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平宏觀團隊
去年9月26日以來,一系列穩樓市政策出臺,主要是取消此前防過熱時期的限制性措施。
那么,全面取消限制性措施有用嗎?目前看,對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有部分效果,實現了以價換量,但從整體而言,房價仍處于下行通道,銷售自5月以來再度回落,大部分三四線城市有價無市。
說明后房地產時代,簡單取消限制性措施已經不能實現樓市企穩,目前核心制約因素是居民支付能力和預期,所以,需要新一輪大規模經濟刺激和住房保障銀行收儲之類的措施。
簡言之,當前樓市的政策應從被動放開轉向主動提振。
1 重大信號: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6月13日,國常會提出,“多管齊下穩定預期、激活需求、優化供給、化解風險,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6月12日,廣州發布《廣州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到:優化房地產政策,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價,降低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
廣州是一線放松力度最大的城市,限制性措施全面取消,但從效果看市場尚未企穩。從2024年9月廣州全面放開限購,11月開始陸續推出購房可落戶、全市范圍內“收儲”、取消普宅標準以及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到2025年6月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價,降低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
廣州之后,北上深取消限購是大勢所趨。房地產政策正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不用擔心取消限購引起市場過熱。
從去年“926”到今年4月降息,房地產政策持續加碼,核心城市以價換量,但大部分三四線樓市有價無市。
從當前房地產投資等指標看,房地產市場下滑顯著拖累經濟、消費、就業和地方財政。房地產是第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穩,則經濟穩。
當前樓市的政策應從被動放開轉向全面主動提振
當前三招可救地產:
1)組建5萬億以上的大型住房銀行收儲用于保障房,利率要低、期限要長、規模要大、分配要公平。同時,嚴控增量,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應停止新增用地出讓。
2)降低利率和稅費。持續降息,包括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配合降低相關稅費、中介費等,減少購房成本,減少購房者負擔。
3)全面取消限購,回歸市場化,釋放剛需和改善型需求,廣州已全面放開,后續其他一線城市也應該逐步全面放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對于生育家庭,給與住房生育補貼。
長期看,以“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房地產稅和租購并舉”為核心,可以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相信經過實質有力措施,房地產一定能避免硬著陸,實現軟著陸,為經濟復蘇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
2 重要事件:廣州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價,深圳上海擴大住房公積金適用范圍
6月12日,廣州發布《廣州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到:優化房地產政策,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價,降低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
廣州在2024年9月底就全面取消限購,成為一線城市中首個全面取消的城市,外地戶籍廣州購買住房不受限制。目前北上深還執行部分限購政策。另外,廣州取消限價政策此前并未發布正式文件,但是實際已在執行,開發商仍要向有關部門價格備案,但官方不再提供指導價。降低房貸首付比和利率方面,廣州目前首套及二套商貸首付比例均為15%,商貸首套利率普遍為3%,公積金利率為2.6%,已處于較低水平。
6月6日,深圳發布《深圳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到: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在本市范圍內購買住房符合條件的,可申請提取一次住房公積金用于支付購房首付款。
5月12日,上海發布《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住房公積金適用范圍,探索優化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落實靈活就業人員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實施辦法。
廣州在2024年8月就提出支持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購房首付款,深圳此次跟進,對剛需而言,可有效緩解首付款壓力,進一步降低購房門檻。北京、上海尚未明確支持,但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是大勢所趨。
總體看,一線城市政策放松,具有風向標意義,這是對中央精神的響應和貫徹,體現出當前鞏固樓市穩定態勢的必要性。預計北上深后續將根據形勢不斷加碼政策。
從去年“926”到今年4月降息,房地產政策持續加碼,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表現相對更佳,整體以價換量,但大部分三四線城市有價無市。5月,30城新房成交面積環比13.3%、同比-2.5%,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成交面積同比分別為20.5% 、-10.8%、-2.4%,其中,北上廣深新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為22.2%、15.5%、33.4%、3.5%。16城二手房成交面積環比-15.2%、同比-2.8%。其中,北京、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積環比分別為9.5%、 18.6% ,杭州、成都、蘇州二手房成交面積環比2.3%、-0.1%、3.9%,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表現優于次核心城市。
預計核心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價應該基本穩住了,低能級城市和遠郊區房價還在深度調整。
考慮到多數城市庫存去化周期仍處高位,居民購買力、信心不足,疊加政策邊際效應遞減,政策仍需繼續加碼。
3 預測:放開一線城市限購是大勢所趨
海外國家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長期向本國、全球買家開放,不限購也不限售,遵循市場化原則,通過價格和稅收調節。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發達國家的共同經驗,核心城市樓市不限購,遵循人口流動規律,有利于促進人才流動并提升城市競爭力。
在日本購房(包括東京),沒有身份限制,不限購,只要年滿18歲,有資金就能購買。外國人需要準備身份證、護照、個人信息公證書、印章、宣誓供述書。如果是全款買房,提供身份相關證明材料即可;如果是貸款,要有日本的長期簽證及工作納稅狀態。
在美國購房,同樣沒有身份限制,也不限購。聯邦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不需要綠卡、特殊類型的簽證,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國購買和擁有房產。如果是現金買主,需要準備有效護照和簽證、購房資金證明(國內銀行的存款證明)、美國當地銀行的賬戶;如果是貸款買主,還要準備工作證明、工作收入公證、自付款部分的資金證明。
對比海外,我國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購房政策則限制明顯較多。
全面放開一線城市限購的意義重大:
1)限購政策本是房地產市場過熱時期出臺的臨時性政策,如今抑制了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放開限購,意味著讓過緊的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市場狀況,接受供需調節,并非激起泡沫與過熱的“刺激性措施”。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后,通過征收房地產稅等稅收機制調控市場,同時能為地方財政增加穩定稅收來源,通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避免熱點城市房價暴漲,短期暫無此擔心。
2)放開一線城市限購,帶來積極的政策信號,可提振市場整體信心。化解房地產困境的關鍵在于需求端信心恢復,信心提振才能帶動銷售回暖。當前我國對住宅市場較冷、購買力較弱區域,包括一線城市的非核心區已經放松限購,但提振效果有限。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樓市,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聚集了相對旺盛的住宅購買力,放開限購,能夠滿足新市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
3)化解庫存,穩房價、穩市場、穩經濟。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房主導時代后面臨調整分化,要消化此前的高房價、高庫存、高杠桿。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事關經濟恢復、金融風險,房地產穩,則經濟穩。我國一線城市目前成交量價、庫存積壓情況存在壓力,但一線城市的住房潛在需求高,對于全國投資置業人群有較強吸引力,全面放開限購帶來銷售提振,有利于去庫存、穩房價、穩市場、恢復經濟。
4 提振樓市意義重大:最大的內需和民生,樓市企穩回升將帶動消費
樓市是最大的內需,股市樓市回升的財富效應將帶動消費。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聯系著上下游五十多個行業,房地產投資下行,影響著居民和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信心”問題等。
1)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24年房地產業增加值為8.5萬億元,占GDP的6.3%。自2003年以來,國務院18號文將房地產定位為支柱性產業。20年來,房地產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火車頭之一。從房地產業GDP增加值看,2000-2023年我國房地產業增加值由4849億元增加到8.5萬億元,房地產業占GDP比例由4.8%增加到6.3%,一般而言,在經濟中占比超5%的行業可以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2024年,受房地產行業下行周期、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影響,房地產行業占GDP比例下調至6.3%,是200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值,但依舊處于5%以上的支柱地位。
2)房地產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五分之一
從房地產開發投資看,受房地產周期調整影響,新開工持續低迷、房企拿地保持謹慎,202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0萬億元,同比下降10.6%,但仍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9.5%。房地產開發投資,是指房企本年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設、土地開發的投資額以及土地購置費等的投資,屬于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范疇,進而構成GDP固定資本形成,說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毫不為過。
1998年住房制度全面市場化以來,房地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2000-2024年間,房地產開發投資從4902億元到10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4%。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4.9%到19.5%,意味著每年全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中,1/5份額投入了房地產業。
3)房地產帶動幾十個上下游產業鏈產值
房地產通過投資、消費既直接帶動與住房有關的建材、家具、批發等制造業部門,也明顯帶動金融、商務服務等第三產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2020年投入產出表,我們估算出廣義的房地產業完全拉動上下游產業鏈GDP10.0萬億元、直接拉動上下游產業鏈GDP2.4萬億元。分行業看,貨幣金融、零售、鋼壓延、石膏水泥由廣義房地產行業拉動的GDP增加值居前列,分別為8107億元、4230億元、3527億元、2820億元。陶瓷制品、磚瓦等建材、石膏水泥由房地產完全拉動的GDP占該行業總GDP占比最高,高達51.2%、50.9%、47.1%。
4)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房地產相關收入約占26.3%
在土地財政制度設計中,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房地產的直接稅收及土地出讓收入貢獻可觀。2023年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專項稅合計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6.3%,地價占房價6成左右。
從宏觀層面看,2023年地方政府與房地產相關收入總額:7.7萬億,其中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5.8萬億,5個房地產特有稅種稅收合計1.9萬億。2012-2019年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專項稅合計占地方財政收入從27.1%升至35.6%,后降至2023年的26.3%。2023年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專項稅占商品房銷售額的65.6%。
從中觀城市看,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等11個城市進行房價構成核算。2023年,土地成本占房價的49.7%,稅收成本占15.9%,建安費用占比22.5%,企業毛收入為9.5%,土地成本加稅收成本占房價的6成左右。將2014-2023年房價增速對土地價格增速進行回歸之后發現,土地價格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房價提高0.2個百分點,且土地成本上漲對房價上漲解釋力很強。
5)房地產業直接解決我國實體經濟就業近1500萬
房地產業解決我國實體經濟大量就業,雖然近兩年房地產行業面臨重大調整,但物業從業人數逆勢增長,2023年我國房地產從業人數1440萬,相較2004年規模擴大三倍。2004-2023年我國房地產業從業人數由396萬增至1440萬,預估至2025年我國房地產從業人數將達1460萬。歷史上我國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根據我國最新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2023年房地產業從業人員中,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從業人員分別占59%、19%、13%、8%。我們預計2025年房地產業從業人員中,上述占比將調整為60%、18%、13%、9%。
房地產帶動上下游行業就業,房地產能夠帶動上下游多個行業平均8%的就業彈性變化。房地產業經濟增加值帶來的就業吸納能力明顯,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存在著很強的關聯關系。商品房兼具投資和消費屬性,產業鏈條長。房地產的完全消耗需求帶動了商業、建筑等后周期行業,同時也帶動了關聯產業吸納人員就業。根據2020年投入產出表,房地產帶動的就業彈性分別為:建筑業22.2%、租賃和商務服務9.6%、金融業4.3%、、制造業2.4%、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4%。
5 兩大關鍵制約因素:收入就業預期和房價預期
1)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居民就業收入預期不穩。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略超預期,但恢復基礎仍待穩定。2024年中國GDP實際增速5.0%,低于1978-2008年高速增長期的平均增速9.8%,但仍處于中高速增長區間。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為5.4%,較去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
居民對未來就業、收入預期存在不確定性。2025年4月,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對未來的收入、就業預期環比分別-2.6%、-1.1%,同比分別為-1.7%、-6.7%。因就業、收入預期處于波動,居民傾向減少投資、消費,增加存款、降低負債,從而選擇提前償還存量貸款。
2)資產價格下降預期尚未扭轉,居民企業資產負債表受損、支付能力減弱。我國住房資產占家庭資產比重較高,2023年中國家庭房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約60%,高于英國的50%、日本的38%、美國的28%、德國的25%。樓市近三年持續下滑,一二線城市房價平均跌幅約30%,遠郊區和三四線房價幾近腰斬。房價下跌一方面使得家庭資產面臨收縮困境,制約居民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買漲不買跌”的心態,當前需求大多處于觀望階段。
6 機會:中長期房地產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25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調研時定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房地產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充分肯定了房地產行業的市場潛力,以及對我國內需的帶動效應。
3月“好房子”首入政府工作報告,“好房子”建設將加速推進。《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2023年6月,住建部部長倪虹在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首次提出“好房子”概念。此后,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好房子”政策出臺。
當前,中國城鎮化率66.2%,加上改善型需求,房地產市場還有較大空間。我們連續6年在《中國住房存量報告》系列中跟蹤研究發現,綜合考慮城鎮化進程、改善性需求、城市更新等,中國房地產市場未來需求下降,但中長期仍有發展空間。根據我們的測算,2024-2030年,我國住房需求總量約65億平,年均新增住房需求約9.3億平/年,并不會大幅下跌至較低水平。
我們預計2024年,我國年新增城鎮居住需求約9.4億平,其中剛性需求3.4億平、改善性需求3.6億平、更新需求2.4億平;預計到2030年,我國住房需求緩慢下降至9.1億平方米,其中,剛性需求2.5億平、改善性需求3.7億平、更新需求2.9億平。從結構來看,2024-2030年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更新需求占比分別為29.0%、41.1%、29.8%,改善性需求成為我國住房市場最大的需求支撐。
7 三招可救地產:組建5萬億住房銀行、持續降息、全面放開限購
短期看,三招可救地產。
1)組建5萬億以上的大型住房銀行收儲,利率要低、期限要長、規模要大、分配要公平,收購開發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庫存,用于租賃房保障房。地方政府獲得商業銀行資金后支付給房企,緩解房企資金壓力。一舉多得,解決地方財政、開發商現金流、居民“爛尾樓”的問題,同時解決新市民的住房保障體系。央行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方向是對的,但3000億資金規模較少,1.5%的資金利率疊加配套融資和運維成本,總體成本較高,地方收購動力不足,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完善。
利率方面,當前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年利率1.5%,建議降至1.5%以下,讓國企收儲的收益能夠覆蓋成本;
期限方面,當前設立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期限1年,可展期4次,考慮到保障性住房項目期限長、回款期限長達15-30年,因此收儲相關資金期限要與項目回收期匹配;
規模方面,3000億元或是初步嘗試,政府收儲模式是解決房地產困境的有效路徑,未來需持續加碼,我們認為要將全國住房去化周期壓縮至18個月內,所需的資金總量要加碼至5萬億;
監管方面,收儲來的商品房定位為廉租房、保障房,要強化公平分配和兜底作用,保障住房困難家庭居住需求。(參考《關于組建住房銀行收儲的必要性》)
同時,嚴控增量,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應停止新增用地出讓。2024年自然資源部規定:各地方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應暫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讓。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在18個月(不含)-36個月之間的城市,要按照“盤活多少、供應多少”的原則,根據本年度內盤活的存量商品住宅用地面積(包括竣工和收回)動態確定其新出讓的商品住宅用地面積上限,政策需加碼。
2)降低利率和稅費,包括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配合降低相關稅費,減少購房成本,為居民減負,并通過降準等降低銀行負債成本。LPR下降、加點部分下降導致此前房貸利率與新增購房利率差距較大,隨著各城市相繼取消或下調房貸利率下限,疊加LPR下調,新增房貸利率步入“3時代”,新增貸款和存量貸款利率利差走闊,無形中增加了居民貸款壓力。為緩解銀行凈息差壓力,可以通過定向降準、繼續下調存款利率等方式進行配合。
調降方式,上一輪方式是變更合同條款,調降加點部分,本輪調降是否可跨行“轉按揭”等仍待具體方案出臺;
3)全面取消限購,回歸市場化,釋放剛需和改善型需求,二線城市已基本全面放開,一線城市可以像廣州一樣全面放開。廣州已經全面放開,后續深圳、上海可以全面放開限購,北京可以先放開五環外和大戶型的限購。以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房地產發展階段變了,應該盡快調整此前的收緊措施,防止資產負債表衰退。當前房地產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不用擔心取消限購引起市場過熱,當前正是放松限購的良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
長期看,以“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房地產稅和租購并舉”為核心,可以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