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590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美國國務院加強留學生簽證審查
重點監控社交媒體言論,防范“敵意跡象”入境
【華盛頓報道】2025年6月,美國國務院一份最新發布的內部指導文件顯示,駐全球各地使領館的領事官員將對前往美國留學的簽證申請人展開更全面的社交媒體審查。
重點將放在識別那些可能對“美國人民、文化、政府、制度或建國價值持有敵意”的跡象上。
這項新規引發了國際教育界、移民法律專家和人權組織的廣泛關注。
社交媒體成為“審查戰場”
根據這份名為《簽證背景審查強化程序備忘錄(2025年版)》的文件,領事官員在處理F類和J類簽證申請時,必須全面審閱申請人在過去五年內使用過的社交媒體平臺,重點分析其言論、分享內容、點贊記錄,以及與政治、宗教、社會運動相關的互動歷史。
文件明確指出:“任何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對美國人民、文化、政府、制度或建國價值觀(如民主、自由、法治等)有敵意的跡象,均應被記錄在案,并視為潛在拒簽因素。”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自2020年首次要求申請人填寫社交媒體用戶名以來,審查力度最大的一次升級。
與以往的形式性檢查不同,如今領事官員被要求“積極查找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或社會秩序的思想跡象”,并將相關材料反饋至國土安全部和聯邦調查局進行交叉核查。
擔憂“顛覆性思想”滲透校園與社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務院官員表示,這項政策升級與近年來發生的一些“來美留學者參與極端活動”事件有關。
盡管具體案例尚未公開,但內部文件指出:“部分留學生在社交媒體上長期發布反美言論,入境后在校園內傳播極端意識形態,甚至與企圖破壞美國制度的境外團體建立聯系。”
文件提及的“敵意行為”包括但不限于:
散布或轉發詆毀美國政府的帖文;
在社交平臺公開支持暴力推翻民主制度的組織;
表示對“美國核心價值觀”的蔑視或否定;
美化恐怖主義、極權主義或其他反民主力量。
雖然國務院沒有公布確切的拒簽案例數量,但表示“過去數年間,已有數百例可疑個案被情報部門備案”。
人工+AI并用,聯合多機構交叉驗證
根據新規,簽證官可在社交媒體審查中使用由情報部門開發的AI工具進行初步掃描,并結合人工判斷進行定性分析。
AI系統可以快速識別關鍵詞、情緒傾向、社交網絡圖譜等,但最終決定權仍在領事官員手中。
此外,國務院將與國土安全部、聯邦調查局、教育部等建立數據共享機制,以實現對“高風險申請人”的實時跟蹤和信息互通。
邊界模糊,風險難控
移民法律專家指出,這項政策在操作上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與主觀性。
一位曾在美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則坦言:“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語言可能比較激烈或翻譯不當,但不代表我們想要推翻美國政府。”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溫特表示:“什么是‘敵意’并沒有統一標準,一位簽證官的政治傾向或文化背景可能會直接影響判斷結果。”
美國高等教育聯盟(ACE)也發表聲明稱,擔心此舉將進一步阻礙國際學生赴美留學的積極性,并對美國大學的全球競爭力造成長期影響。
聲明指出,國際學生不僅為美國帶來每年超過300億美元的經濟收入,更是美國高等教育多元與開放的象征。
在全球政治格局變動、信息戰愈演愈烈的時代,社交媒體的確已成為思想表達與意識形態交鋒的主戰場。而如何在國家安全與開放包容之間取得平衡,如何避免因政策擴大化誤傷普通青年,或將是美國在未來繼續面臨的艱難選擇。
這份由國務院發布的社交媒體審查指引,也許只是開始——但它對全球想赴美求學的年輕人而言,已經敲響了一記警鐘:在點擊“發表”之前,你的言論,可能已經決定了你能否進入美國的大門。
近期發表
匯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帶你深度游世界】
喜歡就點“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