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譯文
衛國有五個農夫。他們都背著瓦罐到井里打水澆灌韭菜。辛辛苦苦澆灌一整天也不過才能澆灌一小塊地。
鄧析經過發現了這五個農夫,(看他們灌溉辛苦),就主動下車,想要教授他們灌溉之法:“你們可以制作一種叫做橋的機關,后端重,前端輕。用這種機關來灌溉,就算澆灌一整天澆灌一百塊地也不會感到疲倦。”
這五個農夫回答道:“我們的老師曾經教導過我們:這機關有有利的地方,必然也會有相應的弊端。我們并不是不知道這個機關能夠省事省時,而是我們根本就不愿意使用這種機關。你還是快點走吧!我們就只有現在這一個心思,不會變更的。”
鄧析離開,向前行了幾十里,臉色一只都很難看,他心里實在是太不爽了。
鄧析的弟子說:“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讓我的老師這么不爽。讓我去殺掉他吧!”
鄧析說:“別去。還是算了吧。這些人啊,正式所謂的‘真人’。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根基。”
02
原文
衛有五丈夫,俱負缶而入井灌韭,終日一區。
鄧析過,下車為教之,曰:“為機,重其后,輕其前,命曰橋。終日灌韭,百區不倦。”
五丈夫曰:“吾師言曰:有機知之巧,必有機知之敗;我非不知也,不欲為也。子其往矣,我一心溉之,不知改已!”
鄧析去,行數十里,顏色不悅懌,自病。
弟子曰:“是何人也?而恨我君,請為君殺之。”
鄧析曰:“釋之,是所謂真人者也。可令守國。”
03
缶:一種大腹小口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
鄧析:春秋末期鄭國大夫,刑名家鼻祖,法家先驅。主要作品有《鄧析子》。
橋:即桔(jie,二聲,結)槔(gao,一聲,高),也被稱為吊桿,稱干,是我國古代汲水的工具。
04
我們從學習開始講究的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拿這個橋來說,這是漢族最原始的汲水工具,早在商朝就已經用于農業灌溉了。
有一個橋的話,估計兩個人就能用極短的時間灌溉足夠多的田地。較之于這五個人一整天還澆不完一塊韭菜地。這效率,判若云泥啊。
我覺得這就是為什么古代的很多思想不受待見的根本原因。
就是,他們總是在枉顧科技帶來的生產力去維護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像這五個鐵憨憨一樣。就這樣一個鐵憨憨還被鄧析稱為“真人”,就很離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