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我也是第一次做人》這本書,便被其獨特書名吸引。“我也是第一次做人”,短短幾字,滿含對自我的體諒與接納,仿佛在輕聲訴說,人生之路,不必苛求完美,畢竟每個人都在摸索中前行。
梁實秋,這位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家,身兼散文家、翻譯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等多重身份,每一個身份背后,皆是他對文學與生活熾熱的愛。這本《我也是第一次做人》精選其 44 篇經典小品文,以 “人類觀察” 為主線,為我們徐徐展開一個豐富多彩的人性世界。從《錢》《窮》《胖》《懶》這些簡潔有力的一字標題開始,梁老用他那幽默詼諧又不失深刻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探尋人性的可愛、復雜與神奇。
在《錢》這篇文章中,梁老直言 “錢不嫌多,愈多愈好”,看似世俗的話語,卻一針見血地道出人們內心對財富的真實渴望。可他緊接著又說 “錢本身是有用的東西,無所謂俗”,瞬間讓我們對錢的本質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隨后,他提及 “顯宦的孫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兒子做了龜奴”,深刻揭示了錢財的聚散無常,讓人不禁感慨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其金錢觀也在不知不覺中展露無遺。
再看《懶》這一篇,梁實秋開篇便指出 “人沒有不懶的”,這一觀點瞬間讓無數與 “懶癌” 斗爭的人產生強烈共鳴。他說凡是安于懶惰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事邏輯:能推給別人做的事,何必自己動手?能拖到明天的事,何必今天做?但這樣做究竟對不對呢?隨后他給出辯證答案:偶然偷懶,并無大礙。世事變幻莫測,很多時候,懂得變通才能找到出路,在推拖過程中,形勢或許會發生變化,一些棘手難題說不定會迎刃而解。不過,他也犀利地指出,懶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最終往往丟三落四,陷入狼狽慌張的境地。
書中還處處彰顯著梁老對生活的熱愛。他描寫飲食的樂趣,那些文字仿佛有魔力,能讓讀者透過紙張品嘗到美味佳肴;他書寫生活中的瑣事,卻能從中挖掘出無盡的快樂。每一篇小品文,都宛如一幅生動鮮活的生活畫卷,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在頓悟中受益良多。書中文字簡潔流暢、旁征博引、內蘊豐盈,足見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幽默詼諧的語言背后,是梁實秋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關懷。他用文字告訴我們,生活中雖有煩惱和不如意,但只要以樂觀心態面對,就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這本書于我而言,是散文集,亦是生活指南。它讓我懂得,人生不必追求完美,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與自己和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內心感受,這本書則像一位智慧老友,提醒我們放慢腳步,用心感受生活點滴,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
《我也是第一次做人》能幫讀者終結內耗,給予我們直面生活的勇氣,讓我們在梁實秋的文字世界里,學會與自己和解,擁抱生活的不完美,以更加從容的姿態,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