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屬于豫東,我很少去那邊,感覺也沒有什么期待,只知道商丘有“劉邦斬蛇”的傳說,還有鄭州街頭早餐店的“sa湯”,不知道讀音對不。
但當我偶然踏進商丘古城,站在閼伯臺下仰望星空的那一刻,突然意識到:中原大地的厚重感,原來可以如此鮮活地流淌在街頭巷尾。
商丘的歷史厚度遠超我的想象。
第一天去了燧皇陵,它讓我第一次近距離觸摸到 “三皇之首” 燧人氏的傳說。
據《歸德府志》記載,這座陵墓自漢代起便受到官方祭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明代石碑見證著千年祭祀傳統。
當地至今仍然保留著 “鉆木取火” 的民俗表演,從燧人氏 “鉆木取火” 算起,這比鄭州商城遺址展示的商文明還要早數千年。
第二站參觀了應天書院,書院的格局更令我震撼。
作為北宋最高學府,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并稱 “北宋四大書院”,其占地面積雖不足現代大學的十分之一,但保存完好的講堂與藏書樓仍能窺見當年 “天下文人半歸商丘” 的盛況。
這里曾培養出范仲淹等名臣,三面臨湖的設計暗合古人 “智者樂水” 的治學理念,這種細節處的智慧讓我這個現代教育工作者深感敬佩。
更難得的是活態傳承。傍晚的南湖畔,我見到年輕人在應天書院遺址旁開設的文創空間里,用 AR 技術重現宋代講學場景。
這種用數字技術喚醒歷史的方式,讓千年文脈在指尖煥發新生,比某些仿古街區生硬的古今拼接更有生命力。
第二天,清晨五點的商丘古城顛覆了我對 “早餐文化” 的認知。北關口的燒餅攤前,老師傅用祖傳吊爐烤制燒餅的場景,竟與《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宋代市集如出一轍。
劉家燒餅的非遺傳承人介紹,他們家從清康熙年間就在此經營,面團里揉進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二十代人的光陰。
商丘古城的保護措施也讓我眼前一亮。不同于某些古城過度商業化的開發,這里的修復明顯遵循 “修舊如舊” 原則。
在張巡祠周邊,明代城墻與新建的游客中心通過玻璃廊橋巧妙連接,既保留了歷史肌理,又滿足了現代功能需求。
比較奇怪的是,古城里面還有古建筑的天主教堂。真算得上是“古今中外”!
在歸德府文廟旁的小巷里,我偶遇了正在制作 “泥泥狗” 的老藝人。
這些色彩艷麗的手工藝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考證源自六千年前的生殖崇拜,造型多為圖騰神獸,如今卻成了孩子們手中的玩具。
老人邊捏制邊說:“現在年輕人不愛學這個嘍”,話里透著惋惜,手里卻把祖傳模具擦得锃亮。
行程尾聲,導游指著閼伯臺上的觀星儀介紹:“我們商丘人看星星看了四千年。” 這句話突然點醒了我 —— 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既能在博物館里供奉文明,又敢把千年文脈燉進早餐的熱湯里。
那些蹲坐城墻根吃面條的大爺,那些守著祖傳手藝的匠人,那些在古建旁跳廣場舞的阿姨,他們活成了歷史長河里的擺渡人。這種 “端著文物吃飯” 的從容,或許才是中原文明最本真的模樣。
所謂傳統,從不是被供奉的過去,而是活著的現在,就像老人手中擦得發亮的祖傳模具,就像年輕人用 AR 技術點亮的千年星軌。
這座城市教會我們:真正的傳承,是讓四千年的星光,照進今天的飯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