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近日,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在芝加哥隆重舉行。作為全球腫瘤領域規模最大、學術影響力最強的專業會議之一,ASCO年會歷來是全球前沿腫瘤研究成果的集中發布平臺。今年,中國創新藥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之一:共有73項來自中國學者的口頭報告被采納,其中11項為“最新突破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s)。而十年前的2015年,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僅有1項。十年之間,中國創新藥從“跟跑者”成長為“領跑者”,在全球腫瘤研究舞臺上實現了跨越式突破。
除了學術領域的飛躍,中國創新藥“出海”的商業化進程也在提速。據統計,自2021年以來,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80%,遠高于全球同期10%左右的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藥企參與的并購與授權交易金額高達369億美元,占同期全球總量(67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超越了2024年上半年的全年數據,顯示出強勁的出海勢能。
進入6月,利好消息仍不斷傳來:阿斯利康與石藥集團宣布達成總額53億美元的戰略合作;百時美施貴寶收購德國BioNTech的PD-L1/VEGF雙抗BNT327,潛在交易總額高達111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BNT327最初是由中國企業普米斯以不到21億美元的交易金額授權給BioNTech的,體現出中國企業在全球創新藥價值鏈中的關鍵地位不斷提升。
政策、資本與產業鏈的共同推動,也帶動了創新藥相關上市企業的資本市場表現。截至6月18日,中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指數(931409)年內累計上漲24.02%;恒生生物科技指數漲幅更高,達到52.67%。同時,在高盛近期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十巨頭”名單中,“醫藥一哥”恒瑞赫然在列,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創新藥企業在全球醫藥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東吳證券測算,2024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已接近55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至2027年,在持續增長的BD收入帶動下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到2030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包括院內外銷售、BD首付款與里程碑收入、銷售分成等)有望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較2024年增長近264%,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4.1%。
在產業格局持續深化的同時,新興力量也在加速崛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現有生物醫藥相關企業約4.56萬家,僅2025年前5個月就有1453家新注冊,同比增長27.57%。從行業分類看,超過56.22%的企業歸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地域分布看,企業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占比達45.46%,顯示出創新資源的聚集效應日益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層面也在加速優化政策環境。6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核心創新藥的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周期有望壓縮至30個工作日,這一舉措有望重塑中國創新藥研發節奏與生態。
不過,這一政策并非無條件“開綠燈”,而是對企業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墩髑笠庖姼濉诽貏e聚焦未被充分滿足的臨床需求領域,如兒童用藥與罕見病用藥。目前,全球已上市的800余種罕見病藥物中,僅約10%在中國獲批上市,存在較大的臨床空白。
此外,《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12周啟動”要求,是對企業臨床執行力的直接考驗。能否在三個月內完成機構協調、倫理審查、合同簽署及啟動培訓,將成為創新藥企業能否快速進入試驗階段的關鍵門檻。但這也為頭部CRO和具備高效運營能力的SMO企業帶來新的發展窗口。
總的來看,中國創新藥正處于從政策紅利、技術突破到商業化全球化全面提速的關鍵階段。在這一轉型浪潮中,既有頭部藥企的高歌猛進,也有新興企業的蓄勢待發。未來幾年,中國創新藥產業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邁向全球舞臺的核心競爭力行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