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網絡
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成了又一個商業神話,它被披上了中國軟實力崛起的標簽。
只是,瘋狂背后,它又有多少真正的實力呢 ?
一周內市值蒸發近400億港元
6月24日,初代網紅羅永浩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為什么全網都能買到LABUBU,除了泡泡瑪特的官方店?網友留言說:這叫饑餓營銷。
LABUBU作為泡泡瑪特近年最火的IP之一,長期處于“官方缺貨,黃牛泛濫的狀態。例如,原價59元的LABUBU精靈藝術系列盲盒,在二手市場被炒至300-500元,部分隱藏款甚至高達2000元。
這種現象并非偶然,而是泡泡瑪特商業模式下的潛在策略。通過控制官方渠道放貨量,維持市場“供不應求”的假象,刺激消費者搶購心理。配合黃牛炒作,使二級市場成為變相的價格放大器,反向提升品牌溢價,吸引更多投機性消費者入場。
只是,人為制造的稀缺性,并不能一勞永逸,一定周期內,這一模式必然會反噬企業品牌及市場。那些被卷入的普通消費者終究會因“永遠搶不到”而流失,品牌忠誠度下降。
6月18日,泡泡瑪特突然對Labubu 3.0系列進行全球大規模補貨,全渠道投放量達400萬-500萬件,預售排期至9月底,徹底打破市場對稀缺性的預期。
受補貨影響,Labubu 3.0系列整盒回收價從2800元腰斬至650-800元,隱藏款“本我”從4607元跌至2048-2851元,跌幅超38%。
黃牛被血洗,部分黃牛單日虧損超5萬元,社群出現“700元可收整盒”的壓價現象。
次日,泡泡瑪特股價暴跌6.04%,市值蒸發約223億港元,一周內市值蒸發近400億港元。
資本成就河南首富
泡泡瑪特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北京,創始人王寧1987年出生于河南新鄉,畢業于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后進修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
2010年,23歲的王寧在北京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開設了第一家泡泡瑪特門店,初期定位為潮流雜貨店。
2016年,推出首款自主IP盲盒“Molly星座系列“,轉型為潮玩品牌,并確立“盲盒+IP”商業模式。
資本成為推動泡泡瑪特快速成長的關鍵。從2012年獲得天使投資人麥剛的200萬元投資,到2020年Pre-IPO輪融資超1億美元,泡泡瑪特上市前累計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
2020年,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碼:09992.HK),成為中國“潮玩第一股”。 更多的資本參與其中,包括紅杉中國、黑蟻資本、蜂巧資本、華強資本等數十家資方為泡泡瑪的全球化提供資金支持。
同年,泡泡瑪特第一家海外店鋪在韓國首爾江南區國際貿易中心開業。截至2025年6月,泡泡瑪特全球店鋪數量已突破130家,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泰國、日本、澳大利亞、荷蘭、越南、意大利等。
海外渠道為泡泡瑪特帶來高速增長。 2024年,泡泡瑪特海外及港澳臺市場營收達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占總營收的38.9%。
2025年一季度,泡泡瑪特海外收入同比激增475%-480%,其中北美市場增長895%-900%,歐洲市場增長600%-605%。
根據泡泡瑪特披露,今年計劃新增100家海外門店,全年海外收入占比將提升至50%,達100億元。
截至2025年6月,泡泡瑪特市值突破33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012億元),較2024年初增長超11倍。
根據王寧所持泡泡碼特股份計算,王寧身價達20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0億元)成功超越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成為河南新首富,位至中國富豪榜前十。
盲盒與"投資屬性"幻覺
一家中國潮流雜貨店成長為全球潮玩巨頭,泡泡瑪特核心在于“盲盒+IP+全球化”戰略。王寧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將潮玩打造成Z世代的“社交貨幣”和“情感消費品”。
泡泡瑪特借鑒日本扭蛋文化,通過密封包裝、隱藏款等設計激發消費者重復購買欲。其中,隱藏款設置采用階梯式概率(普通款92.3%,隱藏款0.69%),精準觸發"可變比率強化"行為模式。
通過"全系列收集"的成就體系,利用完型心理驅動復購。并將傳統扭蛋的"機械隨機"升級為"社交裂變"(搖盒攻略、換娃社群),鏈接線下門店,打造"潮玩博物館"體驗,形成消費社交閉環。
更為巧妙的是,泡泡瑪特通過會員體系積累2000萬+用戶畫像,實現精準投放,如Labubu補貨前測算黃牛持倉量,動態調整生產計劃,2025年將IP開發周期壓縮至45天。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限量款溯源,維持二級市場秩序。
只是,泡泡瑪特產品所構建的“賭徒心理”與成癮性很快被點名 。
2022年,泡泡瑪特與肯德基合作推出DIMOO盲盒套餐,隱藏款概率1/72,導致消費者超量購買套餐,據悉,有人花費萬元買106份,造成食物浪費。中消協發文批評其“誘導過度消費”。
2021年,中消協指出盲盒機制易誘導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呼吁加強監管。
就在羅永浩發問泡泡瑪時,泡泡瑪特突然大規模補貨,徹底打破市場稀缺性預期,導致二手市場價格崩盤,黃牛、投資者、消費者及公司自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些出于“投資”目的購入Labubu的消費者在價格暴跌后,從“囤貨待漲”轉向“恐慌拋售”。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盲盒經濟的金融屬性。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概率游戲+社交裂變+稀缺幻覺"三位一體營銷機制,成功制造了一場當代消費主義的集體幻覺。
這種模式本質是場精心計算的集體催眠:消費者追逐的已非玩偶本身,而是拆封瞬間的多巴胺刺激和社群攀比中的虛擬成就感,企業則通過控制IP迭代節奏和補貨數量,像莊家一樣維持著這場幻覺經濟的微妙平衡。
用反叛精神收割年輕人?
泡泡瑪特的崛起,表面上是靠“盲盒經濟”和“IP營銷”,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它成功將“特立獨行”包裝成一種文化符號,讓消費者在購買潮玩的同時,也購買了一種小眾、叛逆、不隨大流的身份認同。
傳統消費品牌強調“大眾化”,而泡泡瑪特的核心IP,往往帶有“怪誕”“丑萌”甚至“暗黑”風格,迎合了年輕人對 “與眾不同”的追求。
例如,Labubu的“齜牙咧嘴”形象,Pucky的詭異童話感等IP打破了傳統玩具“可愛甜美”的刻板印象,反而讓年輕人覺得“夠獨特,夠酷”。
聯名款,如與草間彌生、Keith Haring合作,進一步強化藝術調性,讓潮玩不僅是玩具,更是“先鋒文化”的象征。
數據顯示“Z世代“是泡泡瑪特主力消費群體。
這些人以18-30歲、月入7000+的都市年輕人為核心,女性占比超60%,其覆蓋全年齡段的成功關鍵在于“小額高頻+情感溢價”的組合策略——既吸引學生用零花錢購買盲盒,又滿足收藏家為稀缺款一擲千金。據媒體報道,廣州一位玩家花費600萬元購置“娃屋”存放潮玩。
特立獨行的Z世代是互聯網塑造的一代,他們的消費習慣(如為情感付費)、文化偏好(如圈層社交)和社會價值觀(如環保意識)正在重塑全球經濟與文化格局。
泡泡瑪特正是洞悉了用戶群的消費心理,制造了一系列關鍵營銷。它的廣告很少強調“可愛”“治愈”,而是用“做不一樣的自己”、“收藏你的獨特”等話術,讓消費者覺得購買潮玩=表達自我。
泡泡瑪特讓讓粉絲自發解讀、二創,如給Labubu編故事、畫同人圖,形成“共創文化”。 讓用戶具備高度粘性。盲盒機制的隨機性也讓消費者在開盒時獲得“賭徒心理”的快感,而抽到隱藏款或限量款的人,會在社交平臺炫耀,形成 “我比你更特別”的心理滿足。
當泰國明星Lisa、歐美名人蕾哈娜、貝克漢姆等自發帶貨,Labubu成為“時尚獨立社交貨幣”,更讓年入趨之若鶩。
泡泡瑪特如同Z世代的代言,他們厭惡千篇一律,要用特立獨行對抗這個傳統社會。盲盒+限量+社群的三重機制,讓他們沉醉在精神鴉片中持續上癮。
“無用才是真正的永恒”
羅永浩的質疑撕開了泡泡瑪特的增長遮羞布——其商業模式正從“創造快樂”滑向“操縱市場”。
一些年輕消費者開始抵制“炒作套路”,社交媒體上“#抵制泡泡瑪特黃牛#”話題閱讀量超2億。
許多玩家在社交平臺呼吁“讓黃牛貨砸手里”,拒絕為炒作買單,希望泡泡瑪特推行實名制、限購、抽簽購等措施,減少黃牛干擾。 一些消費者批評泡泡瑪特故意控制供應量,制造稀缺假象,助長投機。
泡泡瑪特恐難逃“潮玩界樂視”的命運。資本市場的拋售或許只是開始,真正的危機在于,當Z世代不再為饑餓營銷買單,潮玩行業還剩多少真實需求?
LABUBU的過度炒作可能導致IP價值透支,如Molly一般迅速過氣。 新IP,如小野Hirono,未能復制爆款效應,2024Q1收入占比不足5%。
雖然泡泡瑪特嘗試轉向手辦、衍生品,如LABUBU毛絨玩具,但毛利率低于盲盒15%-20%。 海外市場增長亮眼,2023年收入+120%,但占比仍只有12%),且面臨本土化挑戰。
市場危機顯現,而資本已經悄然套現。
2025年4月30日至5月7日期間,蜂巧資本通過三次大宗交易清倉1191萬股,套現約22.6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1.11億元)。此次減持均價187.99-192.95港元/股,浮盈超8倍,14年累計回報率372%。
2024年10月,王寧減持2170萬股,套現15.6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持股比例從50.34%降至48.73%。今年6月,王寧再次減持3200萬股,套現約60億港元(市場估算)。截至目前,王寧夫婦累計減持超33億港元。
盡管泡泡瑪特依然持續擴張,仍被部分機構看好,但市場情緒已從狂熱轉向謹慎。
摩根士丹利認為泡泡瑪特估值過高,已將其從重點關注名單中剔除,并指出其市盈率(PE)達95倍,遠超行業合理水平。摩根士丹利認為,依賴單一爆款可能導致業績波動。
晨星給予泡泡瑪特“無護城河”評級,認為其商業模式脆弱。與迪士尼等全球IP運營商相比,泡泡瑪特的定價權較弱。盲盒經濟依賴“賭徒心理”,可能面臨監管收緊。
泡泡瑪特所在的新消費板塊已泡沫化,股價與基本面脫節。潮玩行業增長依賴“情緒消費”,而非長期品牌價值,大股東減持顯示資本對高估值的擔憂。
在這場現象級中國軟實力品牌造神運動中,泡泡瑪特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劣根性。它利資本發掘并推動人們底層心理需求,并刻意設計沉迷上癮閉環,讓潮玩市場從理性消費到狂熱投機,然后肆意收割“玩具愛好者“。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經強調“消費者買的不是玩具,而是情緒”,因此泡泡瑪特的核心是“創造潮流,傳遞美好”。
王寧說“無用才是真正的永恒”, 它能激發你的多巴胺分泌,形成即時快樂。
你快樂嗎?
聲 明:個人言論,文責自負,與任何第三方無涉。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聯絡文軒: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