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走廊里,經常能聽到家長焦急的詢問:"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崩潰,我們該怎么辦?"陳春蓮主任的診室里,15歲的初中生小宇正蜷縮在椅子上抽泣,而他的母親站在一旁手足無措。這樣的場景,陳主任幾乎每天都要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崩潰看似突然,實則是長期積壓的心理需求未被看見的結果。
陳春蓮主任指出,青春期是大腦前額葉發育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較弱,但感受卻異常敏銳。她曾接診過一位高二女生,因為一次月考失利就在教室當眾崩潰尖叫,事后卻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什么。"這不是簡單的任性,而是情緒調節系統暫時'死機'的表現。"陳主任解釋道。在鄭州科大醫院,這類情況會被納入"青少年情緒急救"干預計劃,重點不是制止情緒爆發,而是教會他們識別和疏導情緒的方法。
針對青少年心理特點,陳春蓮團隊開發了"情緒溫度計"技術。通過顏色卡片幫助孩子量化情緒強度,當達到"紅色警戒區"時啟動預設的冷靜方案——可能是聽特定音樂、擠壓減壓球,或是到安全角落深呼吸。16歲的患者小林在掌握這個方法后,終于不再用摔東西來表達憤怒,而是會指著紫色卡片說:"我現在需要冷靜十分鐘。"更關鍵的是教會家長"傾聽三原則":不打斷、不評判、不急給建議。
陳春蓮主任常說:"每個崩潰的瞬間,都是重建情緒調節能力的機會。"當學校、家庭和醫療機構形成支持網絡時,那些看似失控的情緒危機,反而能成為青少年心理成長的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