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呂梁正元創傷外科醫院通過正式發布關停公告。
作者|黃雨薇
來源|看醫界
據《呂梁日報》報道,6月17日,呂梁正元創傷外科醫院通過正式發布關停公告。公告稱,因“自身發展困境和后期規范投入資金不足”,經主管部門批準,醫院決定于2025年7月30日起正式停止運營,并依法辦理注銷登記手續。
《公告》還明確了債權債務申報事項:相關債權人及債務人需自公告發布之日起30日內,向醫院清算組申報債權債務。此外,關于資產處置部分,醫院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其注銷后剩余資產將按照相關規定,專門用于公益事業,不得私自分配。
公開資料顯示,呂梁正元創傷外科醫院成立于2015年,是一所以創傷急救、骨科、顯微外科為技術特色優勢的二級專科醫院。醫院面積達2400平方米,第一期設置床位45張。設置有創傷骨科、手足顯微外科、功能康復科、普外科、中醫科、檢驗科、放射科、手術室等十余個臨床科室。
多地專科醫院相繼關停
呂梁正元創傷外科醫院的關停,是專科醫院整體生態壓力的又一縮影。近年來,專科醫院頻頻陷入關停困局,其中以婦產、腫瘤領域最為突出。
2024年10月,長沙百佳瑪麗亞婦產醫院宣布停業。該院自2010年創辦以來定位高端婦產,但因資金鏈斷裂無法支付員工工資、貸款及供應商款項,被衛健委貼出停業公告,停業長達半年,最終走向清盤。
緊接著,12月,陽江安琪兒婦產醫院也宣告破產停業。這所成立于2010年的二級婦產醫院受疫情余波、生育率持續走低與經濟下行多重沖擊,損失嚴重,最終在12月停業并進行破產清算。
今年1月,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發布《破產債權申報公告》,宣布全面停工停產,且嚴重資不抵債。這家總投資高達30億元、規劃床位1700張的現代化三級腫瘤專科醫院,自2022年7月開業僅兩年便走向破產清算。據悉,該院132名員工被解約,負債達5.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負3.48億元。
據《川醫觀察》報道,成都民生福音耳鼻喉專科醫院亦遺憾宣布關停。張貼在醫院門口的《關停通知書》顯示,該院因長期虧損難以為繼,股東會決議于2025年1月10日正式停業,并已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
圖源:川醫觀察
成都福音民生耳鼻喉專科醫院前身為2007年成立的福音耳鼻喉醫院,是西南地區首家耳鼻喉專科醫院。后由武漢民生耳鼻喉集團收購并更名,并于2016年整體搬遷,2021年12月成功升級為國家三級專科醫院。然而,依然未能抵擋市場與運營重壓,最終走向終局。
專科醫院“退潮”背后的深層原因
業內分析認為,專科醫院關停的浪潮背后,存在多重驅動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多元化醫療需求。據悉,在以往的醫院發展模式中,“大專科、小綜合”一度被推崇,但隨著患者需求的升級,該模式也面臨升級。
現代醫院管理專家、冬雷腦科醫院集團總院長劉衛東曾表示,“‘大專科、小綜合’的模式值得商榷”。他指出,患者往往帶著復合癥狀就診,單一專科難以覆蓋所有潛在需求,“大專科、強綜合”可能是更優的發展模式,即擁有核心優勢專科的同時,具備較強的綜合診療能力,以支撐核心專科并實現系統化發展。
當然,更為現實的其實是市場競爭壓力。對某些專科領域,如轉型案例中較多的婦產專科醫院為例,由于人口結構變化(如出生率下降)導致市場容量收縮,單一專科模式面臨增長瓶頸和更激烈的競爭。因此除了關停,也有不少婦產專科醫院選擇向綜合醫院轉型,以拓展服務范圍,吸引更廣泛的客群,分散經營風險。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綜合醫院模式在人員、設備、空間等資源的調配和利用上更具彈性,并且綜合醫院牌照在業務拓展上限制相對較少,為未來的發展預留了更多空間。
一位原本計劃舉辦專科醫院卻因為政策只能舉辦綜合醫院的投資者,向《看醫界》“慶幸”當年拿到的是綜合醫院牌照。他表示:綜合醫院并不影響發展品牌專科,但專科醫院直接發展其他專科往往困難重重,不少專科醫院甚至選擇直接注銷,再改名申辦綜合醫院。
(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