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頸部前方,藏著一個形似“H”的神秘器官——甲狀腺。它低調地坐落于喉結下方兩側,雖不張揚,卻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默默調控著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關鍵生理進程。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持續攀升,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內分泌系統疾病,全球超3億人深受其擾。
提及甲狀腺疾病,甲亢和甲減堪稱大眾認知度最高的“兩大主角”。這對同源于甲狀腺異常的“孿生病癥”,究竟存在哪些差異?為此,我們特邀北京知名甲狀腺專家武春青教授,為大家抽絲剝繭,揭開這兩種疾病的神秘面紗。
二、甲狀腺的“兩級失衡”:甲亢與甲減
甲亢:代謝“超速”引發的連鎖反應
甲亢,本質上是甲狀腺“產能過剩”導致的疾病。當甲狀腺細胞異常活躍,持續合成并釋放過量的甲狀腺激素,整個人體的代謝節奏就會被打亂,進入“高速運轉”狀態。
武春青教授提示甲亢患者往往會出現心慌手抖、多汗怕熱的癥狀,即使安靜休息也可能感覺心跳加速,稍作運動便大汗淋漓;食量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不增反降,就像身體變成了一臺“燃燒過快”的機器;腸道蠕動加快,導致排便次數增多;同時,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還可能引發失眠、焦慮、情緒波動等問題。更為直觀的是,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突眼癥狀,眼球外凸、眼瞼難以完全閉合,還可能伴有眼部水腫、視力模糊等困擾,嚴重影響外觀和生活質量。
甲減:代謝“慢車道”上的健康危機:
與甲亢相反,甲減是甲狀腺“產能不足”引發的病癥。無論是甲狀腺自身病變、手術切除、放射性治療,還是其他疾病影響,只要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或功能減弱,人體就會逐漸進入“低代謝”狀態。
武春青教授提示甲減患者最明顯的感受是身體仿佛被按下“減速鍵”:面色變得蒼白無血色,眼瞼和臉頰出現虛腫,表情也變得淡漠呆滯;皮膚不再水潤,變得干燥粗糙,甚至像魚鱗般脫屑;原本濃密的頭發開始大把脫落,手腳掌呈現不正常的萎黃色;體重在食量未增的情況下悄然增加,整個人感覺疲憊乏力,即使睡眠充足也難以緩解困倦;此外,還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畏寒怕冷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影響心臟功能和生殖系統健康。
三、甲亢與甲減的治療
武春青教授表示無論是甲亢還是甲減,只要及時發現并進行規范治療,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
免疫介入治療:精準狙擊疾病根源,該療法通過醫學影像精準定位,將免疫調節藥物直接送達甲狀腺病灶,在局部形成高濃度作用環境。不同于傳統治療“一刀切”的激素抑制,傳統治療方法往往只能側重于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或減少甲狀腺組織,無法從根本上調節免疫功能。而免疫介入治療從病因出發,通過調節免疫和修復組織的雙重作用,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為患者帶來更徹底、更持久的康復效果。
甲亢患者日常注意:
甲亢患者要避免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帶、海魚、海蝦、海蟹等,建議使用無碘鹽,并日常避免食飲用辛辣、濃茶、煙酒等。
甲減患者日常注意:
· 缺碘引發的甲減:應適當補充碘,日常可以多吃海帶、海魚、海蝦等含碘量高的海鮮食物。
· 橋本甲狀腺炎引發的甲減:碘鹽可以照常吃,但高碘食物要少吃。
不管是哪種甲減,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盡量避免動物肝臟、高脂肪、油脂食物及加工食物。
武春青教授表示甲亢有比較輕的,甲減也有比較重的,因此沒法判斷哪個嚴重。嚴重的甲亢會造成心力衰竭,而嚴重的甲減會造成粘液性水腫,危及生命。
所以還是要提醒廣大朋友們:不管是甲亢還是甲減,都需要積極科學地進行治療,以免對健康帶來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