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主要指眼球內的晶狀體發生混濁,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今天普小妹將從發病機制、常見癥狀、高危人群、治療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白內障。
什么是白內障?
正常情況下,晶狀體是透明的,光線通過它聚焦在視網膜上,人們才能清晰視物。而白內障的發生,是由于晶狀體蛋白質變性,逐漸變得混濁,阻礙光線傳導,從而影響視力。
引起晶狀體混濁的原因多樣,常見因素包括: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加,晶狀體代謝功能下降,蛋白質逐漸變性,這是最常見的類型,稱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遺傳因素:先天性白內障可能與遺傳有關,部分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晶狀體就已混濁。
其他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長期紫外線照射、眼部外傷、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藥物等,也可能誘發白內障。
白內障的主要癥狀
視力下降:視物逐漸模糊,如同透過磨砂玻璃看東西,且視力下降多為漸進性,無明顯疼痛感。
視物重影:晶狀體混濁導致光線折射異常,看物體時可能出現重影。
對光線敏感:在強光下(如陽光下),視力反而更差,夜間開車時可能因對面車燈眩光而感到不適。
色覺改變:晶狀體混濁可能使顏色看起來偏黃、偏暗,色彩飽和度下降。
白內障的高危人群
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60 歲以上人群中白內障患病率顯著上升。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影響晶狀體代謝,增加白內障風險。
長期暴露于紫外線環境者:如戶外工作者,紫外線可能加速晶狀體老化。
有眼部外傷或手術史者:外傷可能直接損傷晶狀體,手術(如青光眼手術)也可能誘發白內障。
長期用藥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某些精神類藥物等,可能增加患病幾率。
如何診斷與治療白內障
診斷方法:眼科醫生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晶狀體混濁程度,結合視力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摘除混濁的晶狀體,并植入人工晶狀體。手術技術成熟,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短(約 10-20 分鐘),恢復快。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完全治愈白內障,部分眼藥水(如抗氧化劑)可能延緩其發展,但效果有限,最終仍需手術。
白內障預防措施
防曬:外出時佩戴防紫外線的太陽鏡,減少紫外線對晶狀體的損傷。
控制基礎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降低白內障發生風險。
合理用眼:避免長時間過度用眼,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尤其是老年人和高危人群。
健康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 C、E 和葉黃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