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最近翻到了一篇朱镕基之子朱云來2017年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名稱叫做《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之路》,里面提到了房地產“過剩非常嚴重”等問題,對農村的土地流轉問題也有所見解。
演講中,他拋出一個核心命題:“技術乘數效應”。這一概念不僅揭示了近代中國從巔峰跌落谷底的深層原因,更指明了未來發展的破局方向——它如同一把鑰匙,解開了經濟轉型的復雜鎖鏈。
從冷兵器到芯片:一場千年未有的力量重構
回望歷史,技術乘數效應曾以最殘酷的方式重塑全球格局。農耕文明巔峰時期的中國,憑借廣闊的平原與高效農業,長期占據全球1/4的經濟體量。
但當工業革命的“步槍”對上冷兵器的“大刀”,技術乘數將力量對比徹底顛覆:“1桿步槍的戰斗力等于100把大刀,1千萬工業人口的實際效能遠超4億農業人口”。
這種指數級差距,直接導致中國從世界第一跌落至積貧積弱。
而今,這一效應仍在持續發酵。中國雖通過工業化實現復興,但核心技術乘數仍落后于發達國家。
以芯片產業為例,全球頂尖制程技術賦予單顆芯片百倍于傳統產品的算力,而我們在這一領域的追趕,本質是技術乘數從0.7向1的艱難攀升。
朱云來直言:“若對手的技術乘數從1躍升至2,我們即便達到1.5,仍可能重陷被動。”
債務驅動模式的極限:當鋼筋水泥難抵數字洪流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本質是技術乘數不足的集中爆發。
過去三十年,中國通過“債務—投資”模式狂飆突進:建筑總規模與債務規模同步膨脹至GDP的200%,催生出12億噸鋼鐵產能(實際需求僅8億噸)和人均30㎡的房產過剩。
這種以量取勝的路徑,在技術乘數停滯時必然遭遇瓶頸——2016年資產收益率已從9%降至2%,資產周轉率腰斬至30%。
反觀消費端,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不足50%(G7國家普遍60%-70%),直接壓制了需求升級。
當70%的消費仍集中在衣食住行基礎層面,服務消費占比僅46.1%,這種結構性失衡暴露出技術乘數在民生領域的缺失。正如演講所述:“消費只占GDP的1/3,而50%的產出被用于低效投資。”
技術乘數的三維突圍:制度、產業與人的共振
破解困局需要構建技術乘數的立體生態:
1. 制度乘數:讓市場穿透行政壁壘
演講尖銳指出“統一GDP考核導致邊緣地區盲目工業化”。黑龍江的石油資源、西北的光伏潛力、西南的生態價值,本應通過差異化技術路徑釋放乘數效應,卻被簡單復制東部模式所扼殺。
打破這一困局,需要建立“技術適配性評估體系”,例如將清潔能源轉化效率、數字基建覆蓋率等納入政績考核,使制度本身成為技術擴散的加速器。
2. 產業乘數:從規模紅利到精度革命
中國制造正經歷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工場”的蛻變。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電池能量密度每提升10%,續航焦慮就能下降30%,這種非線性突破正是技術乘數的典型表現。
但如演講警示:“鋼產量8億噸卻規劃12億噸產能”的粗放思維必須轉向——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每萬名工人保有量僅187臺(韓國為855臺),精度差距暴露無遺。
未來的產業升級,需要更多類似北斗導航厘米級定位、量子計算億倍速突破的“精度躍遷”。
3. 人力乘數:14億大腦的激活方程式
中國工程師紅利尚未完全轉化為創新紅利。教育體系亟待從“標準化生產”轉向“創造力孵化”。參考德國雙元制教育,將企業研發需求嵌入高校課程;借鑒以色列“失敗基金”模式,寬容創新試錯。
當微觀個體的知識乘數被激活,才能實現如演講強調的“70%技術乘數追趕”——這意味著14億人口的創新潛能釋放,將重構全球技術版圖。
未來戰場:技術乘數的空間維度重構
“一帶一路”戰略為技術乘數提供了新的試驗場。沿線國家2.3倍于中國的人口、4.4倍的土地面積,構成技術擴散的超級容器。
在這里,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可助力中亞光伏開發,5G標準能重塑東南亞數字基建,高鐵經驗可再造歐亞大陸物流網絡。
這種技術外溢不是簡單輸出,而是通過本地化適配形成“乘數裂變”——就像移動支付在非洲的跨越式發展,創造出比原生市場更大的價值空間。
站在新常態的門檻上,技術乘數效應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關乎國運的生存法則。從冷兵器時代的教訓到芯片戰爭的現實,從債務迷局到創新破壁,中國經濟的每一次躍升,都取決于能否將技術乘數從追趕變量轉化為引領常量。
正如朱云來所言:“立國之本在科技,強國之基在人才。”當制度、產業與人力的三重乘數形成共振,中國經濟的第二增長曲線必將破繭而出。
歷史的鐘擺從未停歇,技術乘數的競賽永無終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需要的不是彎道超車,而是另辟賽道——用自主創新的指數級突破,重寫全球技術冪律分布。
這或許就是新常態最深層的含義:不是被動適應變化,而是主動創造變革的“新常數”。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趕緊關注視頻號@一刻talks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