基本上等同于“聽”。

人通過軀干上變化的振動模式變得逐漸能“聽”,這似乎有點奇怪。但正如牙科椅或舌端網格的例子,關鍵在于,只要能得到信息,大腦并不關心信息是怎么得到的。

人類需要AI,還是更需要自身AI化

用感官替代來避開失效感官系統的方式很棒,但除了替代之外,如果我們能運用這一技術來擴展人類標配的感官,那會是什么樣的呢?為此,我和我的學生目前正為人類增添新的感知能力,借此提升我們對世界的體驗。

想想看:互聯網上涌動著千萬億字節數量級的有趣數據,但如今,我們只能通過盯著手機或電腦屏幕來獲得這些數據信息。如果你能將數據實時接入身體,讓它們變成你對世界直接體驗的一部分,那會是何等情形?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感覺到數據,那會怎么樣?可以是氣象數據、股票交易數據、推特數據、飛機駕駛艙數據,也可以是工廠狀態數據――把這些全部編碼成大腦可以學習理解的振動語言。在開展日常任務的過程中,你能夠直接感知到100多千米外是不是在下雨,或者明天會不會下雪。又或者,你可以對股市情況培養起直覺,下意識地確認全球經濟動態。你還可以察覺到整個社交網絡范圍內的熱門內容趨勢,并借助這種方式進入群體的“意識”中。

雖然聽起來科幻味十足,但多虧了大腦提取信號模式的天賦(哪怕我們并未有意識嘗試),我們離這樣的未來并不太遠。這就是我們能理解復雜數據并將之納入對世界的感官體驗的奧妙所在。就像閱讀這一頁的文字一樣,吸收新數據會逐漸變得毫不費力。不過,和閱讀不一樣的是,新增的感知將成為吸收世界新信息的一條渠道,而且無須意識參與其中。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大腦整合數據類型的極限在哪里,又或者是否存在極限。但很明顯,人類不再只能困守著進化這一漫長的時間尺度,等著感官適應的到來。未來,我們會越來越多地自行設計對世界的感官門戶,把自己接入擴展的感官現實中。

我們怎樣感知世界,僅僅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我們怎樣與世界互動。能不能和修正感官自我一樣,借助大腦的靈活性來修正我們接觸世界的方式呢?

來看看簡·肖伊爾曼(Jan Scheuermann)吧。她患有一種名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罕見遺傳性疾病,連接大腦與肌肉的脊髓神經萎縮了。她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但動彈不得。她這樣形容:“我的大腦對胳膊說‘抬起來’,但胳膊說‘我聽不見你說什么’。”因為身體完全癱瘓,她成了參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一項新研究的理想人選。研究人員將兩條電極植入她的左側運動皮質,這是大腦信號向下傳到脊髓控制手臂肌肉之前的最后一站。研究人員檢測她皮質里的電活動,用計算機翻譯來理解她的意圖,然后用她大腦的輸出來控制一條全世界最先進的機械手臂。


肖伊爾曼希望動機械手臂的時候,只需要想就可以了。她動彈手臂時,愛對它說話:“抬起來。放下去,下去,下去。朝右,抓握,松開。”機械手臂便按她的吩咐行事。雖然肖伊爾曼把命令說出了聲,但其實并無必要。她的大腦和機械手臂之間有著直接的物理連接。簡報告說,她的大腦并未忘記怎樣動彈胳膊,哪怕它10年都沒讓胳膊動過?!熬拖耱T自行車一樣?!彼f。

肖伊爾曼熟練地指揮機械手臂,暗示了未來我們能利用技術提升并擴展自己的身體,我們不光可以替換肢體或器官,還可以改進它們:把它們從脆弱的人體結構升級成更耐用的材質。肖伊爾曼的機械臂只是未來仿生時代的最初跡象,等到了那個時代,我們將能控制比天生的皮膚、肌肉和骨頭更強壯、更持久的設備。別的不說,這將打開太空旅行的全新可能性。我們如今這孱弱的身體,想要探索太空,未免配置有些低。除了更換四肢,先進的腦機接口技術預示著更奇異的前景。想象一下,把你的肢體不斷擴展,直到變得面目全非。先從這個設想開始:如果你可以用大腦信號無線控制房間那頭的一臺機器,那會怎么樣?比如你一邊構思回復電子郵件,一邊用運動皮質操縱一臺腦控的真空吸塵器。這個概念乍聽起來不可行,但要記住,大腦十分擅長在后臺執行任務,不需要占用太多有意識頻段。你只要回想一下,一邊開車一邊跟乘客說話,同時旋轉著收音機頻道鈕,對你來說是多么輕而易舉。

只要有了合適的腦機接口和無線技術,便沒有任何理由說人不能通過思想遙控起重機或鏟車等重型機械,一如你能夠三心二意地彈著吉他或用鏟子挖土。感官反饋(比如視覺反饋,你看著機器怎樣運動;甚至是將數據反饋進你的軀體感覺皮質,你將感覺到機器怎樣運動)將提高你的此類能力??刂七@些機械肢體需要不斷練習,最初動作會有點笨拙,就如同嬰兒要張牙舞爪好幾個月才能學會怎樣精確地控制自己的胳膊和腿。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將成為你高效的額外肢體,它們通過液壓或其他原理運作,擁有非凡的力量。這些機器感覺起來會逐漸變得跟你天生的胳膊或腿一樣。它們無非是另一種肢體罷了,是我們自己的擴展延伸。

我們還不清楚,大腦能夠學習整合的信息種類是否存在理論上限。說不定,我們可以擁有想要的任何類型的實體身軀,以想要的方式與世界進行任何類型的互動。你的擴展肢體完全可以在地球對面完成任務,或到月球采礦,而與此同時你自己正在地球上吃三明治。

我們天生配備的身體,只是人類的起點。在遙遠的未來,我們不光能擴展自己的身體,還能擴展自我意識。隨著我們吸收新的感官體驗,控制新類型的肢體,我們作為個體的含義也將發生深刻變化:我們的“身體”決定了我們怎樣感受、怎樣思考,以及我們是什么人。如果這一標準版感知和標準版身體的限制被打破、擴展,我們就會成為不同的人。我們的曾曾曾曾孫一代人,說不定很難理解我們這一代人是怎么回事,什么東西對我們有著重要意義。在歷史的這一刻,我們與石器時代祖先的共同之處,說不定比我們與將來后代的共同之處更多。

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意識,有沒有意義

不是所有渴望延長生命的人都喜歡被冷凍保存的。有些人順著另一條思路在想: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提取存儲在大腦里的信息呢?不必讓死者復生,而是想辦法把數據直接讀取出來。畢竟,大腦繁雜的亞微觀結構包含著你所有的知識和記憶,難道它就不能被破譯嗎?

讓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非常強大的計算機來存儲一顆大腦的詳盡數據。幸運的是,當今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暗示這大有可能。此前20 年,計算機運算能力增長了1000多倍。計算機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而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當今時代的技術,允許我們存儲龐大得超乎想象的數據,進行海量的模擬運算。

鑒于我們的計算機有如此強大的運算潛力,也許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把人類大腦掃描復制到計算機的基體上去。這種可能性在理論上沒有任何障礙,不過,我們要從現實的角度去理解相關的挑戰。

一顆正常的大腦有60億~8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要建立近一萬條連接。它們的連接方式非常特殊,人人不同。你的經歷、你的記憶,所有讓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東西,通過神經細胞之間數千萬億條連接的獨特模式表現出來。這一模式,龐大得超過了我們能理解的范圍,可概括地稱為你的“連接體”。普林斯頓大學的承現峻(Sebastian Seung)博士正帶領團隊想要繪制這一連接體。


面對如此精細又復雜的系統,繪制出它的連接網絡是極其困難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承博士使用的是串行電子顯微鏡。他先用極為精準的刀片,將大腦組織切成一系列非常薄的切片(目前用的是老鼠的大腦,而非人的大腦)。每一切片又細分成更小的區域,再用功能極為強大的電子顯微鏡進行掃描。每次掃描的結果,就是所謂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它代表的是放大10萬倍的大腦局部。只有達到這么高的解析度,才有可能辨認出大腦的精細特征。


等這些切片都存入計算機后,更艱難的工作就開始了。人們每次在一個非常薄的切片上,描繪出其中細胞的邊界。這一描繪工作,傳統上由人工完成,但眼下越來越多地交給計算機算法。接著,把描繪好的圖像一個個地疊加起來,嘗試把橫跨多個切片的單個細胞恢復成三維尺度中的完整模樣。通過這種辛苦的方式,模型建立起來,揭示出哪個細胞跟哪個細胞相連。

如此錯綜復雜、交錯紐結的連接,來自邊長為幾十億分之一米、大約一個針尖大小的腦組織。不難看出,重建人類大腦所有連接的全貌這一任務為什么會如此艱巨,什么時候完成也沒有切實的指望。涉及的數據量異常龐大:光是存儲一顆人類大腦的高分辨率結構,就需要澤字節(zettabyte,1ZB=1000000000TB)的容量,其大小相當于此刻地球上的所有數字內容。


讓我們放眼遙遠的未來,想象有一天你的連接體被完整地掃描了出來。這些信息就足夠代表你了嗎?這張你所有大腦回路的快照,真的能夠擁有意識,尤其是你的意識嗎?恐怕不能。說到底,向我們表明哪些細胞連接在一起的回路圖,只是大腦運作魔法的一半而已。另一半是這些連接上發生的電化學活動。思想、感覺和意識的煉金術,來自大腦細胞每秒鐘所進行的千萬億次互動:化學物質的釋放,蛋白質形體的變化,電活動順著神經元的軸突一波波地傳導。

想想連接體有多龐大,再乘以每一條連接每一秒所進行的無數活動,你大概能明白問題是何等復雜了。有一點很遺憾:人類大腦是無法理解這么龐大復雜的系統的。但也有一點很幸運:我們的計算機運算力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直至最終能開啟一重可能的大門――對系統進行模擬。而接下來的挑戰不光是讀取數據,還要讓模擬系統運行起來。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就正在著手進行這樣的模擬。他們的目標是,到2023年拿出一套能夠模擬運行整個人腦的軟硬件基礎設備。該項目名為人類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任務,從世界各地的神經科學實驗室收集數據,這就包括個別細胞的數據(細胞的內容及結構),到連接體的數據,再到神經元群組大規?;顒幽J降男畔ⅰB?,各種實驗所得出的每一項新發現,都為這一巨幅的拼圖拼上了微小的一塊。人類腦計劃的目標是以真實的神經元結構和行為方式來實現大腦模擬。盡管這一目標雄心勃勃,歐盟也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但模擬人類大腦至今還遙不可及。眼下的目標只是建立大鼠的腦模擬。


映射并模擬完整的人類大腦,這段漫長的征途,我們才剛剛開始走,但從理論上看,并沒有達不到終點的理由。不過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大腦的模擬會有意識嗎?如果正確地捕獲細節并進行模擬,我們能夠得到一種有感知的生命嗎?它能思考嗎?它擁有自我意識嗎?

人類能否創造出新智能

一如計算機軟件能夠在不同的硬件上運行,意識的軟件也可能在其他平臺上運行。不妨想想以下這種可能性:如果生物神經元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相反,是神經元的溝通方式造就了一個人,那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這樣的前景,叫作“大腦的計算假說”(computational hypothesis of the brain)。該假說認為,神經元、突觸和其他生物物質并不是決定性成分:關鍵的是它們所執行的運算。可能大腦的實體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做的事


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從理論上講,你就可以在任何基板上運行大腦。只要運算按正確的方式推進,你所有的思想、情感和復雜活動就都能產生,成為新材料里復雜溝通的產物。就理論而言,你可以把細胞換成電路,把氧氣換成電:只要所有的要素和零件正確地連接互動,載體是什么不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也許能“運行”你的完整模擬,不需要生物大腦。按照大腦的計算假說,這樣的模擬真的可以就是你。

大腦的計算假說僅僅是個假說,我們還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畢竟,大腦神經系統里說不定有什么特殊的東西尚未被揭示,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只能堅守自己天生配備的生物身體了。但如果計算假說真的是正確的,那么思想就可以生活在計算機里了。

如果模擬思想真的是可行的,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復制傳統生物方式的思想嗎?我們有沒有可能去自己發明,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不同的智能呢?

計算機真的能思考嗎

人們付出了很長時間的努力,想要創造一臺能思考的機器。人工智能這條研究路線,至少在 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盡管最初的拓荒者心態樂觀,但事實證明,這個問題難得出人意料。盡管我們很快就能推出自動駕駛的汽車,計算機首次擊敗人類國際象棋大師距現在也有幾十年了,但制造出真正有感知的機器的目標尚未實現。我小時候以為,我們很快就能制造出能跟人類互動的機器人,照料我們,參與有意義的對話互動。可如今,我們距離這樣的結果還非常遙遠,這充分說明大腦功能之謎是多

么深奧,我們解碼大自然之母的秘密更是遙遙無期。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進行了創造人工智能的最新一次嘗試。他們制造出一種人形機器人,叫作 iCub,按照設計和工程學,它會像人類嬰兒那樣學習。傳統上,機器人要預先編程,掌握完成相關任務所需的知識。但如果機器人能發展出人類嬰兒那樣的學習方式――通過與世界互動,通過模仿榜樣來學習,那會是什么樣呢?畢竟,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不知道怎么說話,也不知道怎么走路,但他們有好奇心,他們關注,他們模仿。嬰兒把自己置身的世界視為教科書,通過模仿榜樣來學習。機器人不能也這

么做嗎?

iCub的個頭相當于兩歲的孩子。它有眼睛、耳朵和觸覺傳感器,讓它能跟世界互動,進行學習。

如果你給iCub展示一件新東西,并說出它的名稱,比如“這是一個紅色的球”,計算機程序會把物體的視覺形象跟口語標簽關聯起來。所以,下一次你再拿出紅色的球,并問:“這是什么?”它會回答:“這是一個紅色的球?!毖芯咳藛T的目標是,讓機器人在每一次互動當中逐漸積累知識,填充知識庫。通過在自己的內部代碼中進行調整和連接,它能夠發展出一套合適的反應技能。


iCub經常把事情搞錯。如果你展示好幾個物體,說出它們的名稱,再讓iCub逐一把名稱說出來,它會犯好幾次錯誤,并多次回答“我不知道”。這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這也表明建立智能到底有多困難。

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跟iCub互動,這是一個讓人印象很深的項目。但我在那里的時間越長,我就越是明顯地發現,這個項目并未帶來“思想”。盡管iCub有著一對大眼睛、友好的聲音和孩子般的動作,可它沒有感知。它靠一行行的代碼運行,而非思想。而且,哪怕我們仍然處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人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思考一個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問題:一行行的計算機代碼真的能思考嗎?iCub可以說出“紅色的球”,可它真的能夠理解紅色或者球形的概念嗎?計算機是只能按照程序來做事,還是真能擁有內部體驗呢?

計算機能夠通過編程獲得意識和思想嗎?20世紀80年代,哲學家約翰·瑟爾(John Searle)提出了一項思想實驗,準確地切中了這個問題的核心。他稱該思想實驗為“中文屋論證”(Chinese Room Argument)。

具體是這樣的:我被關在一個房間里,一個窄窄的投遞口里傳來給我的問題――它們全都是用中文寫的。我不會中文,我對紙上寫的是什么東西毫無頭緒。然而,在這個房間里,我擁有一座圖書館,它們包含了逐步的指示,告訴我該怎么處理這些符號。我觀察符號的組合,按照書上說的步驟,抄寫對應的中文符號作為回復。我把它們寫在紙條上,通過投遞口傳回去。

外面說中文的人收到我回復的信息,完全能夠理解信息的意思。在他看來,房間里的人完美地回答了他的問題,因此,很明顯,房間里的人肯定是懂中文的。當然,我欺騙了他,因為我只是按照一連串的指示在做,我根本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了足夠的時間、足夠龐大的指令集,我可以回答任何用中文對我提出的問題。但身為操作員的我,并不懂中文。我整天操縱符號,但我并不知道這些符號的意思。瑟爾認為,這正是計算機內部發生的情況。無論iCub一類的程序顯得多么聰明,都只是在按照指令集輸出答案,它操縱符號,卻并不真正理解這是在干什么。


搜索引擎也是如此。你向搜索引擎發送查詢請求,它并不理解你的問題,也不理解它自己給出的答案:它只是圍繞邏輯門里的0和1運作,最終返給你0和1構成的答案。還有“谷歌翻譯”,它是一款令人大開眼界的程序,我用斯瓦希里語說一句話,它能向我傳回匈牙利語的譯文,但這靠的全是算法。這無非是符號的操作,就像中文屋里的那個人一樣?!肮雀璺g”對句子完全不理解,對它來說,句子沒有任何意義。

中文屋論證思想實驗表明,我們開發了模擬人類智能的計算機,可它們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在說什么。它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具備意義。瑟爾用這一思想實驗指出,如果我們單純讓數字計算機去模擬人類大腦,關于人腦的有些事情會找不出解釋。沒有意義的符號和我們的意識體驗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

圍繞中文屋論證思想實驗如何闡釋,學界尚存在爭論,但不管怎么分析說明,這一思想實驗都暴露出,要想從物理零部件中制造出人類對世界的鮮活體驗,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也是一件無比神秘的事。每一次嘗試模擬或創造類人智能,我們都要面對神經科學上一個核心的未解之謎:數十億個簡單的大腦神經元,怎樣通過運作生成了“我存在”的豐富主觀體驗――疼痛的刺感、紅色的鮮艷、葡萄的味道?畢竟,大腦細胞也無非是細胞,它們按照局部規則執行基礎的操作。究其本身,它做不了太多事情。那么,這數十億個細胞累加起來怎么就變成了“我之為我”的主觀體驗了呢?

我們距“超人類”時代還有多遠

如果大腦的軟件才是思想的關鍵因素,而不是硬件細節,那么從理論上說,我們可以把自己從身體基板上轉移出去。有了足夠強大的電腦模擬大腦互動,我們就可以把自己上傳。我們可以運行自己的模擬系統,擺脫人類原本的生物性的神經系統,成為數字化的非生物存在。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飛躍,并把我們推入“超人類”的時代。

想象一下,把身體拋下,進入模擬世界,進入一種新的存在狀態,會是什么樣子呢?你的模擬存在里的生活說不定正如你所期望的那樣。程序員可以為你創造出任何虛擬世界,你能在虛擬的世界里飛翔,生活在水下,或是感受到另一個星球的微風拂面。我們可以按自己想要的速度,或快或慢地運行虛擬大腦,這樣,我們的意識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也可以把運算時間里的幾秒鐘變成數十億年的體驗。

上傳自己的技術障礙之一是,模擬大腦必須要有能力自我更改。我們不光需要零部件,還需要它們不斷進行的實際互動,例如,轉錄因子進入細胞核并形成基因表達的活動,突觸所在位置和強度的動態變化,等等。如果你的模擬體驗不能改變模擬大腦的結構,你就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也對時間的流逝沒有感知。在這種情況下,不朽又有什么意義呢?

如果事實證明上傳自己是可行的,那么就開啟了進入其他星系的可能性。我們的宇宙當中至少有1000億個其他星系,每個星系都包含著上千億顆恒星。我們已經辨識出了數千顆繞那些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其中一些行星的環境條件跟地球的很類似。棘手的地方是,以我們現在的血肉之軀是沒有辦法前往那些系外行星的,眼下沒有任何方法能讓我們在如此廣闊的空間中旅行。

然而,你可以暫停模擬系統,把它發射進太空,等1000年之后它到達某個星球時再重啟。那么,從你的意識中看,你先是在地球上,然后被發射進入太空,轉瞬就來到了一個新的星球。上傳就相當于實現了物理學上的夢想,找到了蟲洞,在主觀的一瞬間里,從宇宙的一個地方前往到達了另一個地方。

我們是否可以不靠大腦存在

未來歲月里,我們將發現人類大腦的更多內情,超出目前的理論框架的解釋范圍。但就眼下而言,我們周圍還到處都是謎團:許多謎團我們意識到了,許多謎團我們還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腦科學這一研究領域面對的是一片廣闊的未知水域。一如往常,科學里最重要的是開展實驗,評估結果。屆時,大自然母親會告訴我們哪些方法是死胡同,哪些方法能帶我們在理解人類意識藍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只有一件事能夠肯定:我們人類才剛剛開始發現某樣東西,但那到底是什么,我們還沒完全弄明白。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關頭,腦科學和技術正共同發展。這一交匯點上發生的情況,有望改變我們自身。

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人類一直生活在同樣的生命周期里:我們出生,控制自己脆弱的身體,享受有限的感官現實,接著死去??茖W可以為我們帶來工具,跳出這一演進程序。我們現在能夠破解自身的硬件,由此而來的結果是,我們不再需要保留大腦。我們能夠住到新型的感官現實和新型的身體里。最后,我們甚至能夠徹底拋棄自己的實體形態。

我們人類才剛剛發現了塑造自己命運的工具。 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取決于我們自己。

閱讀最新前沿科技趨勢報告,請訪問歐米伽研究所的“未來知識庫”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未來知識庫是“ 歐米伽 未來研究所”建立的在線知識庫平臺,收藏的資料范圍包括人工智能、腦科學、互聯網、超級智能,數智大腦、能源、軍事、經濟、人類風險等等領域的前沿進展與未來趨勢。目前擁有超過8000篇重要資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圍最新研究資料。 歡迎掃描二維碼或訪問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進入。

截止到3月31日 ”未來知識庫”精選的百部前沿科技趨勢報告

(加入未來知識庫,全部資料免費閱讀和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白百何傻眼了,自己老公“不要”的前妻,竟在張繼科手里閃閃發光

白百何傻眼了,自己老公“不要”的前妻,竟在張繼科手里閃閃發光

新語愛八卦
2025-07-24 17:38:40
馬斯克發文:特斯拉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懂車帝回應:未做過官方排名

馬斯克發文:特斯拉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懂車帝回應:未做過官方排名

紅星資本局
2025-07-25 18:48:24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峰?三年間去世3200多萬人,速度太快了

我國將迎來人口死亡高峰?三年間去世3200多萬人,速度太快了

星辰夜語
2025-07-11 12:44:08
善惡終有報!49歲趙薇近況曝光,事業沒了婚也離了,丑聞太惡劣

善惡終有報!49歲趙薇近況曝光,事業沒了婚也離了,丑聞太惡劣

阿腩講娛樂
2025-07-23 13:22:45
國家為何出手叫停外賣大戰,醒醒吧,他們的終極目標根本不是外賣

國家為何出手叫停外賣大戰,醒醒吧,他們的終極目標根本不是外賣

好賢觀史記
2025-07-24 14:10:30
女子稱在深圳一公司面試時遭毆打致腰椎骨折,警方:已對涉案人員采取強制措施

女子稱在深圳一公司面試時遭毆打致腰椎骨折,警方:已對涉案人員采取強制措施

極目新聞
2025-07-25 16:46:56
18歲男子多付車費索要無果自殺,家屬起訴司機!案件未宣判

18歲男子多付車費索要無果自殺,家屬起訴司機!案件未宣判

南方都市報
2025-07-25 19:55:06
“裙子”上面盡量少配緊身衣,瞧街拍博主這樣穿,洋氣遮肉顯瘦

“裙子”上面盡量少配緊身衣,瞧街拍博主這樣穿,洋氣遮肉顯瘦

何有強
2025-07-24 23:41:15
兒子高考712分,父親帶出國旅游在海關被攔,父親:我沒這個兒子

兒子高考712分,父親帶出國旅游在海關被攔,父親:我沒這個兒子

球場指揮家
2025-07-25 20:05:13
外媒:他信稱“要給洪森一個教訓”,洪森回應

外媒:他信稱“要給洪森一個教訓”,洪森回應

環球網資訊
2025-07-25 19:42:00
碎三觀!網傳昆山一50多歲阿姨用假項鏈誘導小伙,發生百余次關系

碎三觀!網傳昆山一50多歲阿姨用假項鏈誘導小伙,發生百余次關系

火山詩話
2025-07-25 07:19:19
馬斯克轉發,鴻蒙智行“不予置評”,懂車帝輔助駕駛測試“火”了!專家:當前的“智駕”均為輔助駕駛

馬斯克轉發,鴻蒙智行“不予置評”,懂車帝輔助駕駛測試“火”了!專家:當前的“智駕”均為輔助駕駛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25 17:02:01
一問到底丨確診超4000例,基孔肯雅熱啥來頭?總臺專訪中疾控專家

一問到底丨確診超4000例,基孔肯雅熱啥來頭?總臺專訪中疾控專家

環球網資訊
2025-07-25 22:21:31
四川機場公安通報:蔣某(男,40歲)因長時間聯系不上客人,致情緒急躁,駕車在停車場內繞行,未造成人員傷亡

四川機場公安通報:蔣某(男,40歲)因長時間聯系不上客人,致情緒急躁,駕車在停車場內繞行,未造成人員傷亡

揚子晚報
2025-07-24 20:47:28
給近兩年最好的10部犯罪劇排名:《掃毒風暴》第5,第1沒有爭議

給近兩年最好的10部犯罪劇排名:《掃毒風暴》第5,第1沒有爭議

坊聞本尊
2025-07-24 19:03:52
中國是如何識破雙面間諜斯諾登騙局的?

中國是如何識破雙面間諜斯諾登騙局的?

霹靂炮
2025-07-25 13:29:17
善惡終有報!家屬發聲,官方介入,昧下車費致人輕生司機腸子悔青

善惡終有報!家屬發聲,官方介入,昧下車費致人輕生司機腸子悔青

小丸子的娛樂圈
2025-07-25 17:10:00
震驚!境外論壇大量傳播中國女性視頻,還有偷拍丈母娘、前女友的

震驚!境外論壇大量傳播中國女性視頻,還有偷拍丈母娘、前女友的

烏娛子醬
2025-07-25 10:53:07
消失仨月全紅嬋回歸訓練被曝后,才知陳芋汐多狠,郭晶晶一語成讖

消失仨月全紅嬋回歸訓練被曝后,才知陳芋汐多狠,郭晶晶一語成讖

查爾菲的筆記
2025-07-24 19:43:56
懂車帝測試惹爭議,特斯拉成最大贏家,馬斯克發文:我們取得了最高成績

懂車帝測試惹爭議,特斯拉成最大贏家,馬斯克發文:我們取得了最高成績

三言科技
2025-07-25 06:48:07
2025-07-26 01:40:49
人工智能學家 incentive-icons
人工智能學家
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媒體
4046文章數 37238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科技要聞

36款熱門車高危智駕場景測試,“團滅”!

頭條要聞

8旬翁下葬前墓地被人埋死狗沿路埋鐵釘暗器 官方介入

頭條要聞

8旬翁下葬前墓地被人埋死狗沿路埋鐵釘暗器 官方介入

體育要聞

3年過去了,她還是歐洲杯上最酷的姐

娛樂要聞

汪蘇瀧不忍了 !張碧晨痛失《年輪》演唱權

財經要聞

劉煜輝:當下重要不是找確定性而是轉折點

汽車要聞

李斌一口氣講了近3個小時樂道L90 原因是為啥?

態度原創

藝術
房產
數碼
健康
旅游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房產要聞

分數線集體飆漲!海中867分!2025海南中招格局大變!

數碼要聞

谷歌Pixel Watch 4智能手表曝光:充電口更改,配色更多

呼吸科專家破解呼吸道九大謠言!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顺义区| 赣州市| 丹巴县| 上虞市| 贞丰县| 合山市| 克拉玛依市| 乌拉特后旗| 桃园县| 蛟河市| 津南区| 长顺县| 民乐县| 邯郸市| 金塔县| 利川市| 桂东县| 项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宁安市| 静海县| 灵山县| 商丘市| 常山县| 扎囊县| 沙坪坝区| 台山市| 牙克石市| 玛多县| 松桃| 成都市| 文安县| 玛沁县| 绥芬河市| 红桥区| 云霄县| 高雄市| 濉溪县| 兴安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