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
李靜,《慢聲慢讀》特約朗讀人,慢書房書友。
今天是慢聲慢讀第272期 喬納森·海特《焦慮的一代》
Recommendation
之前看到一個段子,說有一個人意外離世,遇見上帝。
上帝問他:你活著的時候,有沒有堅持最久的習慣?如果有,就讓你上天堂。
那個人回答:有,堅持每天刷手機……
其實這哪是段子,分明就是現實。
現在除了睡覺,大概沒有一個現代人能離開手機超過半天。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說,沒有一部連著網絡的手機,寸步難行,哪怕十幾分鐘不看屏幕,可能都會感到某種難以言狀卻又真實存在的焦慮。
這點我們中國人感觸最深,現在掃碼支付和掃碼點單讓我們的手機成了最得力的助手。
試想一下,現在忽然找不到手機,一下就焦慮了,“生存危機”的警報馬上被觸發,仿佛天要塌了。
其實也有很多人想過要逃避手機的或者想著可以少玩會手機,也有很多人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是最終堅持不過幾秒,還是拿起了手機,開始刷“如何逃離手機的控制”,于是就這樣又刷了好久,等到反應過來又重復這一流程。
成人尚且這樣,那么孩子呢?只會更嚴重。
世界在發生巨變,如《焦慮的一代》作者喬納森·海特說,一種“手機式童年”已經在本世紀蔓延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夠穩定夠和平,他們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手機癡迷癥”。
如何養育接下來的這一代孩子?Z世代(網絡用語,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經歷了初期的“手機式童年”,海特講的一些案例也來源于此,而2009年后出生的孩子,其童年則可能完全被手機浸泡。相比于成年人,他們甚至不知如此玩耍手機的影響,也不太會產生“想要逃避手機”的想法。
今天我們就從《焦慮的一代》選取一篇來看看,給我們這些放不下手機的父母提個建議,或許對教好下一代有所幫助。
作者
About the author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知名思想家、社會心理學家。1992年,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2012年被《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在TED大會上的演講點擊量超過900萬次,100多篇學術文章被引用近10萬次。已出版暢銷書《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