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人們對雇傭兵這個群體有種濾鏡,總覺得這群人戰斗力強悍,組織嚴謹,戰斗力高于很多正規軍。
但其實了解歷史就容易發現,大部分所謂的雇傭兵,就是草臺班子。
遠的不說,如今俄烏戰場的雇傭兵,有西方特種部隊存在,也有南美甚至非洲的業余人士在混薪水,一槍沒開被俘虜的比比皆是。
唯有在秩序混亂的地方,才會讓雇傭兵“逞兇”。20世紀的非洲,就是個混亂的世界,這里也是雇傭兵的樂園。
當年,一個叫鮑勃.德納爾的法國人,組織雇傭兵團,縱橫非洲18年。他參與過多次政變,還在小國當過“太上皇”。
作為一個底層軍人,德納爾本來屬于法軍序列,在非洲駐扎。但具有冒險精神的德納爾不滿足于安穩的正規軍生活,后來帶著一些戰友當了雇傭兵,在剛獨立的黑非洲作威作福。
獨立后的非洲,貌似有不少政權,其實各國都是散沙。
德納爾受雇于各種政治勢力,在多個國家發動政變,甚至一度在小國科摩羅當了太上皇,被非洲各國批評為“殖民者的遺腹子”。
關于德納爾的故事,網絡上早已說得很多,但在他身上依然有很多謎團:他為什么能屢次發動政變,且無論勝敗,每次全身而退。到了晚年,他連牢都不用坐,讓人費解。
那么,德納爾本人有什么故事?他的那些政變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德納爾的傳奇,背后有什么貓膩?
【一】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不安分
現在的世界政治,已經不講“地盤”了。
但把時鐘撥到20世紀,這個世界是“地盤分明”的——在非洲,英法幾乎瓜分這塊大陸,其中法國控制的版圖、人口最大,非洲西北部幾千萬人都說法語。
英法兩大帝國在非洲殖民幾百年,非洲人被敲骨吸髓,到20世紀中期,當地大部分地區還是部落社會。
極少數人,比如殖民者扶持的買辦,或者教會的積極分子去過歐美,學習了西方科學和文化,也產生了民族主義思想的覺醒。
到冷戰時期,這群覺醒者開始領導黑非洲獨立運動,英法在美蘇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手。
這一過程,從60年代持續到70年代后期,英法對于非洲是“依依不舍”,非洲各種勢力對政權、對殖民者態度不盡相同,導致新生政權陷入混亂。
1960年,剛果金獨立,旋即發生內戰。在南方的加丹加,有一個法國人組成的雇傭兵團,參與了加丹加獨立戰爭。
這支部隊的領頭人,名叫鮑勃.德納爾。
德納爾當時很年輕,年僅32歲,身強體壯,實戰經驗豐富。
當時,他找了法國、南非的退役士兵,用歐洲進口的武器,在雨林之中作戰兩年。和德納爾并肩作戰的,有加丹加省大佬沖伯的私軍,有比利時雇傭軍,還有其他國家的雇傭軍。
在這場內戰里,德納爾的部隊顯示出了專業性,他本人更是得到“友軍”的尊重,雖然此戰最后失敗,但德納爾的隊伍反而擴大了。
實際上,這位法國退伍軍人本名吉爾貝爾.布爾若,在法國南部海岸的波爾多長大,出身于軍人世家。
他16歲開始在法軍服役,前往亞洲和北非打過殖民地戰爭,是印支戰爭,阿爾及利亞戰爭的老兵,退伍后還在北非當過警察。
德納爾本人是個精力過剩的人,他厭惡平淡的生活,和當兵相比,做警察的日子讓他如坐針氈。
所以在聽到剛果金內戰,軍閥招募雇傭兵后,他帶著幾個同事南下參戰,成為了非洲這個大亂世的玩家。
【二】
“在非洲,鈔票和子彈就是外交”
德納爾有句話:“這里是非洲,鈔票和子彈,比外交管用。”
這句話非常露骨,但的確說出了冷戰時期非洲的情況,在一群獨立的殖民地之中,人民沒有被動員起來,經濟攥在殖民者手里,領導階層也四分五裂。
這時候國內、國外沖突,用國家正常手段,搞談判、協調都行不通,因為連說話算數的人都找不到。
所以用錢買通政府,或者直接將其摧毀,效率更高。
在剛果金打出名堂后,德納爾的隊伍吸納了不少比利時和英國雇傭兵,最后在1965年被剛果金的三軍司令蒙博托收編了。
當年,蒙博托搞起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卡薩布武和沖伯,自己擔任總統。這場行動里,德納爾的雇傭兵團表現出色,蒙博托給他們付了鉆石和黃金。
但兩年后,雇傭兵團被趕出剛果金,因為獨裁蒙博托害怕他們會受西方國家指揮,推翻自己。隨后德納爾帶人前往了羅德西亞,即今天的津巴布韋。
當時,德納爾受了傷,曾前往巴黎做手術,但腦袋里的子彈無法取出,最終伴隨他終身。
按理說來,鮑勃.德納爾已經賺夠了錢,不用再刀口舔血。但他依然熱愛這種刺激的生活,隨后曾前往也門,參加過也門、尼日利亞,參加過這些國家的內戰。
70年代初,他帶手下前往非洲國家加蓬、貝寧,擔任這些國家的軍事顧問。必須強調的是,這種崗位其實并非純粹的軍事顧問,都是有西方政府在支持。
作為法國人,德納爾就是法國政府支持的顧問,加蓬、貝寧都在西非,都是法國殖民地,德納爾在這里活動是順理成章。
1975年,德納爾的雇傭兵團得到了一個秘密的邀請——印度洋上的小島國科摩羅政客阿里.薩利赫找到德納爾,希望對方幫自己政變,推翻總統阿卜杜拉。
科摩羅曾是法國殖民地,當時剛剛獨立,薩利赫已經得到了法國的支持,德納爾帶著雇傭兵很快上路了。
當年8月,德納爾的上百雇傭兵突襲科摩羅首都,阿卜杜拉被趕跑,薩利赫上位了。
這次成功,讓德納爾名聲大噪,他在兩年后被邀請去貝寧政變。但在1977年初,德納爾的部隊進攻貝寧首都科托努,結果因為計劃泄露,遭到貝寧軍隊的伏擊,德納爾兵團損兵折將后撤退。
據說,當時德納爾兵團在機場“偶遇”朝鮮人民軍訪問團,雇傭兵被打得連連后撤, 這才政變失敗。
吞下敗果的德納爾垂頭喪氣,給十幾個死去的士兵付了撫恤金,自己的金庫已經所剩不多。
可就在此時,一個“老朋友”找上了門,他就是3年前被德納爾推翻的科摩羅總統阿卜杜拉。
【三】
德納爾: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祖國
阿卜杜拉是科摩羅第一個民選的總統,當初不被法國認可,所以被趕走。
但三年后,新上臺后薩利赫也不老實,疏遠法國,和蘇聯眉來眼去。其實這也難怪,當時蘇聯國勢進入巔峰,非洲很多國家都在搞社會主義改革。
法國對科摩羅看得很緊,所以又找到阿卜杜拉,答應讓他繼續當總統。于是阿卜杜拉找了不少金主資助,在安哥拉找到德納爾,要求其幫自己政變。
德納爾正愁沒有生意,馬上帶人出發。
科摩羅當時就三個小島,人口20多萬,正規軍幾百人,訓練很差。德納爾帶著30多人登陸,在1978年5月29日秘密登陸,殺入首都莫羅尼,擊斃了總統薩利赫。
當天晚上,德納爾的雇傭兵無人傷亡,德納爾后來說“只有一個倒霉鬼崴了腳”,這顯然是一種法式幽默。
阿卜杜拉隨后上臺,統治當地十幾年。但整個科摩羅上層都知道,在他后面還有個太上皇,他就是鮑勃.德納爾。
德納爾把自己的雇傭兵基地就放在科摩羅,他以武力干涉著科摩羅政府,基本算是太上皇。
他的雇傭兵團負責科摩羅的軍事指揮,連總統衛隊都是他們訓練并領導。德納爾本人是國防軍上校,后來皈依伊斯蘭教,獲得這個小國的永居身份。
他還在當地娶了四五個老婆,生了七八個孩子,買了地皮修了別墅和莊園,過著舒服的日子。
但在科摩羅之外,整個非洲都對這個彈丸小國有意見,當時的“非洲統一組織”即非盟,每次開會都批評科摩羅,是個白人控制的傀儡政權。
阿卜杜拉壓力很大,最終在1989年,他決定驅逐德納爾,改組政府。
面對逐客令,德納爾很不高興,他重操舊業,在當年11月29日發動政變,居然把老雇主、老朋友阿卜杜拉殺死了。德納爾隨后宣布,自己就是科摩羅的總統了。
這次政變,德納爾依舊搞得干脆利落,但手段太殘忍,影響太惡劣。
彼時的世界,已經不是搞政變、暗殺的時代了,非洲國家聯合起來抨擊德納爾,連著背后的法國一起痛罵。
彼時法國正在西非地區攫取利益,不容有失,所以法國政府趕緊派兵,把德納爾送出科摩羅。
離開了“祖國”的德納爾,整日郁郁寡歡,把老婆孩子安排到法國后,他一直在歐洲、非洲多個國家輾轉。
彼時哪怕在非洲,政治也趨于穩定,政變的機會非常小。而且前宗主國都用跨國公司完成了利益輸送,對政治人物的依賴減輕了。
德納爾等了多年,最后走投無路,在1995年團結舊部,計劃重新奪下科摩羅。在他們集結時,法國情報部門就得到了消息,法軍被下令組織逮捕德納爾。
1995年9月28日,已經白發蒼蒼的德納爾帶領30多名雇傭兵,乘坐貨船在科摩羅首都登陸。他們計劃進攻總統府,結果在前進路上遇到了法國特種兵。
雇傭兵被繳械了,德納爾看到是法國人,沒有抵抗,任憑處置。
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外宣布,自己挫敗了一起政變事件,體現了法國對非洲的尊重,以及對殖民主義的唾棄。
隨后德納爾被送往法國接受審判,作為軍人,他本該接受軍事法庭審判,但鑒于他年事已高,經不起折騰,法國象征性判決他6年有期徒刑。
在面對法國媒體時,德納爾堅持身著軍裝,行軍禮。他說自己的所作所為都不是為自己,是為了祖國法蘭西。
“我曾在一些暗室里和人握手,你們想不到那些人的職位有多高。”
德納爾這句話,成為媒體指控“法國長期策劃對非洲國家政變”的證據,但后來法國政府并未澄清。
在晚年,德納爾因為“阿茲海默癥”而免去刑罰,在巴黎郊區隱居。他并不低調地生活,經常接受采訪,甚至主動聯系作家出版回憶錄。
德納爾總是吹噓自己的光輝歲月,并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為對法蘭西,甚至對非洲都有好處。
2007年10月13日,他在巴黎去世,數百人參加了他的葬禮,法國軍隊以軍禮安葬德納爾,算是給這個“雇傭兵王”蓋棺定論了。
參考資料:
1.《“雇傭兵之王”攪亂非洲》,張建英
2.《“政變狂人”德納爾》,肖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