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困擾了中外無數哲學家、思想家幾千年的疑問。
人類社會經過千百年的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解決了生存問題,實現了物質自由,洞悉了自然的奧秘,還攻克了很多疾病難關。但是,如何讓人活得更有價值,使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這個千古難題并不因社會的發展迎刃而解。相反,研究表明,當下困擾人類的各種心理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來得突出,自殺率、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數量,在當今世界居高不下。
有時候,人們需要返璞歸真,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說出來你或許不信:在一窮二白的古代社會,在自我認知的領域,古人往往反倒能排除繁花似錦的表象干擾,在探尋生命本義的道路上,抱樸含真抑或去偽存真,一針見血地洞悉人生的真諦。
這是一塊清代的堂號匾額【三立堂】,牌匾木料顯得舊跡斑駁,但“三立堂”三個大字卻金色閃亮,仿佛在向世人敘說著人生智慧,閃耀著哲理的光芒。
何謂“三立”?我們通常講“三十而立”,大多數人以為三十歲成家立業,就算“而立”了——通俗地理解這大抵也是成立的;但孔子自述“三十而立”的時候,本義卻另有其他。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他這句話,是圍繞“三立”思想而說的。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人要想活得有價值,死后永垂不朽,載入史冊,途徑有三或同時做到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這就是古代“三立”思想的本意。前匾題詞,也是這個含義。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正式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決定一輩子做一個仁德之人——事實證明“仁”是孔子一生遵循的道德準則之首——這就是立德;他決定做一個成就非凡、足以影響天下的人——事實證明孔子做到了影響世界幾千年——這就是立功;他想要著書立說,創建不朽的思想理論體系——事實證明孔子成為了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子曰”理論成了千古學說——這就是立言!
可見,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是嚴格遵循“三立”標準的,這是他的本意。但后世經過引用和演繹,“三十而立”的標準逐漸降低,后來凡是三十歲達到心理成熟、有正當職業、有責任有擔當的門檻,甚至是成家立業,就算“三十而立”了。
其實也難怪原版的“三立”思想不適用于普通人,歸根結底,嚴格意義上,“三立”之說,它就不是為普通人準備的。在此我們回溯一下“三立”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549年,魯國大夫叔孫豹出訪晉國,晉大夫范宣子接待了他,二人有一番對話,探討一個哲學問題:人活一世,何為不朽?
范宣子說:我的祖上自堯舜禹時代以來,血脈傳承、有跡可循,經歷夏商周朝,直到今天有了我范氏一輩,這種傳承算不算不朽?
叔孫豹答:這當然不算了。世襲傳承也好、富貴傳家也罷,都屬于繁衍子孫的范疇,與不朽無關。真正的不朽,是某個人的道德、功績、思想(語錄),代代流傳,有口皆碑。
叔孫豹的原話是這么說的:“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說,我聽說,世上唯有三樣東西是不朽的:第一等是樹立德行,第二等是建功立業,第三等是著書立說。
由此可見,古代“三立”之說,是標準極高的。立德、立功、立言,但凡實現了其中的一項,就稱得上是人杰了;而同時實現以上三項的,無疑是偉人或圣人級別了,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
實際上,經古今文家總結,在中國古代社會,能同時做到“三立”的人,寥寥無幾,唯有春秋孔子和明代王陽明二人,全部達到。所以,孔子和王陽明是圣人。
孔子的“三立”成就,前文已述。這里談談王陽明的“三立”。
王陽明秉持“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修身悟道之美德,帶動提升了知識分子階層的道德水準,此為立德;王陽明主導平定了寧王叛亂,從大明朝廷的視角看無疑是功在千秋之舉,此為立功;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影響世界五百年,是為立言。
“三立”之說,看似宏大敘事,實則很接地氣,用大白話來說,無非是做人(德行)、做事(功業)、做學問(言論)。然而,這三件事看似簡單,但要達到不朽的境界,絕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窮盡一生的力氣,做好它們,并達到高度成就,才算達到“三立”標準。俗話說,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就是這么個道理。
在歷史的長河中,圣人不常有,但杰出的人甚至是偉大者,則比比皆是。換句話說,“三立”之中的立德、立功、立言,誰能做到一項或兩項,誰就能成為人杰或偉人。而符合“三立”之中單項標準的歷史人物,有著太多太多。
古畫中的舜帝形象
譬如,就立德而言,上古虞舜的孝感動天、春秋曾參(孔子學生)的孝親之德、戰國屈原的家國情懷、三國孔融的讓梨之禮、武圣關羽的義薄云天、孫策孫權的兄友弟恭、南宋文天祥的舍生取義等,他們的德行照亮了歷史長空,所以他們成了“立德”的歷史代言人,他們也成了永垂不朽的偉大人物。
又如,以立功論,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形象正面的軍事家、政治家,都以他們在江山社稷版圖上刻下的豐功偉績,成為不朽的歷史人杰。從商周姜太公、周公旦,到春秋伍子胥、范蠡,再到戰國蘇秦、楚漢項羽、西漢韓信、三國孔明、唐代魏征、宋朝岳飛、明代戚繼光、清朝左宗棠,等等等等,這樣的名字數也數不完,他們都因卓越的歷史功勛而被載入史冊,永垂不朽。
再如,因立言而不朽者,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更是星漢燦爛,俯拾皆是。先秦時代孔孟老莊學說紛繁、諸子百家書寫傳奇、秦漢儒術經典傳承、唐詩宋詞千古吟詠、宋明理學傳揚世界……在這些歷史學說、不朽篇章的背后,是浩如繁星難以計數的思想者、學術大家、和詩詞文家們,他們完成了“立言”的歷史使命,成為受人千年仰望的不朽人物。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慨嘆,古代“三立”思想,絕非空洞虛浮的文化口號,相反,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古人,在迷茫而宏大的歷史道路中,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探尋生命的意義,而奮發圖強、砥礪前行。對于今人,“三立”勵志精神,何嘗又不是我們的人生照明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