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包間”里游泳的魚擺擺和長在“摩天輪”里的蔬菜嗎?
在全國首個商業化應用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科研人員用數字技術打破傳統農業邊界通過土地高效集約化利用,不僅實現了“魚翔淺底”與“蔬菜森林”在同一空間和諧共生,更讓養魚人的收益實現了肉眼可見的增長。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魚池。雷鍵 攝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深入推進,以及養殖領域環保要求持續收緊的背景下,重慶漁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日益凸顯。記者走進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農科所)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尋找答案。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魚池,科研人員正在觀測魚類生長情況。雷鍵 攝
步入工廠,直徑6米、深1.5 米的筒狀魚池映入眼簾,相較傳統池塘,這些魚池更像“包間”。鱸魚、鱖魚自在游弋。每個“包間”都配備智能監測系統,實時調控溶氧量和pH值等。魚糞通過微濾機收集轉化,形成天然有機肥供給“植物摩天輪”。五米高的分光式立體栽培架上,一排排水培蒲公英正以每60分鐘旋轉一周的速度享受日光浴,使葉類菜生長周期最短可縮短至35天。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立體栽培架。雷鍵 攝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就是我們的目標,同時也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爭地矛盾?!鞭r科院農科所的科研人員李東升繼續說,“為實現讓魚、菜的‘共生’,我們整個團隊歷時十多年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點?!比纾搱F隊自研的核心系統一主兩輔水處理工藝,就可對生產流程進行全監測;研發智能投料裝備,則實現了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打造出的蔬菜全流程生產作業系統,能從播種到收獲全程貼心呵護。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立體栽培架,科研人員正在觀測水培葉類菜生長情況。雷鍵 攝
再來算筆經濟賬——一個魚池占地僅二十分之一畝,平均6個月就能產出7000斤,養殖周期縮短一半,產量較傳統模式提升15倍。同時,生菜、苦苣、芹菜等水培葉類菜,一年可收獲8-12茬,每平方米的蔬菜年產量達80公斤,是傳統種植的5倍以上。這種模式不僅保護了耕地,還帶來了科技溢價。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魚池,科研人員正在監測魚類生長情況。雷鍵 攝
記者了解到,該成果通過“R(研究)+EPC+O(運維)”模式,已在科學城、梁平、忠縣、銅梁、合川等地進行推廣應用。除了已建設多個大規模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還在梁平進行了規模更小、造價更低、更適合普通農戶進行生產的“魚菜共生微工廠”試點,特別適合在丘陵地帶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