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彭興庭是經濟學與法學博士,高級證券分析師。在這本書中,彭興庭從文明史的高度,講述了資本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并提出了資本運行的三個關鍵詞:信任、邊際收益遞減、耗散結構。
一、資本的起點是信任
在采獵時代,人類過著“今日打獵今日吃”的生活,幾無資本積累。直到對未來的信任出現,人類才愿意推遲享受、播種未來。
資本,本質上是為資產增值而投入的資產。簡單說,資本就是一切可以創造資產的資產。無論是蘇美爾文明的春耕借貸,還是大航海時代的跨國投資,都依賴著對未來、契約與他者的信任。信任,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不確定性,使資本得以形成與擴張。
二、資本終將遭遇邊際收益遞減
資本追求永無止境的增長,但現實中,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個人投資,都會遇到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單位投入的回報率不斷下降,最終虧損。古羅馬帝國就是典型案例。
古羅馬早期靠農業和戰爭資本迅速擴張,但隨著征服貧瘠地區,維持成本暴增,財政崩潰,貨幣貶值,最終帝國覆滅。邊際遞減的背后,經常可以見到下面這三個推手:
1.政權腐敗與財政膨脹:加稅、濫發貨幣,壓垮民間經濟。
2.思想束縛:如中世紀歐洲重農抑商、唐朝“利出一孔”,限制了資本自由流動。
3.技術停滯: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創新乏力,失去新一輪增長機會。
可以說,資本的邊際遞減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整個經濟史。
三、耗散結構是打破詛咒的關鍵
耗散結構,來自物理學,指系統通過持續開放與外界交換能量和信息,維持有序狀態,避免自我熵增崩潰。
在經濟上,開放的政治體制、自由市場、活躍的公民社會,就是典型的耗散結構。古希臘民主、雅典海貿、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都是通過建立耗散結構實現資本復興的例子。但耗散結構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旦外部環境惡化、內部制度僵化、創新停滯,耗散結構也會崩塌,如古希臘的衰落、當代中美脫鉤下的挑戰。
未來,能持續打破邊際遞減的國家,必然是能持續形成創新資本的國家。靠政府扶持遠遠不夠,更需打造高效靈活的金融市場,讓資本快速流向科技創新前沿。
資本沒有永恒的安全區,只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耗散系統。要想突破資本邊際遞減的宿命,必須持續開放、持續創新、持續自我修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