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多寶佛塔維修過程中發現塔身佛龕的裝藏文物。同年11月,開展搶救性考古清理與文物保護。2020年,佛塔出土文物送北京做科技保護與修復。
2023年3月,這批文物入藏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后,隨即展開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工作。9月,《靈光獨耀——薊州多寶佛塔出土文物保護成果展》開展。為配合保護成果展,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了四場面對公眾的專題講座。
如今,《薊州多寶佛塔考古報告》出版。
這是一個完整的考古工作過程,充分體現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宗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展示利用、闡釋價值的工作理念。
作為天津佛教考古的第一部報告,《薊州多寶佛塔考古報告》為以后的天津佛教考古研究工作開辟了道路。這部考古報告在組織與研究考古材料上的一些方法可資學習借鑒。
章節邏輯關系清楚
薊州多寶佛塔為八角形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構成。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三層的南、西、北、東四面各有一個佛龕。第三層至第十三層的38個佛龕里發現了文物,每個佛龕包含的文物有所區別。該報告特別指出:“這種四面佛龕供奉造像的方式十分獨特,在明代佛教遺址中首次發現。”佛龕內的文物,即佛教文化所說的裝藏。多寶佛塔出土的裝藏文物,分為造像(佛教的、道教的)、佛造像附屬物(佛塔模型、佛龕、佛珠等)、 錢幣三類。各層佛龕的裝藏物品與安放方式,與以往考古發現的佛塔裝藏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因此,用什么方法講清楚這個塔的出土文物,成為寫好報告的關鍵。
薊州多寶佛塔遠眺
第一層南面臺基磚雕與石雕
考古材料組織方式獨特
報告將十三級密檐佛塔視為多層次堆積的遺址,佛塔的一層如同遺址的一層堆積,每層的四個佛龕相當位于同一層的遺跡單位。基于這種認識,報告按照塔身自下而上的層次編排節次,把塔身的一“層”設為第三章的一“節”。不難看出,這樣表述考古資料的方法是以考古層位學作為理論基礎。
第三章各節“以佛教‘繞塔’順序,按南、西、 北、東順時針方向安排各單位前后(四個佛龕的次序)。每個佛龕的介紹分為佛龕形制與包含物、龕內文物位置與保存狀況、佛龕內出土文物與裝藏情況三大部分”。報告說的“繞塔”是佛教的一種實踐方式,按照佛教傳統必須右繞佛塔,繞塔如同禮佛,右為佛像的右側,右繞就是面向佛塔順時針繞行。依據佛教實踐方式確定佛龕的次序,既符合佛教儀軌,又有助于認識佛塔裝藏的內涵。
第三章各節以佛龕為基本單位,詳細記錄了每個佛龕內文物的出土信息,以及組合關系、擺放位置。在一個佛龕內安放二尊以上造像,便構成一定的位置關系。佛龕內造像擺放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縱向擺放,構成前后關系,如第三層南龕內的三尊造像;另一種是橫向擺放,構成左右關系,如第十二層南龕的三尊造像。佛龕內的造像顯然不是隨意擺放的,一定位置關系應當表達了一定意義,需要重視起來加以研究。
第三層南面佛龕內出土造像
第十二層南面佛龕出土鎏金銅阿彌陀佛坐像組合
開辟后續研究道路
報告第四章是對出土文物的考古類型學、年代學研究。依據造像的形態特征,結合佛教文化傳統與道教文化傳統,對全部造像進行分類、定名。通過對比年代明確的出土與傳世造像,認為薊州多寶佛塔出土的大部分造像與明代晚期造像的特征吻合,只有少量明代早、中期特征的造像。佛塔出土銅錢與該塔石匾記載的啟建和竣工的時間高度吻合,佛龕內造像是佛塔建好后一次性供奉的,因此造像的制作年代均不晚于佛塔竣工時間(1652年)。
薊州多寶佛塔出土佛教造像
第三層南面佛龕內出土造像
鎏金銅九龍浴太子造像
第四章用“佛龕出土造像統計表”和佛龕各層“文物分布平面示意圖”,記錄了第三層至第十三層佛龕內佛教造像及附屬物、道教造像的空間分布情況,很方便研究單個佛龕內造像的組合關系,以及每層佛龕造像的組合關系。如果把塔身層次、佛龕位次、造像在龕內的具體位置與這兩種組合關系結合起來,就能夠對裝藏文物進行考古情境分析,進而探索佛塔裝藏的含義。
展示出土文物詳細
報告最大特點是記錄的考古現象尤為詳細。與江蘇蘇州瑞光塔、天津薊州獨樂寺塔、北京房山香光寺多寶佛塔、陜西涇陽崇文塔的裝藏等已經發表的佛塔考古資料進行比較,就能夠發現薊州多寶佛塔的許多不同之處。例如:薊州多寶佛塔裝藏只有造像及附屬物,沒有佛經和珍寶;按照塔層、佛龕順序擺放造像的方式十分獨特;佛龕內造像有的縱向排列,有的橫向排;道教造像只出現在第四層和第十三層;九龍浴太子造像放在第八層南龕,位置恰好是第三層至第十三層的中央;銅錢自下而上依朝代先后擺放,第五層南龕出土萬歷通寶和崇禎通寶,第七層南龕、西龕、北龕、東龕均出土崇禎通寶,第十二層西龕出土順治通寶,第十三層南龕出土順治通寶,銅錢用以表示時間順序。種種現象表明,薊州多寶佛塔裝藏不同于以往發現的佛塔裝藏,暗示其中可能蘊藏著某種特定含義。
薊州多寶佛塔出土文物
薊州多寶佛塔用造像講述歷史故事與弘揚佛法,以可視化的方式連接信仰與實踐,讓信眾能夠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佛教教義和傳統,同時也有助于佛教宇宙觀和價值觀的傳播。薊州多寶佛塔這種形式與內容的裝藏,在中國考古上第一次發現,非常難得,彌足珍貴。
通過考古手段和方法,在考古情境中獲得以物敘事的考古遺存及現象,揭示出元明清多元一體背景下,佛教與道教從爭斗到共生的歷史事實。多寶佛塔出土文物組合與分布,映射出明清時期僧人俗講與元代雜劇、明清章回小說雜糅的俗文學,使我們對中國北方地區明清時期民間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佛塔出土文物集中反映出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民間佛像造型藝術審美與工藝水準。其中,明代鎏金銅九龍浴太子像,將人物與建筑巧妙結合在一起,用以表現佛教中國本土化的傳說故事,是一件藝術價值極高的明代民間工藝品代表作。佛教造像是一種藝術表達,具有美學價值,它們反映了佛教信仰所賦予的審美觀念,同時也成為文化與歷史的一部分。
薊州多寶佛塔集西域、東土,藏傳、漢傳佛教造像與道教造像于一體,生動反映出中國北方地區明清時期多元文化融合與共生。佛塔出土文物實證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包容性,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以及思想道德精華的認識與理解。
本文由 楊爍 摘編自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著 《薊州多寶佛塔考古報告 》之陳雍《序——天津第一部佛教考古報告》 。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著
978-7-03-079585-4
定價:298.00元
薊州多寶佛塔,位于天津市薊州區盤山東麓,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2017年10月,偶然在八層密檐間的佛龕內發現鎏金銅質造像。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此塔的佛龕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出土造像、飾件、經卷等文物169件(套)。本書基于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對多寶佛塔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情況等進行介紹,客觀記錄多寶佛塔形制結構、佛龕及出土物情況,系統地梳理此批珍貴資料,概括總結出土文物的年代、題材、藝術風格。多寶佛塔佛龕文物是21世紀以來天津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體現出濃厚的地域藝術特征與文化特征,是天津地區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實證。本書可供考古學、歷史學等學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和廣大文物考古愛好者閱讀參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