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上海舉辦的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談到電影行業利益分配格局。王長田認為,電影市場想良性發展,應該讓片方得到更多,而目前的票房分賬方式,他認為非常不合理。
“100塊錢,我們片方只能拿到三十八九塊錢,去掉發行宣發成本后,投資方和制作方拿到的大概在33%。100塊錢我們拿到33塊錢,怎么維持行業基本的投入?”
票房這塊蛋糕怎么分才合理,這事確實不好平衡,誰在中間拿了大頭,誰又在默默數錢,多年的行業成規想要打破談何容易。
票房分賬的第一步,國家先拿走8.3%,5%是電影專項基金,3.3%是營業稅。這筆錢跑不掉,甭管你是大片還是小成本,統統得交。
剩下的91.7%才是大家能分的。院線和影院拿了大頭,差不多57%,也就是說,100塊票房里,電影院先薅走50多塊。為啥院線拿這么多?因為人家提供了場地、設備、人工,電影再好,沒地方放也是白搭。
片方和發行方能拿的,大概就是剩下的43%左右。但這還沒完,發行方還得抽成,一般是5%到15%。
這次光線傳媒既是出品方又是發行方,所以它能從這43%里再拿一部分。最后落到制片方手里的,差不多就是33%到39%。這么算下來,光線說100塊拿33塊,確實沒瞎說。
但問題來了,這比例算低嗎?跟好萊塢比,咱們的片方分成確實不高。
好萊塢大片通常片方拿50%以上,有時候甚至能到60%。
為啥人家能拿這么多?因為他們的電影工業更成熟,片方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更強。咱們這邊,院線還是大爺,片方得看臉色。
光線傳媒覺得這方法不合理,主要是覺得風險全壓在片方身上。拍電影是個高風險行業,投幾個億進去,票房撲街了,虧的是片方。
院線呢?放啥電影都能賺錢,旱澇保收。這種分配模式,確實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片方賺不到錢,誰還愿意投錢拍好片子?
但話說回來,光線這次其實賺翻了。《哪吒2》票房破了150億,片方分賬少說50億。光線作為主投方,少說拿了20億。這還不算股價暴漲帶來的收益。所以王老板喊冤,多少有點凡爾賽。
真要調整分賬比例,也得先看看那些中小成本電影的片方咋活。大公司還能靠資本運作回血,小公司一部片子賠了,可能就直接關門大吉。
導演餃子這次也賺麻了。他不僅是導演,還是兩家出品公司的老板。
按照行業慣例,導演能從片方凈利潤里拿5%到10%。《哪吒2》凈利潤少說30億,餃子光分紅就能拿1.5億到3億。再加上他控股的公司分賬,總收入可能沖到10億。這可比那些流量明星實在多了,人家靠臉吃飯,餃子靠的是實打實的創作。
衍生品這塊,咱們和好萊塢差距還很大。《哪吒2》的周邊賣了幾百億,但跟迪士尼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人家《冰雪奇緣》一個IP,就能賣幾百億美元,咱們的衍生品開發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為啥?因為咱們的電影工業還沒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很多片子都是上映前才想起來做周邊,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自然不買賬。
王長田說電影行業對票房依賴太高,這話沒毛病。好萊塢大片票房收入只占30%左右,剩下的靠流媒體、衍生品、主題樂園。
咱們這邊,票房占了95%以上。這種單一的收入結構,確實抗風險能力差。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慢慢培養觀眾的消費習慣,完善產業鏈。
電影行業的分賬問題,本質上是個利益分配的問題。
院線覺得我提供了場地,就該拿大頭。片方覺得我承擔了風險,就該多分點。
這事兒沒有絕對的對錯,關鍵是怎么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能讓片方虧得不敢投錢,也不能讓院線賺不到錢關門大吉。
咱們的電影市場還在成長,分賬模式也在慢慢調整。也許再過幾年,隨著流媒體、衍生品這些渠道成熟了,片方的收入結構會更健康。到那時候,王長田可能就不會再抱怨100塊只拿33塊了。
電影是藝術,也是生意。如何在商業和創作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電影人都得面對的課題。票房分賬的爭議,不過是這個行業成長過程中的陣痛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