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術視力已經很清晰了,復查真的有必要嗎?”這是許多近視手術患者的共同疑問。然而,35歲的魏女士卻用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17年前她通過激光手術摘鏡,但因術后忽視用眼健康導致視力回退,最終通過二次手術(ICL晶體植入)重獲清晰視力。對此,湖北普瑞眼科醫院院長沈政偉教授強調:“近視手術是矯正而非治愈,術后復查與科學用眼是長久清晰視力的關鍵。”
一、術后復查:從“短期矯正”到“終身護航”的橋梁
近視手術通過調整角膜或植入晶體改變光線折射路徑,但眼軸長度和眼球結構并未改變。術后角膜修復、淚膜穩定性、屈光狀態等均需動態監測。沈政偉教授指出:“復查不僅是觀察手術效果,更是構建‘終身視力管理’體系的核心環節。”
1. 追蹤手術效果,及時干預異常
術后視力恢復并非一蹴而就。角膜水腫、干眼、眩光等短期反應可能影響早期視覺質量。通過術后1天、1周、1月、3月、半年、1年的定期復查,醫生可評估角膜愈合進度、淚膜功能及視力穩定性,并針對性調整用藥或護理方案。例如,術后干眼需通過人工淚液和生物力學監測干預,避免發展為慢性癥狀。
2. 嚴防并發癥,筑牢安全防線
盡管現代技術將感染、角膜炎等風險降至0.1%以下,但個體差異仍可能導致異常。沈政偉教授團隊首創的“五維安全體系”中,術后復查承擔“動態監測”職能,通過裂隙燈檢查、眼壓測量、高階像差分析等手段,可早期發現并處理眩光、重影等問題。數據顯示,約92.3%的術后并發癥通過復查被及時控制。
3. 個性化調整,應對視力波動
部分患者術后因用眼過度或體質差異出現視力回退。沈政偉教授團隊通過“終身護航計劃”,為患者建立屈光生物力學數據庫,動態跟蹤角膜形態變化。若發現異常波動(如每年近視增長>50度),可結合二次增效手術或護眼訓練干預,避免不可逆損傷。
二、科學復查:時間節點與核心項目
沈政偉教授建議遵循以下復查時間表:
術后1天:檢查裸眼視力、角膜水腫及切口愈合情況;
術后1周:評估淚膜穩定性,調整人工淚液使用頻率;
術后1月:排查早期干眼、眩光,監測高階像差;
術后半年:綜合評估角膜生物力學穩定性,制定長期護眼計劃;
術后每年:跟蹤眼底健康,篩查老花、白內障等年齡相關病變。
三、忽視復查的風險:從案例看后果**
2023年數據顯示,約70%的術后視力回退案例源于患者未遵醫囑復查。例如:
案例1:程序員張先生術后3月未復查,因長期熬夜導致干眼加重,視力波動至0.8;
案例2:學生李女士術后1年忽視復查,近視度數反彈200度,需二次手術矯正。
四、普瑞眼科的“雙重保障”
湖北普瑞眼科依托沈政偉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推出“3+1護眼方案”與“終身健康檔案”服務,覆蓋從術前檢查到術后管理的全周期:
AI智能提醒:通過小程序推送用藥時間、復查節點;
免費復查權益:術后1年內享6次高階像差檢測;
應急保障:符合指征的二次手術減免50%費用。
近視手術是清晰視界的起點,而非終點。沈政偉教授提醒:“術后科學復查與健康用眼,是抵御視力回退的‘雙保險’。”即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湖北普瑞眼科為術后患者提供免費復查卡及干眼護理包,助您守護每一寸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