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地產營銷條線動蕩不止,人員流動率極高。房企不僅喜歡從營銷部開始裁員,還出現了頻繁裁撤營銷總的情況,甚至有項目從前期到持銷一共換了5任營銷總!
如此高頻得更換重要部門的高管,到底是戰略需要,還是花樣作死?換人真的包治百病嗎?今天明源君和大家一起嘮嘮,房企是怎么通過濫用營銷總,把項目和公司的聲譽作死的!
一個地產項目換5個營銷總
某省會城市一中等規模的房企,做了一個綜合體項目,期間換了5次營銷總,項目面世的過程跌宕起伏。
首先是跟了老板十幾年的A總,項目剛啟動就介入了。但因為守了很久尾盤沒去接觸市場,A總不僅沒了創新意識,產品觀念也有所滯后。于是很快就被公司調崗,把這位元老“請走”了。
隨后公司挖來了明星高管B總,Top50房企出身,2個當地標桿項目的背書,可謂履歷完美、光環加身。但公司很快發現,B總花錢大手大腳,而且做的成果都是“行貨”,不夠實際。
B總也苦于小公司難纏的潛規則、老板的霸道獨斷,頗有些水土不服,沒多久就離開了。公司和B總的“蜜月期”只維持了半年多,連項目定位都沒做完。
后來接替的C總看似比較低調,年薪要價也低,比請明星高管省不少錢。但他到崗后迅速做了兩件事:安排大批供應商入庫、清除異己。培養“親信”的同時,將“非嫡系”員工清了個干凈。
公司卻對此持縱容態度,覺得只要C總能成事,就不介意將灰色收入當成“禮物”補貼給他。然而C總在業務上并沒有取得多少進展,難賣的產品一直找不出解決方案。
后來HR還發現營銷部招人很困難,就在業內打聽了一圈,發現C總的口碑很差,候選人都不愿意入職。許多供應商也因為C總的工作指令混亂、合作態度蠻橫,而表示不再合作。
公司這才發現自己在供應商圈子和招聘市場中的聲譽,受到了大量的負面影響。C總“在位”一年,終于被干掉了,他帶進來的親信也都作鳥獸散。
項目進入最緊張的籌備階段時,公司終于找到了D總來救火。這位D總是個實在人,到崗后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重新診斷了項目定位和推廣方向,并利用媒體圈的人脈,幫助項目打響了名聲。頭部房企都在用的視頻營銷管理平臺,點擊了解
在D總的努力下,營銷工作終于走上正軌,這個命運多舛的項目也迎來了一期的熱銷。然而到了年底,公司承諾的激勵獎金包,卻遲遲不兌現。
D總和下屬們在半信半疑之間,又等待了半年多。一期已經基本售罄了,D總卻還沒拿到當初談好的獎金包。和老板多次對談被敷衍后,D總徹底失望,留下二期最難啃的骨頭甩手離去。
最后接替的冤大頭是E總,一來就要面對滿地的爛攤子。
首先是二期的定位工作陷入僵局。E總提報了好幾次方案,老板始終不接受客觀分析,堅持要反市場而行,也不再輕易信任營銷總。
其次是供應商的欠款問題。因為營銷總頻繁變動,導致賬款結算出現很多扯皮事件,供應商對這家房企的信任幾乎消耗殆盡,現在已經使喚不動了。
再者,原本維護得不錯的媒體關系,在D總離職后也逐漸開始崩壞。項目的負面新聞多了起來,還引起了幾波客戶退房潮,營銷部每天都疲于招架。
經歷了5任營銷總后,無論是項目還是公司的聲譽,都已經跌至低谷。E總想要修復這一切著實困難,而且還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又會被換掉……
營銷總換得太頻
帶不來業績,反而會留下一地雞毛
正常的管理層更替,也許是出于戰略需要或個人選擇。但更換頻率高得不合理的時候,再外行的人都會認為,這是房企內部出現了大問題。
事情干不成就換人,很方便但卻很懶惰,也不利于企業進行自我審視和進步。相反還會埋下許多后患,遲早讓房企招架不住。
一、越專制的公司,越喜歡換人
首先為什么有些房企酷愛換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老板的專制。
如果營銷總秉著對專業、對結果負責的態度,堅持勸諫,希望改變高層的不利決策。那么專制的老板很容易認為:這個人水平不行、眼界不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于是開始換人,換到自己滿意為止。
這類一言堂型的公司,決策通常是獨斷專行、不尊重專業的。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下,營銷總遲早會失去工作方向,淪為只會配合的工具人。保住職位可以,但實現專業價值就不用想了。
二、不穩定的雇傭關系中,職業經理人傾向于賺快錢
如果處在一段預期不穩定的雇傭關系里,一些職業經理人會傾向于去賺快錢,而不去對公司的發展負責。
新來的營銷總一旦得知房企喜歡搞“換血”,自然會忌憚公司,極度缺乏安全感。因此很容易打“賺快錢”的算盤,尋思怎么迅速在崗位上斂財,而不是把項目做好、團隊管好。 那么營銷總做出的行為就可能會損害公司利益,比如無節制使用渠道分銷等等。
三、營銷總換得太勤,供應商管理容易出亂子
營銷口的供應商大大小小名目繁多,需要對接和維護各種服務單位。如果營銷總更換太頻繁,下達的指令總是更改,會導致乙方經常摸不著頭腦、做無用功。
這必定拉低乙方的服務效率和質量,也會引起合作伙伴的不滿,破壞雙方長遠的合作關系。
更有甚者,接替前任的營銷總有可能不認之前的賬。要么無理由地更換供應商,要么就是在結算上為難乙方。
這會直接損害到房企的聲譽,一旦供應商紛紛拒絕配合工作,項目將舉步維艱。有些單位甚至會散播關于項目的負面評論,影響很惡劣。
四、領導更替常伴隨派系之爭,造成人才流失、軍心渙散
有些職業經理人喜歡剛到崗就培養一批親信。通過下屬的贊美與服從,來制造自己能力出眾的假象,這有利于在新東家快速站穩腳跟。
所以每當新官初上任時,也就意味著下面的團隊要發生“地震”,老員工通常會面臨不分能力高低的“清掃行動”。
長此以往,部門內的官僚風氣將越來越盛。偽人才滿腦子保職位、跪舔領導;有能力的真人才卻被斗下馬來,惺惺離職,形成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員工流動性大也會導致軍心不穩,沒人想踏實地工作,只想著怎么站好隊、抱好大腿,最好能賺點快錢就走。
最終好好的一個營銷部,被搞得烏煙瘴氣、各懷鬼胎。不僅沒有凝聚力、戰斗力,而且一旦遇到棘手的問題,就大難臨頭各自飛,對公司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五、項目策略頻繁變動,只會損害市場形象
新到崗的營銷總,首先要對項目的現行策略進行診斷。而很多新上任高管腦袋里想的是,如果不對前期的策略做出顛覆,怎么凸顯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魄力?
于是隨著營銷總的快速撤換,項目的策略方針也不斷改變。有些策略甚至還未見到成效,就被撤回了。這種缺乏延續性、系統性的做法,很容易把條件不錯的項目搞得不溫不火。
朝令夕改不僅不利于團隊去貫徹執行,還會損害項目的聲譽。客戶和媒體自然會起疑,認為這個項目的內部管理一直在出問題,任何承諾、優惠政策都不可靠。
一旦給市場樹立了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印象,要再扭轉是極其困難的。到那個時候營銷總大不了一紙辭呈走人,惡果就只能房企自己吃了。抖音轉化效果一清二楚,點擊了解視頻營銷助手
把好營銷總這一關
房企要做好6個覺悟
房企想要把好營銷總這個重要關口,找到靠譜的管理人員,應該做的不是頻繁換人,而是爭取一次就選對人。
想要一個真正的人才發揮作用,還需要房企在內部制度、管理作風上做好準備。都換了5個營銷總了,項目還是做不好、部門還是管不好,那房企其實也要反省一下自己。
一、招聘關必須把好,避開“口碑黑洞”
招一個靠譜營銷總,在招聘階段就應該仔細甄別、謹慎背調。除了過往的供職企業以外,還可以在乙方營銷圈、供應商圈子里打聽一下。如果候選人業界口碑非常差,還傳聞有過不良行為,那堅決不能要。
房企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以為,只要營銷總把事情干好,其他的就不重要。人品和業界口碑,會影響到未來部門的招聘、供應商管理、媒體關系維護等多個關鍵方面。
一旦招了個“口碑黑洞”進來,就可能導致團隊一直招不到人、供應商合作意愿降低、企業和項目負面評論增加、部門內部管理混亂等諸多棘手問題。到那時候,就不是簡單開除能夠解決的了。
二、別迷信名企光環,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中小房企老板對帶著名企光環的營銷總,有一種近乎迷信的向往。但他們未必會適應中小房企的管理風格,操盤經驗也不一定和項目匹配。
像前文所說的,來自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反而可能水土不服。更別說許多光環之下的職業經理人,其實很多是靠行情飛起來的,未必有真材實料。
相比之下,與崗位匹配度高的人才,更有機會和公司愉快合作,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揮空間。
三、業績指標要講求實際,并給予充分的檢驗周期
一些急功近利的房企,給營銷部下業務指標都是獅子大開口,根本完不成。
如果營銷總費盡心思勸說,老板還是聽不進去,那他們可能會直接放棄這個不現實的目標,轉而尋求快速斂財。反正業績完不成,獎金也拿不到了,不如就用其他的手段抓緊賺錢。
這也是房企很容易被自己反噬的環節。而理性的做法是尊重市場,定一個稍有難度的業績指標,同時給到對應的激勵措施。讓營銷總知道沖一把是有機會的,獎金還是能拿到的,沒有必要去搞歪心思。
同時要給予足夠的檢驗周期。基于項目利益、管理穩定性的考慮,營銷總至少要把營銷籌備期到持銷期這一段時間做滿,房企才能考慮是否更換。否則牽一發動全身,市場風險比較大。
四、承諾的激勵不兌現,營銷總換一個走一個
營銷部作為一線業務團隊,無論是老總、策劃還是銷售,大多都是沖著項目獎金、傭金來的。想要穩住軍心,房企必須要學會及時兌現承諾,讓團隊出門能打仗、回營能開鍋。
如果承諾好的激勵措施,到項目賣完了都在拖延不兌現,那這樣缺乏契約精神的企業是不可能留住人的,換再多營銷總最后都會走。
五、老板要有胸懷,懂得放權、給予籌碼
既然花大精力招來了高管,那就應該讓其發揮應有的專業能力和管理才能。如果老板很專制,剝奪了營銷總大部分的業務決策權,那就等于是花一大筆錢買了一個花瓶,公司其實是很吃虧的。
房企要學會放權,并給予營銷總足夠的資源支持,讓他們能夠果斷做出決策,并擁有管理下屬的籌碼。
比如公司可以給予營銷總一定的權限,讓他們在許可范圍內給下屬提薪、晉升或發放獎勵。這有助于新上任的營銷總快速服眾、站穩腳跟。
如果沒有這些管理籌碼,下屬發現從領導手里得不到任何好處,那團隊的凝聚力、工作積極性都會下降,老總的位置自然也坐不穩。
六、建立完善透明的制度,去除暗箱操作空間
如果老板實在是疑心太重,不肯信任營銷總,那么也應該通過制度的完善來制衡,而不是針對營銷總個人去嚴防死守。
比如招采、定標等比較敏感的環節,可以設立更嚴密的招采制度,讓成本部、采購部、品牌部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互相監督。
也可以把入圍和定標規則做得再細一些,比如實名制推薦、限量推薦、限額推薦等,最大限度地去除暗箱操作的空間,用制度來防范和杜絕不良行為。
結語
一個項目能換5個營銷總,這顯然不可能全是個人的原因,房企自身的管理漏洞也無處不在。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房企頻繁更替高管的“懶政”舉動,對企業和人才都沒有益處。
但明源君認為,這也許是一個行業泡沫出清的過程。如果用人單位和人才都能加強自己的甄別能力,提高互相匹配的效率,讓差的公司無人可招、差的高管無處可去,那營銷人的職業環境,說不定會變得更好。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