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佳怡)6月19日,上海銀行黨委書記顧建忠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普惠金融“永遠在路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他看來,近年來普惠金融的含“科”性越來越高,科創金融領域的“投早、投小、投硬”都與普惠金融有關。顧建忠把這稱作普惠金融“皇冠上的明珠”,并強調金融對這類企業的服務必須勇往直前。
“討論普惠金融,永遠有意義。”顧建忠說,過去二十年來,在國家層面政策的推動下,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力度之大、成效之好、結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融資貴仍然是擺在中小微企業面前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討論普惠金融的均衡性、及時性、可及性非常有意義。顧建忠說,所謂均衡性,簡而言之就是要滿足全部,在面上擴展。所謂可及性,即能夠滿足的盡量滿足,下沉觸達。他補充說道,可及性還要有度的把握,評價標準有兩點:合理的風險覆蓋、真實的融資需求。
顧建忠介紹,在數字化賦能的背景下,上海銀行通過“四個化”積極推進拓展普惠金融的新境界、新領域。一是抓好數字深度融合的場景化,好的普惠金融服務體驗是像呼吸一樣融入日常生活中。二是抓好基于數據驅動的生態化,持續構建產業鏈和生態圈,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三是抓好普惠金融服務的綜合化,簡單的單一信貸很容易陷入價格競爭,基于綜合化的服務才是普惠金融的應有之義。四是在推動數字化的同時加強人的能力專業化,數字化不能解決百分之百的問題,人的專業能力是數字化所不能替代的。“線上的東西是冷冰冰的,線下人的服務是充滿著溫暖和激情的。”他說。
顧建忠特別闡述了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緊密聯系。他說,銀行在服務科技金融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做“早、小、硬”,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其中很重要的是,要秉持長期主義和專業主義,做好“1234”。
顧建忠稱,所謂“1”,就是堅持一個情懷,必須牢固樹立發展科創金融,是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價值判斷,擁有超越利潤之上的更高價值追求,謀求長遠的戰略孵化。
所謂“2”,就是重塑兩個邏輯。顧建忠表示,一是重塑科創企業風險評價邏輯,從傳統的看抵押、看現金流、看資產等當下價值,轉變為看技術、看團隊、看科研創新、看市場前景的未來價值。二是重塑科創金融風險收益平衡邏輯,不以單筆業務回報衡量與企業的合作價值,而是從多維度考量整體收益。
所謂“3”,就是三個理念——科創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顧建忠說,“前”就是在介入時點上更加向前,“全”就是要在服務內容上更加全面,“先”就是要堅持體系先行、研究先行、能力先行。
所謂“4”,就是四梁八柱的配套體系,要做好組織、人才、產品、風控、資源等管理配套。這當中,顧建忠認為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的專業性,首先是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專營服務體系,其次是基于實踐的能力錘煉,最后是機制建設引導,包括提高創新容忍、做好盡職免責、弱化短期利潤、強化長期價值導向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