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器”是個很有意思的會意字。
從字形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條狗在朝四面狂吠,所以中間一個“犬”字,上下左右四個“口”字。
它的本意就是狗的叫聲,不過在發展演變中不斷融入新的會意——為什么狗狂吠?因為要守住東西。為什么要用狗守住?因為這些東西是有用出的。
到后來本意消失,引申為“器具”,又因為器具一般是用來裝東西的,里面有內容,引申為“才華”、“技能”、“本事”、“功能”。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
那么。“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
當然不是的。
“君子”是有崇高理想、美好品德之人。
“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
為什么君子在為政之時要放棄單方面的才能呢?
《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看不見,摸不著,是謂道,是萬物運作的根源,是萬物產生的原因。
所以《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的就是“道”。
2
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萬物,也就是常說的:“相”,稱之為“器”。
修養極高的人,不著相,也就是不執著于“相”。
他們知道,雖然萬物紛繁,卻只有一個源頭,那就是道。
只要把握住“道”,便不會被眼前“萬相”所迷惑,從而掌握自身命運,改變事物發展的趨向。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對于才能來說,就屬于外露之才。
君子不器,意味著,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君子一旦被確定了一種用途,便是被限制住了。
如同泥土,本來有著無限的可能,但是若制作成碗的形狀,便僅僅有碗的功能,不會再有盤子的功能了。
所以,成器,既是一種成全,同時,也是一種限制。
人,不應該如器皿一樣,被一種用途所限制,而要能夠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
真正的智慧,是不執著于任何一方面,而是隨心而變,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一個人,如果一味善良,必然會令自己受到傷害;但是一味冷漠,也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所以,“君子不器”,意味著,我們不能執著于善良,也不能執著于冷漠。
而是隨著所遇之人的不同,去表現自己不同的一面,不能如同器皿一樣,只去表現一個方面的特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